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茱萸
释义

§ 简介

作为植物,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茴香科植物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别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 、灯台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分布在浙江、安徽有分布;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

茱萸

茴香科植物吴茱萸,别名 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实。植物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陕西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汉中地区东北部,境内多山,林木葱笼,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长区,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采制 8~11月果 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

§ 生态习性

茱萸产中国浙江、安徽、陕西、甘肃南部,山西、河南、山东、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喜温暖、湿润及半阴的环境。较耐寒。宜肥沃、湿润而疏松的砂质壤土,在干燥瘠薄地方生长不良。树皮灰褐色,片状剥落。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稀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长5~12cm,上面疏被平伏毛,下面被白色平伏毛,下面被白色平伏毛。伞形花序簇状,顶生或腋生,具花15~25朵,总苞片黄绿色,花金黄色,花瓣小,花蕊突出。核果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 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 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采制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此外,有报告指出, 山茱萸注射液静脉注射, 有迅速明显升高血压的作用, 对临床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有肯定意义。

§ 用途

园林用途:可植于庭园角隅、草坪、林缘。

药理作用: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甙、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涩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

§ 与重阳节

重阳佩茱萸

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中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重阳这一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民间药。重阳节插荣英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茱萸的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 风俗习惯

茱萸

重阳插茱萸风俗,始于西汉初年。据晋代葛洪所撰《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时,其宠姬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回忆在宫之日,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晋周楚撰《风土记》亦载:“九月九日,……俗于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避恶气,以御初寒。”“以重阳相会,登高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或云茱萸会。”南梁时撰《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自汉至(刘)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设宴于台榭。”这些记载,皆言重阳游宴、登高、插茱萸,始于戚夫人。戚夫人曾随汉王刘邦驻汉中。《水经注》载:戚夫人为洋川(今西乡县)人(《史记》载为定陶人)。南梁间医学家陶宏景在《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等著述中均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可见,此俗肇自汉中,而遍及全国,这是很有可能的。

南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中,还记载了一则重阳登高插茱萸风俗由来的故事:东汉时,“汝南太守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始于此。”此故事虽不可信,但含有一定科学道理:古代人们患病,不知病因,常谓之邪气所致。佩茱萸囊,饮菊花酒,正是茱萸菊花的药性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而使病得以痊愈,或起到了预防作用。古人不明此理,故谓茱萸能避邪延寿。

据清代《陕西通志》和《汉南续修郡志》(即嘉庆《汉中府志》)载:“西乡县,九月九日,亲友以菊花、米糕馈赠,登高,饮茱萸酒,或上云台之山,或在子午之峰酌酒赋诗,流览丹枫黄菊;妇人则摘采茱萸,曰可治心痛也。”“城固县,九月九日,食米糍,登高,饮茱萸酒,儿童竞放风鸢。”“洋县,重阳采菊拾萸,登高泛酒。”可见,陕南在二百年前的嘉庆年间重阳摘采插茱萸、饮茱萸酒的风俗犹存,只是在近百年间虽岁岁重阳,但登高插茱萸之俗渐渐匿迹了。

古人把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可见茱萸自古已广泛被人们所宝爱。近些年来,随着秦岭山区茱萸市场的恢复和发展,茱萸酒的重新面世,给茱萸产地的县区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们不妨开发这一饶有兴味的风土资源,大力研制开发茱萸酒、茱萸饮料、茱萸食品;并以重阳节为茱萸节,摒弃其迷信成分,以此日为契机,登高,野游,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既可锻炼身体,活跃生活,陶冶情操,交流感情,融洽关系,又可以促进茱萸及其产品的生产,有益于身心健康,使人们康乐长寿。

§ 古老传说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这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具有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茱萸是一味中 药。《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所谓的“吴地”,即历史上的吴国。这茱萸的名字也是来自于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西晋冯翊(今陕西关中西部)太守孙楚《茱萸赋》一文中写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茎。鹑火西阻,白藏授节,零露既凝,鹰隼飘厉。攀紫房于歉枝,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中国古代许多医学名著,如晋代《神农本草经》、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以及《吴晋本草》、《健康记》、《图经本草》等,均记载了茱萸的药用价值。

§ 相关诗词

茱萸在唐宋咏重阳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这些写到茱萸的诗词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二是插茱萸于发冠;三是饮茱萸酒;四是以茱萸节、茱萸会代替称重阳节。 茱萸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谢新恩》

作者:李煜 南唐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3,《九日登高》

作者: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