词条 |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 |
释义 | § 历史 美国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规划已久。1800年,美国“埃塞克斯”号军舰首次驶入西太平洋,拉开了美国海军进军太平洋的序幕。1821年,美军首次在东太平洋海域部署了一支由数艘舰只组成的舰队。1835年,美国部署在东印度基地的、由几只帆船组成的部队开始不时地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出现。1848年,美国在打赢了同墨西哥的战争后夺得了太平洋沿岸的大片土地(即后来的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两个州)。1853年7月,佩里上将率领由5艘蒸汽动力舰艇组成的舰队访问了东京湾,这一事件对于日本和日美关系来说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在1861~1865年美国内战(即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对太平洋海域的规舰程度有所减弱,但此后美国又进一步扩张了其在太平洋沿岸的领土:1867年,美国从俄罗斯手中购买到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吞并了中途岛。就是在这一时期,美国着手组建了北太平洋舰队。但总的说来,19世纪末,美国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远不及日本、俄罗斯和其他欧洲列强。1890年,美国海军司令马汗在其《海上力量对世界的影响》一书中强调了发展海军和海上贸易,以及在南北美洲和亚洲建立海军基地的重要性,但他的观点没有得到政界和民众的广泛响应。 1898年2月,美国派往西属古巴殖民地的“缅因”号战舰被击沉,美国断定此事系西班牙所为,并籍此于4月对西班牙宣战。5月,美海军在马尼拉湾击沉了西班牙舰队的大部分舰只,并于8月出动陆军完成了对马尼拉的占领。同年12月,西班牙同美国达成停战协议,西班牙被迫将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等三处殖民地割让给美国,并同意古巴独立。美国还于同年兼并了夏威夷和威克岛。但不久以后菲律宾国内独立运动高涨,并于1899年2月开始向美军展开武装进攻。同年底,美军在菲律宾驻军人数达到五万余人,同菲律宾的游击战一直持续到了1902年7月。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美国趁机取得了在中国境内的驻军权。1905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认为,英日缔结同盟对美国来说是潜在的威胁。于是下令包括16艘主力战舰在内的克雷德·哈瓦伊德舰队在全世界巡航,此举被认为是在向日本炫耀武力。 1907年,美海军将太平洋舰队的所有战舰都调往了大西洋,直到1910年美国终于在原先的亚洲海上战斗分队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太平洋舰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3年3月美国又将西南太平洋的舰队改编为第七舰队。第七舰队在1944年秋的莱特湾海战中归属于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西南太平洋方面军,当时的舰队司令是金凯德中将。1947年1月,这支部队又被改称为西太平洋海军部队,1949年8年被称为第七特遣舰队,直到1950年2月才又正式恢复第七舰队的旧称至今,参加过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和1965~1975年的越南战争。 § 兵力 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第七舰队大约拥有舰艇40余艘,舰载机、P-3C预警机等各型飞机200架,总兵力 约2万人。他们主要以日本诸港和关岛为主要驻泊港口,另外一些舰只则是轮流从美国西海岸和驻夏威夷的第三舰队派遣。