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福祥 |
释义 | 董福祥(1839-1908年),清末将领,字星五。回族。清甘肃固原州(今甘肃环县毛井)人。董福祥 § 起事陇东 董福祥出身于西北黄土高原穷乡僻壤的固原毛居井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董世猷是当地哥老会会首。董福祥从小没有很好读书,而常出没于帮会、赌场,并谈兵习武,广交江湖侠义之士。同治初,西北回族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清斗争以后,董福祥利用父亲的社会关系,乘机自立山堂,发展“哥弟”,“收集逃亡”,组织汉民民团,“以保卫桑梓为已任”,对抗官军,支援回民军的斗争。同治三年(1864年)5月以后,陇东地区各股民团推举董福祥为团总,李双良、杜乃子为副,拥众数万人马,以安化(今甘肃庆阳)一带作为根据地。他提出“反清抗暴,保卫家乡,有饭同吃,有难同受,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口号,与回民军达成协议,互相配合,共同与清军作战,成为陕甘交界地区一支势力强大的汉族反清武装集团。 五年(1866年)10月,当张宗禹率领西捻军打进陕西以后,董军又与捻军联合作战,把大本营迁至靖边县镇靖堡,队伍扩大到20万之众。曾攻占甘泉、安塞县城,威胁延安府城。七年(1868)11月,新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率部进驻西安,筹划分南、北、中三路进剿陕甘回民军。提督刘松山是左路军的主力,统老湘军劲旅为北路,由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渡河进驻绥德,开始“先平土匪”(指董军等部汉民团),待肃清陕北以后,再挥军宁夏金灵,后剿“回匪”的军事行动。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打败董军主力李双良、张俊等部,刘松山亲督马步主力直逼镇靖堡。董福祥父亲董世猷和哥哥董福禄无力抵抗,“率众归诚”,并传信严饬儿子归顺朝廷。十二月二十四日,董福祥终于率张俊、李双良各部约十万乌合之众向清军投降。经左宗棠批准,刘松山择董部精壮者,按湘军编制改编为三个营,授董、张、李三人均为五品军功,董福祥领中营,张俊领左营,李双良领右营,号称“董字三营”,全营兵、夫约二千人。 § 左部对回作战 8月,刘松山以“董字三营”为向导和先锋部队,开始征讨宁夏的战役。12月11日,在波浪湖大战中,由于董部冒死绕至长墙卡后偷袭回军,为夺取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董在肉搏战中,虽然右肘被枪子洞穿,仍然指挥若定。左宗棠得报在给刘松山的信中说:“董福祥既能奋起杀贼,殊甚嘉赏”,还同意将董部正式编入官军册籍,增编马队七十名,“董字三营”从此变为清军的正规军,在攻打金积堡的战斗中充当了急先锋。九年(1870年)2月14日,刘松山不听董的劝告,亲自前往招抚训话时,被暗枪击中要害,在弥留之际,他招董入帐说:“悔不听尔之言,致贼中要害。吾死矣,三湘子弟随吾深入不毛,犹子锦棠于军事,尚有经验,可辅则辅之,不然,尔自为之。”董也流泪说:“不敢有二心。”刘松山死后,侄儿刘锦棠接统湘军,遇事必向董福祥问计,甚至在私相见时,“必以父执之礼尊之”。董福祥也誓为知已而死,成为陕甘回军的一大克星和死敌。12月,马化龙领导的金积堡回民反清斗争最终失败了,董福祥由五品军功“超授都司”、赏戴花翎、加副将衔。张、李都有升赏,“董字三营”成为清军的主力部队。 同治十年(1871)12月至光绪元年(1875)1月,董福祥继续追随老湘军,在刘锦棠的指挥下,先后参加对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宁、肃州(今甘肃酒泉)等地撒拉、回族穆斯林群众反清运动大力征剿,又积功先“以游击留于陕西尽先补用并赏给二品顶戴、二品封典花翎”。 § 左部平定新疆 光绪二年(1875),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指挥大军西征。刘锦棠统领老湘军马步二十四营为西征大军主力,“董字三营”充当老湘军的先锋部队。新疆北路光复后,董福祥“赏记名总兵,并授阿尔杭阿巴图鲁名号。副统领张俊,亦赏记名总兵和正二品封典。”因左宗棠奏请,又加董福祥提督衔,并赏穿黄马褂。四年(1878年)一月,结束阿古柏在新疆统治。董福祥在整个西征战斗中,“战无坚阵,攻无完城,和阗之复,专军攻取,厥功尤伟”,“由是董军名震西域”。为此,清廷加封他云骑尉世职。董福祥率部由和阗移驻喀什噶尔,总统南疆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各军。董福祥从此在新疆渡过长达十六年的戍边生涯。十六年(1890),升任喀什噶尔提督(原乌鲁木齐提督移驻,实为新疆提督),统率全疆兵马,成为西陲国门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 清末军事将领 二十年(1894),清廷为慈禧太后大办六旬庆典,董被赏加尚书衔,命他回甘肃省招幕旧部马步十八大营,移驻通州(今北京通县),担任京津防务。期间甘肃爆发了“河湟事变”,清廷任命董以喀什噶尔提督身份督办甘肃军务。后任甘肃提督,平定了震撼西北的河湟事变,加封他太子少保衔,并赏赐骑都尉世职。 二十四年(1898),调董福祥甘军移防近畿。二十六年(1900),与义和团相配合,在廊房共同阻击西摩尔带领的八国联军,此战“为庚子之役第一恶战”;甘军还大胆地杀死日本大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围攻东交民巷的外国大使馆。八国联军于8月13日攻至北京城下,董福祥率甘军和部分义和团舍命与外国侵略军顽强血战。董福祥充当随扈大臣,率领甘军并节制满、汉各军,保护光绪皇帝和兹禧太后“西狩”直至西安。董福祥成为中外争论的交点人物和谈判中最棘手的问题:德国带头照会各国,主张先惩凶,后议和。洋人们认为“董福祥最为首要”,并被视为“祸首”,必须严加惩办。清廷没有办法,将董革职。 § 终老宁夏 二十九年(1903),董福祥归养于灵州金积堡“董府”。光绪三十四正月初九,董福祥病逝于金积堡府邸,享年七十岁。清廷对这位威震中外的一品大员,并未将其事迹宣付国史馆,也未按清律规格厚葬这位勋臣。9月,归葬于固原州南乡十里墩官山。同年,乡人为其建立“董少保故里碑”,立于南乡官道供路人景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