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考亭书院
释义

§ 简介

考亭书院石牌坊:为四柱五牌楼结构,高达十米,面宽逾八米,全由石板、石条雕造榫卯衔接而成,石面雕有长龙、麒麟、凤凰、仙鹤、奔羊等瑞兽祥禽,活灵活现,刻功精细令人惊叹。

考亭书院,宋代遗址。位于建阳市童游街道考亭村,距市区2.5公里。面积4000多余平方米。

书院背负青山、三面环水,景色清幽。历史上,考亭书院是儒家弟子,文人墨客朝圣之地。不时有人不远千里前来顶礼膜拜,瞻仰遗风。

岁月无情,人世沧桑。考亭书院虽历代多次修葺,终因年湮代远,风雨侵蚀而倾圯,于今仅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巡抚福建监察御史蒋诏与分巡建宁道佥事张俭民倡建的石牌坊屹立玉枕山之麓。此坊造型古朴,器宇轩昂,为三间四柱五牌楼结构,高达10米,面宽逾8米,全由石板、石条雕凿榫卯衔接而成。圆顶为葫芦形。

从五层到三层共有五座小牌楼,层层对称。石坊正中上方前后两边都刻有“考亭书院”四个大字,一二层三间有六块石横梁,石面分别雕有长龙、麒麟、奔羊、凤凰、仙鹤、双狮戏球等瑞兽祥禽,雕工精细,神态活现,呼之欲出,真乃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1]

考亭书院主要景点有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蒋以诏所建的石牌坊,坊门上“考亭书院”四个大字,为宋理宗的御笔;有由建阳市人民政府重新建造于1998年的朱文公祠;有饱学之士刘勉之曾隐居就学的陂石村草堂;有陂石村百姓为了缅怀朱熹,在七百年前利用古樟树干裂开的时候塑上佛像,以表达他们追念朱熹之情的“千年古樟包佛像”等。

§ 历史沿革

山上为考亭书院集成殿,内有朱熹像,右为考亭书院石牌坊

早在宣和五年(1123),朱熹之父朱松由政和赴任尤溪县尉,途径建阳,即被考亭秀丽山水所陶醉,欲卜居于此,未果。

于绍熙三年(1192)朱熹不忘遗训,到建阳考亭定居,开始了他穷经研道、聚众讲学的晚年生活。此后慕名求学者日增。两年后,朱熹于居室之东新筑房舍,号竹林精舍,不久更名沧州精舍,有明化堂、燕居庙等建筑。群贤聚集,论道其中。朱熹的理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并培养了一大批理学精英,史称“考亭学派”,考亭亦称“南闽阙里”,其中的蔡元定、黄干、蔡沈、刘爚、真德秀、李方子、陈淳等人都深得朱熹理学思想的真传。

南宋庆元二年(1196),理学被当朝宰相韩侂胄等斥为“伪学”而遭打击。朱熹对此毫不退让,继续在考亭讲学著书。“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表达了朱熹对政治陷害的痛恨。朱熹晚年在考亭讲学,“诸生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共”“家故贫,简瓢屡空,晏如也”。他仍以极大的毅力,“为诸生讲论,多至夜分”。并对《大学·诚意》章进行了修订。其孜孜不倦教诲弟子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博得了友人与门徒的钦佩、赞赏。

庆元六年(1200)三月,一代儒学大师,终于耗尽毕生的精力,在考亭旧居辞世,时年71岁。同年冬葬于建阳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

淳佑四年(1244)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匾,始称考亭书院。书院历经元明清与民国时期的修葺或改建,历代都有山长主持书院工作,聘任贡儒教授学生。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政治运动和建阳地方政府建西门电站之需被拆除,现仅存书院石碑坊一座。

1983年,建阳县文物部门将牌坊山头新建“朱熹纪念堂”(朱子祠)一座,祠中仍奉康熙四十四年颁赐“大儒世泽”匾额(福建书法家余险峰重写),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联对于祠柱中,并划定遗址保护范围,以便日后扩建之。