其中,在横须贺港一般驻泊有旗舰l艘、常规动力航母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4艘,护卫舰2艘。在佐世保港通常驻泊登陆舰4艘,扫雷舰2艘,救援舰1艘。同来自美国西海岸及夏威夷的舰只相比,这些舰只可以迅速地到达所要执行任务的海域。在关岛一般常年驻泊1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和1艘常规动力潜艇。以日本诸港和关岛为常年驻泊地的舰只名称、此外在新加坡还设有一个补给码头,所有经过马六甲海峡的美军船只都可以在此进行体整补给。 第七舰队编制 第七舰队战斗部队(CTF-70):驻地日本横须贺 辖第七舰队水面战斗部队(CTF-75)和第七舰队航母攻击部队(TF77) 第七舰队警戒侦察部队(CTF-72):驻地日本神奈川县的上懒谷市(司令部)、冲绳、三泽市(基地) 第七舰队潜艇部队(CTF-74):驻地日本横须贺 第七舰队登陆艇部队(CTF-76):驻地日本冲绳 第七舰队登陆部队(CTF-79):驻地日本冲绳 西太平洋后方支援部队(CTF-73):驻地新加坡 第七舰队职能部队 TF70(第七舰队战斗部队) TF为Task Force的缩写)TF70部队的司令(少将)同时又是第五航母战斗群的司令,他通常在CV-63“小鹰”号航母上指挥,所辖兵力有“小鹰”航母及第15驱逐舰编队(包括3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2艘护卫艇),停泊的港口为日本的横须贺。 当该职能部队仅由第15驱逐舰编队的水面舰船组成时又被称为TF75(第七舰队水面战斗部队)。另外还有一种称作TF77(第七舰队航母攻击部队),但目前尚不清楚在采用这种名称时,其兵力配置同被称作TF70时有何不同。TF72(第七舰队警械侦察部队) TF72的司令(大校)同时兼任第1警戒侦察航空团的司令,其司令部设在日本神奈川县的上懒谷市。第一警戒侦察航空团主要由2架P-3C预警机和三个战术支援中心组成,由司令官负责训练和战时行动。TF72所属部队主要有位于冲绳的冲绳警戒小组和位于日本三泽市的日本警戒小组,还包括同样驻扎于三泽市的第一舰队侦察机飞行分队,这三支部队均配备一个P-3C预警机分队。TF74(第七舰队潜艇部队) TF74的司令(少将)同时兼任第七潜艇编队的司令。TF14的司令部设在横须贺,兵力主要包括第七舰队活动区域内的潜艇和以关岛为母港的“弗兰克•凯布尔”AS40潜艇供应舰。TF74的司令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负责对所有潜艇的统筹和调整,其直接领导为第七舰队司令。但第七潜艇编队的司令同时也受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的领导。TF76(第七舰队登陆艇部队)旗舰“蓝岭”号 TF76司令(少将)同时兼任第1登陆艇编队司令,负责从人道救援、灾害救助到远征作战等一切任务的统筹指挥。TF76的兵力包括第11登陆艇分队的4艘登陆舰,第11扫雷分队的2艘扫雷舰和1艘救援舰。第11登陆艇分队搭载兵源为驻扎在冲绳的第31远征登陆队,共约1800人。同以上部队一样,该部队也长年处于战备状态。TF79(第七舰队登陆部队) TF79的司令(海军陆战队中将)同时兼任第3远征登陆部队的司令,第3远征登陆部队部署在日本冲绳,由1个海军陆战师、1个海军舰空团和1个登陆作战支队组成。 西太平洋后方支援群除上述各职能部队之外,第七舰队还拥有一个部署在新加坡的西太平洋后方支援部队,其职责是为第七舰队提供燃料、食品、零件等补给品,同时负责对停泊在横须贺、关岛以及周边各国港口的第七舰队舰只进行维护和保养。该部队的司令(少将)同时负责筹划美军同东南亚各国的联合军事演习。 § 任务 “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 在联合封锁作战时,美海军第七舰队通常采取以下手段: 一是及时宣布封锁的海域。美军认为:封锁区往往涉及多国的利益,及时宣布所要封锁的海域,既能避免与非交战国发生冲突,也能争取政治、外交上的主动。1990年的海湾战争,第七舰队自始至终参加了整个战争行动。为加强海上封锁,布什总统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让第七舰队司令莫兹中将兼任中央总部海军部队司令,全面筹划对伊拉克海上作战行动。作战伊始,第七舰队司令及时宣布了多国部队海上封锁的范围,并同时组织快速部队迅速进入封锁区。 二是巡逻检查。美军认为,要达到真正的严密封锁,必须进行更多的监视巡逻,以防敌军乘隙出入。