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胡荣华
释义

§ 简介

胡荣华,1945年生于上海。级别:中象国际特级大师,1988年被亚州象棋联合会授予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大师称号。胡荣华15岁时首次参加全国赛即夺得冠军,1960年在杭州五省市邀请赛中获得冠军,跻身于全国一流棋手之列。同年代表上海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夺得全国团体、个人两项冠军,创造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棋坛传奇。1962年至1979年间,他九次蝉联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在二十年间缔造了"十连霸"的伟业。1983、1985、1997、2000年又先后四次夺得全国个人赛冠军,2003年率领上海金外滩队夺得“千年银荔杯”首届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冠军。胡荣华棋艺造诣极深并长年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被誉为棋坛“常青树”,有棋坛"不死鸟"之美称,2006年7月,时年61岁胡荣华获得另外一项重要赛事--威凯房地产杯全国象棋排名赛冠军,得到他的弟子、上海象棋协会副主席、企业家李文壅巨奖人民币100万元。2006年宝刀未老的胡荣华获得在深圳举行的全国象棋个人赛第七名。

胡荣华是中国象棋界的一代宗师,当代象棋学派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最杰出的象棋手之一。胡荣华称雄棋坛四十余年,至2000年底保持着四个第一:十五岁成为最小的全国冠军,唯一成为十连霸的棋手,唯一获得十四届全国个人冠军的棋手,唯一称雄棋坛四十余年的棋手。

1999年胡荣华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杰"之一,2006年卸任上海棋院院长一职,现任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2006年起,胡荣华致力象棋改革,倡导的“后手胜得3分和棋各得1分”的赛制在当年的全国象棋个人赛中试点使用、2007年主导的“黑贴时竞叫和棋黑胜”的全新赛制在全国顶级团体赛事--全国象棋甲级联赛中正式实行,引起了广泛的、褒贬不一的争论。

§ 辉煌战绩

胡荣华

1959年进入上海市队,在著名棋手何顺安、徐天利的指导下,棋艺突飞猛进。

1960年在杭州五省市邀请赛中获得冠军,至此跻身于全国一流棋手之行列。同年,代表上海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夺得全国团体、个人两项冠军,创造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棋坛传奇。

1962年至1979年间,他九次蝉联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在二十年间缔造了“十连霸”的伟业。

1983、1985、1997、2000年又先后四次夺得全国个人赛冠军。

特别是在2000年,五十五岁“高龄”时,又一次夺得冠军后,被人誉为棋坛“常青树”,有棋坛“不死鸟”之美称。

胡荣华是中国象棋界的一代宗师,当代象棋学派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最杰出的象棋棋手。曾著有《反宫马专集》 、《胡荣华妙局精粹》等。

1999年评称为“新中国棋坛十杰”之一,现任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上海棋院院长。

2011年4月13日,获得2011“句容茅山-碧桂园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男子组亚军。 [1]

§ 棋风

胡荣华

胡荣华最善下盲目棋,且善弈“盲目车轮战”,战绩卓著。这是他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棋队停止活动后,他潜心自我锻炼取得的成果之一。

他博闻强记,算计深远,运筹准确,可以同时和14个人对弈,1977年,他在澳门进行盲目棋表演,同时与4位棋手对奕,取得2胜2和的战绩,被誉为象棋界的超级强人。

胡技术全面,布局时有创新,能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灵活运用战术。擅长飞相局、反宫马、顺手炮等局法。中局鏖战常出奇兵险着,克敌制胜。

胡荣华对象棋战略战术的研究,独辟蹊径,不落俗套,比赛中常以奇兵克敌,研究中也自有精粹,1983年新加坡出版了他名著《反宫马专集》一书,就足以说明。就是过去象棋比赛中不常流行的布局,他却另有见地。

在后手反宫马,先手飞相等许多不被人注意的布局中,都有新的精深独到的研究。

§ 个人观点

象棋特级大师(左)

被称为“象棋司令”的胡荣华,尽管已过花甲之年逐渐退出棋坛,但他人退心不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象棋赛制的改革。日前,就中国象棋如何发展这一话题,胡荣华首先强调,象棋事业近几年的发展,和以前比还是有进步的,不能说退步了,只是和围棋、国际象棋相比,进步没有那么快而已。他表示,造成象棋事业发展缓慢的因素主要不外两个。

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经济基础不雄厚是影响象棋事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胡荣华认为,象棋毕竟是国粹,其市场主要在中国,它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由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基础还比不上日本和韩国,所以导致象棋世界性的杯赛不如围棋多,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但我对象棋的发展前景和后劲很乐观,因为中国人口多,爱好象棋的人多,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每天在网上下象棋的人远多于围棋和国际象棋;上海电视台的统计,也是象棋讲座的收视率比围棋、国际象棋高。”

