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紫阳街
释义

§ 基本简介

祖先创造出来的“坊”

紫阳街是临海市第一古街,是千年古城的缩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紫阳街原来是有街无名。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修《临海县志稿》绘制《临海县治附郭图》上,这条街没有街名的记载,而按照古迹、人名、地名而称呼这条街的所在地,当时称街的北端黄坊桥,南头揽秀楼,中间地段,从北至南称紫阳宫、一洞天、奉仙坊、十字街口、迎仙坊、白塔桥头、方一仁、德清巷口、牌门周、腊巷口、安乐天、炭行街等50多处地名,由于地名众多,给当时的市民通信带来许多不便。为了统一街名,抗战时期,国民党县长庄强华对临海城关街道,选择了一些名人作了命名。命名的有文庆街、刘墩街、鸣雷街,将现在的紫阳街命名中正街。街名定了,当地市民还是继续称呼原来的地名为街名,中正街名在实亡。

1949年5月29日,临海和平解放,于1951年,临海县人民政府作出了临海城关地区街名命名的决定。并征求了各界人士的意见,参照历史实际,对城关街名、巷名作了统筹规划和命名,为了纪念临海的和平解放,将中正街命名解放街,解放街一直沿用50年之久。同时,也将刘墩街改名为劳动路,睢阳街改名为继光街,保持了文庆街,其街名沿用至今。

§ 街名确立

紫阳街房屋

1994年1月4日,临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识志士将解放街的历史,作了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和改街名的依据和理由。市委、市政府于1998年冠名为紫阳街。改名紫阳街也是为了纪念南宗始祖张伯端,他号紫阳,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卒于元丰五年(1082),寿99岁,居住临海城关樱珠巷。张伯端著作《悟真篇》一书中,倡导以道教内丹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说,与魏伯阳《参同契》并居道家正宗。特别是他晚年,以非凡的毅力,为探索延年益寿秘密,历尽艰辛,倾其毕生精力,为人类健康与生存作出贡献。《西游记》六十九回至七十一回,还讲述紫阳真人救朱紫国金圣皇后的故事,说的是麒麟山有一妖怪大王赛太岁,得知朱紫国金圣皇后“貌美姿娇”,使用妖法将其摄入洞府,当作夫人。为不使皇后受辱,紫阳真人张伯端驾临麒麟山,把身上穿的一件“旧棕衣”变为“五彩仙衣”送给大王,作为“新妆”,妖王十分欢喜,送给皇后,皇后穿上此衣,妖王无法接近,一近身便如“毒刺”刺人,全身疼痛难忍,故皇后身居妖洞,仍安全无事,后来孙悟空救出金圣皇后,夫妻得以团圆,但团圆不能近身,紫阳真人得知,从天而降,收回“仙衣”,就没有“毒刺”,终于使国王与金圣皇后仍复天伦之乐。紫阳名声大增,在中国道教史上有极高位置,是一位杰出人物。在当今人们中流传尽广,紫阳街的街名就由此而来。

§ 街区特色

紫阳街道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临海紫阳街,从北到南,全长1080米,街上古迹,信步可数,深深吸引着人们。有纪念宋代南宗道教始祖张伯端(紫阳真人)的石碑、紫阳桥和紫阳坊。有紫阳故里和紫阳宫遗址,原紫阳宫南大门牌坊基石保存完好。明历十九年(1591)由举人吴执御、彭世焕、王如春、章应科、徐子瑜五人立的“五凤坊”,遗址尚在。在紫阳街两旁的水井是紫阳街古迹的一大特色。古井众多,有建于明清年代,历经二、三百年的风雨沧桑的古井,也有建于民国时期的水井,各眼古井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水井深度不同,一般在3米余,水味甘甜,水色明净,冬暖夏凉,哺育了一代代人。古井在这条街上,起到人们生活用水和防火双重功能的作用。水井布局合理,历代人们爱井如命,非常注意井水卫生,做到井上有圈,圈上有盖,盖边有锁。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紫阳井和千佛井。紫阳井,为纪念紫阳真人而建,坐落现在的樱珠巷9号对面,人们仍在井边洗衣、洗菜。每逢夏天,西瓜放在篮中,浸入水井冷却,吃起来比放冰箱更爽口。经修复的千佛井(即双眼井),在紫阳街的群井中,名声最大,传说尽多,相传在巾山建了一座千佛塔后,为了阴阳相对,才建千佛井,井壁有千尊佛,巾山上建双塔后,尚有“火神”不断出现,为镇住“火神”,在千佛井上加圈,成为“双眼井”,达到“以水克火”,保一方平安。还有白塔,建于宋代,“文革”被毁,遗址在白塔桥饭店对面,保留完好。