巡逻检查包括对一切过往舰船的检查,特别在涉及第三国舰船的检查时,美军要求要讲求策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1993年7、8月间,美国政府诬蔑中国执行海上正常运输的商船"银河"号向伊朗运送可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第7舰队派出舰艇飞机对"银河"号船进行长时间的非法跟踪监视,最后经检查船上没有不合法物品。 三是海上拦截。这是美海军第七舰队未来主要使命。美军要求,在未来海上封锁作战中,第七舰队通常要与盟国海军联合实施,发现敌舰船和可疑舰船应及时主动拦截。对威胁封锁安全的敌战斗舰船应坚决予以摧毁,而对于第三国战斗舰船或商船通常予以拦截,拦截方法应根据对方舰船态度而施。通常是通知对方改变航线不得驶入封锁区,当对方拒绝,可开炮示警,在确实弄清其情况后,也可实施损害性炮击。 海湾战争中,美海军第七舰队为加强海上拦截力量,舰队司令莫兹将军接到命令后,于1990年8月13日乘飞机离开日本横须贺,当天就抵达海湾接受任务。随后第七舰队"蓝岭"号指挥舰快速启航,乘风破浪,昼夜兼程,于9月1日抵达海湾后,迅速与50多艘盟国舰艇组成多国海上部队,于8月17日开始实施海上拦截行动。同时向世界各国及海上航行舰船发出航路通报,提醒商船注意遵守有关禁运规定,重点拦截检查进出伊拉克各港口的商船,基本上切断了伊拉克通过港口和科威特港口进行的贸易往来,阻止了船只装运伊拉克的石油,使伊拉克在世界各地的30亿美元资产被冻结,信贷被中止,收入比战前减少95%。 § 同中国的摩擦 1945年9月上旬,第7舰队陆战队在青岛、烟台、塘沽、上海等地登陆,而后部署到北京、南京等主要城市和沪宁、京绥铁路干线,帮助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点。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总统以朝鲜战争为借口命令该舰队侵驻台湾,该舰队开始派出兵力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自1950年至1960年初,第7舰队无视中国外交部的多次严重警告,派出海军舰艇入侵中国领海。1954年2月2日,美国与蒋介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企图为第7舰队长期侵台和在台湾海峡巡逻披上“合法”的外衣。 1955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后,为避免附近岛屿国民党守军被消灭,第7舰队派出大量兵力直接支援和掩护国民党军2.5万人从大陈岛、渔山列岛及披山列岛等岛屿撤往台湾,同时强行掳走岛上居民1.5万人。2月9日,美海军AD型航母舰载机2架入侵江山岛附近的松门岛、龙王堂山岛、北港山岛和白岩山岛上空,在向附近的渔船俯冲扫射时,被驻岛高炮部队击落1架。1958年8月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封锁金门作战行动期间,美海军第7舰队调集航空母舰6艘及1个陆战队航空联队集结于台湾与台湾海峡,派出作战舰艇护送国民党军运输船只前往金门运送补给品,还直接出动两栖舰船前往金门运送补给品。 1994年12月,第7舰队派出“小鹰”号航空母舰编队进入黄海,其航母舰载机多次入侵中国领海上空,对正在训练的潜艇进行跟踪监视。1995年至1996年,李登辉访美引发第三次台海危机。在此期间,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1995年7月、8月、11月和1996年3月,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和台湾附近海域进行了四次军事演习,进行导弹实射,美国先后将第七舰队的“独立”号航空母舰和“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调至台湾海峡地区,但在整个演习期间,美国军舰始终没有驶入台湾海峡,而是停泊在台湾以东100多海里的海面上;当中国几艘核潜艇全部离港出动之后,为了无意使冲突升级,美又让航母战斗群后撤近100海里。 2004年5月18日,第七舰队“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从泰国芭雅外海启程,途中经过台湾东部公海,返回日本琉球群岛基地。