和棋太多影响观赏性

对于影响象棋发展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和棋太多,胡荣华这样解释:“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现在的象棋比赛因为过多地与名利挂钩,造成‘消极和棋’、‘默契和棋’大量增多,引起赛事主办方、赞助商和棋迷的极度不满,从而导致民众对象棋比赛的关注度大幅下降,给象棋运动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和棋是象棋的内在规律,是不可避免的赛果,此话不假,但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对待和引导这一规律,使它具有观赏性,而不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因为对棋手来说,在比赛中求稳总是不会错的,先保证不输成绩也总是不会差的,所以就容易导致棋手不主动拼杀。现在大家对我提出的‘和棋黑胜、贴时竞叫’的赛规有很大争议,但如果有别的方法能够激励棋手去拼,也是可以尝试的。我认为,只要棋手有和棋这条退路,就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改革的力度还是不够。因为大家都有体会,象棋比赛只要有一方一心想求和,是很难分出胜负的,因此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和棋算输。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个棋手逼到悬崖上,没有退路,每一盘棋都要拼。这就要求棋手平时要更努力钻研棋艺,多想想制胜的办法,把棋的内容研究得更深些。如果因为和棋是象棋的内在规律而任其盛行,这是不行的。”

§ 赛制看法

胡荣华

胡荣华率队赛前“斗地主”新赛制使象棋赛更精彩上海棋界双喜临门:胡荣华挂帅的上海金外滩象棋队在华亭宾馆捧起2007七斗星杯象甲冠军奖杯;常昊领军的中国移动上海围棋队,又在金牌主场新苑宾馆力克北京新兴队,登顶2007金立手机杯围甲联赛之巅。

象甲老兵胡荣华:赛前斗地主冠军就到手夺冠别喊出来

一再追问上海队的四位主力,在倒数第二轮也就是夺冠关键轮次的前夜,胡荣华到底做了什么战术安排?回答都是:“没怎么说,就叫我们‘正常下’。”这种非正常时刻的“正常”言论包含着怎样的“技术含量”呢?

“夺冠前夜最重要的是什么?平常心!领队教练,最正常的‘思想工作’就是要让队员们开心。有些运动队老喜欢赛前开动员会,领导跟队员们讲‘你们好好下’、‘不要紧张’,本来不紧张的也被他说紧张了!我看到很多了,不开会队员还好好的有说有笑,开完会眼睛都白起来了……”胡荣华将这个时候教练的境界总结为“此时无声胜有声”。

众所周知,上海象棋队热衷“斗地主”,赛前也照打不误,不过时间上严格自律,基本上胡荣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真正的功夫用在平时训练中,到这个时候临时抱佛脚还有何用?不如放松放松。其实打牌还是有很多限制的,只是外面的人看到我们觉得特别松散而已……说来有趣!上海队两次拿联赛冠军,赛前一晚都斗了‘地主’。”

心理作用看来还是能起相当影响的,最后一轮已经夺冠的上海队下得非常轻松,结果4比0完胜实力不俗的浙江球冠队。“看!他们心里没包袱了,就怎么下怎么有了!夺冠的任务要放在心里,付诸行动,不要留在嘴上。”胡荣华

我在逐渐淡出做教练胡荣华他经验丰富,指挥得当,做队员却创造了一个纪录——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作为上海队一员夺冠以来,50多年运动生涯中他第一次作为征战最高团体赛事的棋队主力却放弃了所有上场机会!

“我们这个赛季一场都没输过,提前一轮夺冠,这些都是历史最好成绩,而且这个赛季四个队员表现很平均,胜率都很高,我就让他们多下吧!我本来就是要逐渐淡出的嘛。”

外界都知道因为他自己力推新赛制,胡荣华不上阵有“避嫌”的含义,可联赛过程中他也一度动摇过。四个主力中年纪最大的特级大师万春林有过“三连败”,按照常理这个时候名正言顺该走马换将,但是胡老师充分征询了棋手的意见,作出了“再看一场,给万春林一次机会”的决定。联赛第七轮上海队客场战河北,万春林迸发力量,力挽狂澜,从此开启了九连胜,这也验证了老帅的“逼将法”奏效,胡荣华遂不再考虑上阵之事了。“这一年联赛他们各方面水平都有所进步,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胡荣华满意之中也有遗憾:“今年我们引进了内援洪智,要全是上海本土棋手夺得冠军,那才能说这一代上海象棋真正起来!”