§ 气候特点

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静风多,温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8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毫升,年平均日照1802小时。

§ 地形特点

地形特点

考亭书院是南宋时全国最有影响的书院之一。朱熹在此创立了考亭学派,成为“闽学”之源。考亭村山环水绕,群山环抱,风景优美。朱熹之父朱松北宋宣和五年(1123)赴任政和县尉,途中驻跸建阳,考亭的碧水丹山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朱熹晚年遵从其父遗愿,于考亭筑室定居,并在居室东面建成竹林精舍,即后来的考亭书院。

在考亭村口还有一奇特景观——“树抱佛”。这是一棵高三十余米、冠幅超过一亩的千年古樟,最让人称奇的是在离地面一米高处的树身上有个洞,洞内藏有一尊高60多公分的泥塑像,而洞口直径仅巴掌大——当时是如何把大塑像放进小洞口的?这可就成了个众说纷纭的谜。考亭村还可以泛舟麻阳溪采莲捕鱼,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考亭书院位于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大蚶山西北麓的田边村。山上既有书院,又有滴水岩、飞岩天府、明德祠及滴清殿等庙宇。诸多庙宇依山势而筑,坐东朝西。山上有天然巨岩,形状多样,如人物头像,似动物形态,让人如走进童话般的艺术世界。其间有一巨岩石,人称“龟王窥天”。民间传说东海神龟垂涎石岩之圣水,不辞辛劳,千山万水,来到滴水岩。金精娘娘为保圣水治百姓之病,不让神龟喝,将其点化成石定格于山上。

从滴清殿往右登上台阶,即到考亭书院。其墙壁间书有一副楹联:“公直文哉由先儒而贤而哲古今丕著,奄虽悔乎自宋元为汉为唐善恶明清。”令人遐思。据传,明万历年间里人曾光鲁(田边村人)和吴洪静(鹅头村人)曾经在此读书,后来皆考中进士。曾光鲁官至广西副使,晚年致仕返乡后,在此石窟中建造考亭书院,以鼓励乡里子弟读书仕进。此处原是一块天然凹进的大岩穴,崖岩悬空耸立,其中有一处石隙间常年滴水不断,久而久之,竟把地面滴成小洞,形成“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其水质甘甜清醇,信徒们常取水朝拜神祗。曾光鲁因此处神奇而题书:“灵岩晴乍雨,鹫岭石为天。”至今还镂刻在滴水岩的神龛上。据说明末进士林嵋抗清失败后,亦隐居于此。清初名士陈恒山也在该书院教书讲学。

考亭书院的后殿便是滴水岩,供奉东岳注天神像,石柱上刻有“窍有灵通引地脉,半空无雨滴天浆”,巧妙地把滴水岩的神秘予以破解。神龛两边供奉着十八罗汉及如来,对侧神龛上奉祀观音大士。天井两边塑有两尊将军像,守护在滴水池盘旁边。滴水岩是集儒道释为一体的宗教圣地。沧海桑田,“文革”期间被毁坏,1979年重建修葺一新。考亭书院前辟有一大石埕,右侧的岩石叠嶂间,建有飞岩天府,供奉朱大神塑像。隔壁是朝阳庙,奉祀福德正神造像。往下是明德祠,为前后二殿,分别供奉三一教先生林龙江坐像和观音菩萨神像。这样,诸多庙宇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落。

滴水岩现为秀屿区文物保护单位,其左侧不远处有两块天然巨岩横卧在山间,状如大蚶,一大一小,大蚶山因此而得名。山上还有“七境山”、“七宝塔”、“鸡栏山”和“照妖镜”等景观。是一处沿海旅游胜地。