§ 文化遗迹

临海紫阳街原来有街无名,1998年冠名为紫阳街

在紫阳街,使人难以忘怀的就是祖先创造出来的“坊”,称“防火墙”,有《悟真坊》、《奉仙坊》、《迎僵坊》、《清河坊》、《永靖坊》5座坊。建造“坊”,前人用心良苦,设计出别具一格建筑特色,既是人行道,通马车,又是防火墙,还代替地名的多重作用,当今已成为街区的一道风景线。相传“奉仙坊”,说的是仙人在此地修心养性,这里是百姓供奉过仙人,而取名奉仙坊。“迎仙坊”则是另一种传说了,临海是块风水宝地,百姓安康,人间生活幸福美满,不少仙人下凡人间临海,为迎接“仙人”,才建了“迎仙坊”,这些都是传说。但紫阳真人创造气功理论,对于后人养生、长寿起到重大作用,这是实话。紫阳街历代出过名人张伯端、陈涵辉、王观澜等。有的故居仍还在。王观澜,是我党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在患病期间,毛主席亲自前去看望,并给王观澜同志亲笔题词“既来之,则安之……”。解放后,他任中央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于1906年出生于紫阳街240号。紫阳街的交界处,诸天巷14号,就是郭凤韶烈士的故居和郭凤韶烈士纪念馆。街上众多的古迹,增加了人们吸引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流连忘返。

§ 存在问题

紫阳街西门街交汇处·十字街头

(一)、质量片面性,个体改造行为加剧。

历史街区的建筑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主街道已进行修缮保护,但多数背街建筑年久失修,其结构和设施超过使用年限,房屋腐朽,虫蛀,损毁的现象严重,至于倒塌,由于建筑功能严重衰退,使居民的居住条件日趋恶劣,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居民迫切要求改造原有的老宅,以改善居住条件,个别经济条件稍好的住户已经或正在改造住宅,新建的民居无论在高度,布局,材料,风貌等各方面都与传统建筑很不协调,里面的格局七零八落。这种行为与古城的保护概念是有出入的,并非有组织有指导的改造,而破坏了历史街区的部分传统风貌。

(二)、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紫阳街通过修缮后部分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是背街的区域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极度缺乏,整个区片存在一些问题。

1.给排水问题,供水管径口径少,管材质量差,导致水量不足,漏耗大,地下排水管,管径少,淤塞严重。

2.环境卫生差,背街区域垃圾堆放无序,卫生条件严峻,夏季苍蝇蚊子较多。

3.线路问题,背街区域电力线,电讯线随意在空中架设,线路老化,乱搭乱接现象普遍,不仅造成了安全隐患,又破坏了景观。

4.消防隐患问题突出,传统民居大部分为木结构,密度较大,连片布局,加之电力线路老化,街道路狭窄,消防设施薄弱等。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历史街区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是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居住人口下降,人口老化严重。

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街区的房屋阴暗,潮湿,生活设施差的恶劣居住条件,使年轻一代多数离开了这里,住入了新区。目前,历史街区多为老人留守居住,有一些老屋甚至没有人居住,历史街区的活力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

(四)、保护与更新矛盾突出。

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基本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传统民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打破城市中阻碍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更新不利于人们生活的旧有东西。但是,对传统民居的改建,拆建又破坏了历史的完整性,历史建筑没有原汁原味的感觉,使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如何统一保护与更新的关系问题成了现在老城区发展的关键问题。

§ 保护更新

紫阳街是临海市第一古街

紫阳街历史街区是物质和精神的载体,文化风貌的体现靠的是传统风格的建筑及其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朝气蓬勃的生活内容,因此真正保护的是传统的空间格局,就是临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环境尺度,道路结构,及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以及传统的文化和传统的经济的继承和发展。

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主要包括保护和延续原有的空间结构,及道路格局,及建筑体量高度,街道的宽度,立面符号,装饰主题,色彩,屋顶形式,材料等等。

保护和更新是密不可分的,更新就是对街区的某些有传统价值的形成部分给予保护,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进行更新,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改善环境质量所做的更新(房屋的结构,基础设施),二是更好地保护老街的传统风貌的更新(拆除破坏的景观的建筑物,对年久失修的建筑物进行局部改造),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的痕迹。保护就是对有历史价值的东西进行保护,面对一些落后,破旧的东西要坚决的更新,特别注意建筑在保护更新的内部改造。

紫阳街历史街最具魅力是我市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不但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形态,能够体现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社会群体组织以及传统的艺术,民间艺术,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也是人们了解临海历史文化最直接的地方。

§ 保护对策

紫阳街是临海市第一古街

街区的保护工作应有总揽全局,从空间格局,文化传统,街区的功能复兴等方面来确定保护方式。只有在好的保护方式的前提下才能够使历史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紫阳街历史街区包含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应该着重保护空间的格局,自然环境及历史性建筑等三方面的物质形态的保护,空间的格局是指整个平面形态方位轴线以及相关的道路骨架等,自然环境是指地形地貌,重要历史内容等特征,历史性建筑是真实反映紫阳街发展的信息,有着历史文化痕迹的历史建筑。其次就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是临海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不但包括物质性的载体(原始形态、空间环境、建筑风貌)还有非物质的文化形态(传统工艺、艺术等)。这些是历史街区独有的景观,也是人们了解历史最直接的地方。在保护中应注重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充人挖掘内涵,把历代的精神财富传下去。

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单单是政府行为,主要是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仅仅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必然会在工作中过于集中政府的财力,加之古城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的财力投入有限,导致古城保护工作的滞后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需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遗产,不属于某一个人和一个团体,而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因而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必须让广大市民能充分了解和认识其价值和意义,增强各阶层对城市历史的认同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老街的保护更新工作中,为历史街区的保护贡献力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