一切为了精彩

今年尝试新赛制,是胡荣华大力倡导的,“消极和棋已经是棋界的大问题,有人说解决这个问题靠棋手觉悟,我说觉悟没用,要靠制度!目的是为了让象棋更精彩,比赛精彩才有市场。”经过一个赛季实践,虽然有争论,但是胡荣华认为:“产生的很多问题,都是赛前我们想到过的,从整体上比赛确实更精彩激烈了,就拿比赛时间说吧,以前20分钟短和比比皆是,现在每盘棋至少两小时,对局质量是有保证的!有人说现在有后手能赢求和的,但是按照原来赛制,先手‘不求上进’的不是更多更泛滥?”他还提到赞助商的话题,“我们联赛搞了新赛制,对局精彩了,把赞助商也吸引回来了,银荔集团老总就表示明年将恢复银荔杯。”

当然,对“取消和棋,限时竞叫”的细则众说纷纭,胡荣华也“让步”说:“任何赛制改革都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十全十美,今年改革也许下药太猛,可以稍微缓和一点。”他为此研究了新的赛制调整方案,安排得细致周到,充分吸收了各方意见,也得到了吕钦等棋界元老的支持和鼓励。

§ 谈棋

胡荣华

下棋就是那么玄妙,我一生下过两盘棋,让我印象最深刻。第一盘棋是1960年,那年我15岁,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在谁也没有看好我的情况下,我夺冠了。另外一盘棋是1980年,那年我35岁,已经连续卫冕了10年的全国冠军,在所有人都看好我的情况下,我输了,而且棋队还降了级。

别看象棋就32个棋子,可是却让我着迷了一生。我小时候是个挺不自信的人,因为跟别人玩游戏老输,但是从象棋里我逐渐找到了自信。第一次接触象棋是在我8岁的时候,当时上海的象棋棋风是很盛的,我学会了简单的规则之后到处找人下棋,其中有一位对手是我邻居,他曾经常到淮海中路的凌云阁下棋,要知道上世纪50年代初的凌云阁是上海棋坛名手荟萃的地方。

我就天天跟在他屁股后面找他下棋,但是他也不是一直有空的,好在当时上海有棋社,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那下棋,我经常去看,店主也认识了我。他让我在那下棋,如果我输了,不用付钱,如果我赢了,就由对手付两分钱。我当时只有十岁多一点,一般大人哪会把我放在眼内,没想到我竟连胜了几盘,换了几个对手,我一个钟点里,竟胜了二十三盘。这样的荣耀对于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我在象棋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有名气之后我被召入了上海象棋队,不过在那里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却总是输棋,好在我自己定位很准,知道这帮老师、老棋手明显水平比我高,我就在输里面学东西,每盘棋我都问自己,今天学到什么,老棋手他们能想到的棋,我为什么想不到,我总有一天要赢。胡荣华

1960年11月,全国象棋个人决赛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揭开战幕。赛前我给自己暗暗定了个“争取进入前六名”的指标,根本没有敢想争冠军。第三盘我赢了当时夺冠呼声最高的杨官麟,但是第四盘马上就输了,很轻易地输了,这盘棋对我教训挺深的,后来我总结出一个规律,往往在最想不到的时候,会输,而你非常小心、很谨慎的时候,一般不会输。

比赛结束,陈毅亲自到会,给我发了奖,当他把金光闪闪的奖章挂到我脖子上时,他弯了腰惊喜地问我:“你叫胡荣华?十五岁!”我激动得只是连连点头,他高兴地说:“好哇,娃娃赶上来了,英雄出少年嘛。”

后来我连续十届全国象棋比赛都拿了冠军,1980年在乐山的惨败被别人说成胡荣华的滑铁卢,那场比赛输得很惨,我好几年都没有恢复过来,当时各种各样的话都有,说胡荣华完了,一蹶不振了,当时压力很大。

棋局似乎就是浓缩的人生,人生的一步步在方格上演绎,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象棋痴迷的原因吧,尤其是我。

§ 人物专访

胡荣华

从15岁夺得全国冠军的天才少年到十连冠的辉煌伟业,人称“胡司令”的胡荣华,是中国象棋界当之无愧的泰斗。与他在棋坛的战绩相比,胡荣华去年提出的象棋规则改革所引起的轰动,也同样“霸气”十足。他提出“和棋黑胜,贴时竞叫”目的就是要促使棋手积极应战,减少和棋的数量。面对记者,他表示,消极和棋以及默契和棋和歌手假唱没有区别。1月12日上午,已经63岁的“胡司令”在与城阳云头崮的村民进行完象棋车轮战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谈现状经济制约发展