§ 布局结构

院内布局

现存的考亭书院面积约1500平方米,大门建在奎楼下,东向,寓意紫气东来之端。

门檐高达5米,门上石匾刻“考亭书院”四字,字体稳重俊秀,与现存建阳宋理宗所书的“考亭书院”石坊字迹相同(见彩板)。门檐后是奎楼二楼的耳窗,窗上有一小石牌,刻有“奎阁”二字,取意中魁入(内)阁。楼高13米,青砖墙,绿琉璃瓦剪边,楼顶两侧为?耳,虽经二百年风雨,至今仍巍峨挺秀,也是广州现存最高大完整的书院奎楼。书楼大门左侧沿街约40米属于附祠。

进门过奎楼是一开阔庭院,约300平方米,庭院南面为照壁,北面为三排建筑,中座是祠堂,两侧为书屋。祠堂与书屋之间为青云巷,据今院里长者介绍,祠堂是三进结构,前座是仪门,中座为大堂,大堂中间为大厅,高悬牌匾,两侧大柱有楹联,大堂两侧是满洲窗间隔的精美书房,是书院里资深望重的读书人住读之所。后座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设有书房。

祠堂两旁的书屋很别致,每座亦为三进,每进为一套书屋,前为天井,通青云巷,屋高6米,深8米,分两层,下为厅,高4米之多,对着天井,很宽敞,作读书用。厅旁有楼梯通上层阁楼,书屋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明亮通爽,祠堂静穆,庭院清秀,确是在闹市中读书的好地方。

按族规,女子是不准住书院的。民国时期,这里成为学生宿舍,当时广州的大学、中学是没有宿舍的,学生晚上要回家住,于是,书院成为省内族人子弟到省城读书寄住之所。直到建国前,书院都没有女眷。从清代到民国,书院也造就过进士、举人和学者。一直到今天,大陆和香港以及美加一些城市的朱氏族人,对书院仍很怀念。

书院的祠堂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盖起三层民居,庭院一半也盖了平房,两旁的书屋大体保持外形,却住了很多人家。然而书院民风淳厚,庭院柳绿,麻石的地面,高耸的奎楼,书屋的前座整齐的风火山墙、绿琉璃瓦檐下的工笔彩绘,还依稀保留着昔日书院的风貌。[2]

历史上的考亭书院,就坐落在远处的麻阳溪畔,规模宏大,有学堂、食堂、宿舍和操场,还有一个让人想象不到的跑马场,甚是气派。

§ 关于朱子祠

朱子祠内朱熹坐像

进入朱子祠的大门,朱老夫子手持书卷,面目慈祥,微笑地凝视着每一位来访者。座像上方悬挂一块牌匾,上书“大儒世泽”四个大字,两侧是一副对联:“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

祠堂只有一间厅堂,面积不大,在朱熹座像前摆一张四方桌作供台,就没有多少空间了,显得十分紧促。两侧的厢房也显得狭小,房柱上分别悬挂着朱熹的四句治家名言对联:“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与朱熹有关的物品了,就连一张介绍资料和图片都没有。朱熹在考亭书院有很多副有名的题联,比如“道迷前圣统;明误远方来。”“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爱君希道秦;忧国愿年丰。”

§ 相关人物

朱熹

朱熹(xī)(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汉族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 历史影响

朱熹以及他的父亲在闽北建有多座书院,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建在建阳麻阳溪畔的考亭书院了,建阳也因为了朱熹的考亭书院的影响被称为“理学之邦”。

这座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普普通通的小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宋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建阳,兴教讲学,著书立说,直至去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考亭书院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座书院,初名竹林精舍。

公元1194年,因生员日增,便将精舍加以扩建,更名为沧州精舍,并自号沧州病叟。他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当时,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史学界有人认为,考亭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实际上以当时的规模而言,考亭书院远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四大书院,然而若以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而论,考亭书院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座书院相提并论。

§ 周边景点

宋慈墓

考亭陂石千年古樟包佛像景点

麻沙长坪游酢祠堂遗址

文公母祝氏墓

蔡氏大宗祠

宝山清莲寺

多宝塔

白塔山风景区

庵山森林公园

朱熹陵园

西山风景区

北山太保庙景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