[1] § 历任指挥官 中将. 亚瑟·舒勒·卡本特 (1943.3.15-1943.11.26) 中将. 托马斯·金凯德 (1943.11.26-1945.11.20) 中将. 丹尼尔·艾德华·巴贝 (1945.11.20-1946.10.2) 中将. 查理·梅纳德·库克,二世 (1946.10.2-1948.2.28) 中将. 奥斯卡·奥斯卡·贝杰II (1948.2.28-1949.8.28) 中将. 鲁塞尔·史丹利·伯奇 (1949.8.28-1950.4.5) 少将. 瓦特·布内 (1950.4.5-1950.5.20) 中将. 亚瑟·杜威·史图博 (1950.5.20-1951.3.28) 中将. 哈洛·马丁 (1951.3.28-1952.3.3) 中将. 罗伯特·皮尔斯·布里斯奎 (1952.3.3-1952.5.20) 中将. 约瑟夫·詹姆·克拉克 (1952.5.20-1953.12.1) 中将. 亚佛雷德·梅尔维勒·普莱德 (1953.12.1-1955.12.9) 中将. 史图亚特·英格索尔 (1955.12.19-1957.1.28) 中将. 华勒斯·毕克雷 (1957.1.28-1958.12.30) 中将. 福尔德里克·契维特 (1958.9.30-1960.3.7) 中将. 查理·葛力分 (1960.3.7-1961.10.28) 中将. 威廉·史维西 (1961.10.28-1962.10.13) 中将. 汤姆·欣门·穆勒 (1962.10.13-1964.6.15) 中将. 罗伊·李·詹森 (15 June 1964 – 1 March 1965) 中将. 保罗·布雷克本 (1 March 1965 – 9 October 1965) 少将. 约瑟夫·威廉,二世 (9 October 1965 – 13 December 1965) 中将. 约翰·希兰德 (13 December 1965 – 6 November 1967) 中将. 威廉·布林格尔 (6 November 1967 – 10 March 1970) 中将. 毛里斯·维斯纳尔 (10 March 1970 – 18 June 1971) 中将. 威廉·马克 (18 June 1971 – 23 May 1972) 中将. 詹姆士·赫尔威,三世 (23 May 1972 – 28 July 1973) 中将. 乔治·史提尔 (28 July 1973 – 14 June 1975) 中将. 汤姆·毕博·海沃德 (14 June 1975 – 24 July 1976) 中将. 罗伯特·鲍尔温 (24 July 1976 – 31 May 1978) 中将. 史维斯特·罗伯特·富力,二世 (31 May 1978 – 14 February 1980) 中将. 卡利斯雷·阿尔伯特·赫曼·托洛斯特 (14 February 1980 – 15 September 1981) 中将. 史塔瑟·赫尔空博 (15 September 1981 – 9 May 1983) 中将. 詹姆士·霍格 (9 May 1983 – 4 March 1985) 中将. 保罗·马卡西,二世 (4 March 1985 – 9 December 1986) 中将. 保罗·大伟·米勒 (9 December 1986 – 21 October 1988) 中将. 亨利·毛斯,二世 (21 October 1988 – 1 December 1990) 中将. 史丹利·亚瑟 (1 December 1990 – 3 July 1992) 中将. 提姆西·瑞特 (3 July 1992 – 28 July 1994) 中将. 亚齐·雷·克雷明 (28 July 1994 – 13 September 1996) 中将. 罗伯特·约瑟夫·纳特 (13 September 1996 – 12 August 1998) 中将. 瓦特·道南 (12 August 1998 – 12 July 2000) 中将. 詹姆士·梅兹格 (12 July 2000 – 18 July 2002) 中将. 罗伯特·威勒德 (2002.7.18-2004.8.6) 中将. 詹纳森·格林纳 (2004.8.6-2006.12.12) 中将. 威廉·道格拉斯·克罗德 (2006.9.12-2008.7.12) 中将. 约翰·博德 (2008.7.12-2010.12.10) 中将. 史考特·泛·布斯其克 (2010.12.10-目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