对于近几年的象棋“低迷说”,胡荣华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与围棋和国际象棋相比,中国象棋近几年的发展稍慢一些。以围棋为例,目前的格局是中、日、韩三足鼎立,很多比赛的奖金额都非常高。媒体的关注很多时候与奖金额是挂钩的。象棋在这方面要欠缺一些,有时候因为赞助商等比较难到位,而制约了发展的速度。

胡荣华表示:“不过,从纵向来看,中国象棋运动这些年在国内还是有很大发展的。就像今天我们来这儿,这里只是青岛的一个村子,都有这么多的人爱好象棋,所以,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象棋也会不断发展的。”

批假棋反对消极和棋

2007年,胡荣华曾经提出了“和棋黑胜,贴时竞叫”的规则,为的是促使棋手积极应战,尽量减少和棋的数量。这一提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支持者认为增加了中国象棋比赛的观赏性,而反对者认为“和棋”是中国象棋独有的特色,取消似乎有颠覆传统之嫌。

胡荣华认为,和棋是中国象棋的内在规律,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有些棋手利用和棋来谋取利益,导致很多消极和棋、默契和棋的出现,这就等于下“假棋”,跟演员在舞台上假唱一样。“改革就是逼着棋手去努力拼搏,让他们没有退路,必须选择进攻。”

提建议学棋不能偷懒

胡荣华借着给棋迷签名的空,歪过头来跟记者说,“每年我们跟越南都有互访,他们水平提高了,对我们也是个促进。”

在采访结束之前,作为象棋界泰斗的“胡司令”给年轻棋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规则的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无论职业棋手还是业余爱好者,最重要的还是得自己努力、用功,不能偷懒。”

§ 棋人棋文

胡荣华

“世界智运会上哪个项目中国拿金牌最稳?象棋金牌最稳!放眼世界,除了中国,只有越南象棋发展稍微好点,但跟我们比还是有差距,我们等于是在唱‘独角戏’。”象棋界泰斗胡荣华说完这句话不喜而忧:“越是这样,我们越是需要多思考:我们象棋在智运会上的作用是什么?通过世界智力运动会又能获得什么?如果单纯只是为了拿金牌,那么咱们中国继续当世智会东道主还行,要是轮到别人当东道主,人家可就不要你这个项目了……”

到底是一代领军人物,看事阅人自有高度,“我觉得世界智力运动会对于我们象棋的意义,首先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把象棋这项古老运动的魅力,在中国的开展情况、发展水平,爱好者众多的状况,棋手受尊重程度……这些东西让全世界通过智运会这个平台来了解。尤其要让人家看见象棋棋手的良好形象,从而产生兴趣。很多西方人对兴趣的培养是很务实的,如果他看到你象棋棋手谈吐很差,层次很低,他就不会有兴趣来参与了!”

其次就是对棋手的切身利益也是有好处的,当然这种好处是间接的,胡荣华认为应运而生的中国智力运动会可能影响作用更大,“全国智力运动会对象棋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棋手比赛增加了,就像我们搞象甲联赛,国内那些年轻大师的情况就改善很多,否则很多棋手连饭碗都不保;其次从地方行政管理角度看,象棋项目现在全运会挤不进,体育部门的重视度可能就差点,办了智运会,地方领导的重视度就可能不一样,对项目发展当然就有好处……”胡荣华

在这个基础上,胡荣华觉得利用世界智力运动会的契机,推动象棋运动在国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努力方向,“大家都说要面向世界,我始终觉得象棋根底在中国,先要把国内的工作做好,‘面向世界’一点点来。我们说日本当年发展围棋将棋,首先也是在本国推广好,把自己的国内市场运作完善。当年日本推广围棋时,到欧洲办比赛,全部由日本方拿奖金、劳务费,我们象棋目前还没有这个实力。所以现在虽然做了一些向国外推广的工作,但我认为目前这还不是主要方向,我也不赞成象棋走出国门叫‘推广’,我觉得应该叫‘发展’。”

而国内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帅更觉得时不我待,“就算举办了世界智力运动会,引起外界关注,很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的,比如赛制改革,世界智力运动会用传统赛制,因为外国棋手水平差,他想和我们还和不了,今年我们又修改了联赛规则,但改得很不成功,半吊子,背和谱的现象又多起来了。四盘和棋算主队净输2分,这合理吗?赛季前开会研究规则,我和吕钦、赵国荣他们达成的统一意见也不是这样的,最后为什么又突然改变了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重视、改变,否则象棋在中国都搞不好,面向世界更无从谈起。”“我希望,中国人这次能唱好这出‘独角戏’,真正把象棋运动有价值的一面展现给世界!”

相关文献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全国冠军胡荣华经典中局TOP10②-棋艺(象棋大观园)-2009(6)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全国冠军胡荣华经典中局TOP10-棋艺(象棋大观园)-2009(5)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全国冠军胡荣华经典中局TOP10-棋艺(象棋大观园)-2009(11)

象棋棋手百科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英文现译作Xiangqi)。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巴吉人 卜凤波

车兴国

陈志军

陈孝坤陈松顺

程建忠

程进超

崔岩

陈寒峰

才溢

蔡福如

陈鱼

陈建国陈信安

程吉俊

陈富杰

陈启明

邓颂宏

单霞丽

董旭彬

付光明

冯晓曦

高明海

葛维浦

郭莉萍

龚晓民

葛慧莹

黄海林

胡荣华

蒋川

景学义

荆聪

林进春

林宏敏

廖二平

黎德志

刘宗泽

李智屏

李鸿嘉

陆峥嵘

梁军

李来群

刘殿中

刘征

柳大华

李望祥

李义庭

李雪松

李艾东

吕钦

李守谦

黎德玲

李锦欢

孟立国

苗永鹏

聂铁文

欧阳琦琳

潘振波陶汉明

汤卓光

万春林

王嘉良

王大明

王鑫海

邬正伟

王利红

王琳娜

熊学元

徐天利

许文学

谢思明

徐天红

薛文强

宇兵

杨官璘

杨柏林

于幼华

袁洪梁

言穆江

阎玉锁

颜成龙

邹立武

曾东平

张志明

张影富

张申宏

赵利琴

张石

孙育峰

孙志伟

苏筱芮

宋国强

孙勇征

田长兴

黄仕清

黄竹风

郝继超

黄玉莹

靳玉砚

金松

宗永生

张心欢

周健超

赵庆阁

金海英

蒋全胜

蒋凤山

胡庆阳

何兆雄

洪智

胡明

胡玉山

彭星

邱东

任建

孙树成

孙启忠

张德魁

郑新年

中国象棋大师

中国象棋作为我国普及面最广的体育项目,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工具。中国象棋界目前共产生了25位特级大师,让我们认识认识他们。

杨官磷 | 王嘉良 | 李义庭 | 孟立国 | 蔡福如 | 徐天利 | 许银川 | 吕钦 | 胡荣华 | 赵国荣 | 徐天红 | 陶汉明 | 柳大华 | 李来群 | 于幼华 | 郑一泓 | 庄玉庭 | 万春林 | 卜风波 | 刘殿中 | 林宏敏 | 王斌 | 苗永鹏 | 洪智 | 赵鑫鑫

新中国60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人物

2009年评选的新中国60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人物。

50年代 陈镜开(举重)、郑凤荣(田径)、容国团(乒乓球)、穆祥雄(游泳)

60年代 王富洲(登山)、李富荣(乒乓球)、邱钟惠(乒乓球)、胡荣华(象棋)、汤仙虎(羽毛球)、年维泗(足球)

70年代 潘多(登山)、钱澄海(篮球)、容志行(足球)、汪嘉伟(排球)、邹振先(田径)

80年代

许海峰(射击)、郎平(排球)、李宁(体操)、孙晋芳(排球)、马艳红(体操)、栾菊杰(击剑)、朱建华(田径)、聂卫平(围棋)、蔡振华(乒乓球)、李玲蔚(羽毛球)、高敏(跳水)

90年代

王义夫(射击)、叶乔波(速滑)、伏明霞(跳水)、王军霞(田径)、熊倪(跳水)、庄泳(游泳)、谢军(国际象棋)、邓亚萍(乒乓球)、李永波(羽毛球)、黄玉斌(体操)、刘国梁(乒乓球)、孙雯(足球)、李小双(体操)

21世纪

杨扬(短道速滑)、陈中(跆拳道)、姚明(篮球)、刘翔(田径)、孙海平(田径)、陈忠和(排球)、罗雪娟(游泳)、王楠(乒乓球)、张怡宁(乒乓球)、申雪/赵宏博(花样滑冰)、丁俊晖(台球)、郑洁/晏紫(网球)、杨威(体操)、郭晶晶(跳水)、张宁(羽毛球)、孟关良/杨文军(皮划艇)、林丹(羽毛球)、刘春红(举重)、邹市明(拳击)、张娟娟(射箭)、殷剑(帆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