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丽筒线虫 |
释义 | § 种类 筒线虫属中共有34个种,其中寄生于鼠体的癌筒线虫(G.neoplasticum)和东方筒线虫(G.orientale)据认为经常刺激寄生部位,可引起该处癌变。已发现偶可在人体寄生的是美丽筒线虫(G. pulchrum Molin,1857)。Baylis(1925)认为癌筒线虫是美丽筒线虫的同种异名。为预防食道癌,对此问题应进一步研究。 § 分布 美丽筒线虫是许多反刍动物和猪、猴、熊等口腔与食道粘膜和粘膜下层的寄生虫。人体寄生的最早病例是由Leidy(1850)在美国费城及Pane (1864)在意大利分别发现的。此后世界各地陆续有散在的病例报道。中国自1955年在河南发现第1例病人后,迄今已报道百余例,分布于山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四川、北京、河北、天津、河南、山西、上海、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19个省(市、区),其中山东报告的病例最多, § 形态特征 美丽筒线虫 成虫细长,乳白色,寄生于人体者较小,在反刍动物体内者较大。从人体获得的虫体,雄虫长21.5~62.0mm, 宽0.1~0.3mm,雌虫长32~150mm,宽0.2~0.53mm, 体表有纤细横纹。虫体前段表皮具明显丛行排列、大小不等、数目不同的花缘状表皮突,在前段排成4行,延至近侧翼处增为8行。口小,位于前端中央,其两侧具分叶的侧唇,在两侧唇间的背、腹侧各有间唇1个。雄虫尾部有明显的膜状尾翼。雌虫尾部钝锥状,不对称,稍向腹面弯曲,子宫粗大,内含大量虫卵。雄虫尾部有明显尾翼,两侧不对称,交合刺2根,长短、形状各异。 § 生活习性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各种动物)的口腔、咽和食道管粘膜或粘膜下层。雌虫产出的含蚴卵可由粘膜的破损处进入消化道并随粪便排出。若被甲虫或蜚蠊吞入,卵内幼虫在昆虫消化道孵出,并穿过肠壁进入血体腔,发育为囊状的感染性幼虫。终宿主吞食含此期幼虫的昆虫后,幼虫即破囊而出,侵入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再向上移行至食道、咽或口腔粘膜内寄生,约2个月后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寄居一般不产卵。虫体在寄生部位不固定于一处,移动速度较快,且可隐匿不现,间隔一定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寄生虫体数量可为1条至数十条不等,在人体寄生可达1年左右。 § 临床表现 该虫在人口腔内的寄生部位依次为上下唇、颊部、舌部、硬软腭、齿龈、扁桃体附近等。虫体可在粘膜及粘膜下层自由移动,寄生部位出现小疱和白色的线状隆起。患者口腔内有虫样蠕动感、异物感或发痒,也可有麻木感、肿胀、疼痛、粘膜粗糙、唾液增多等,重者舌颊麻木僵硬、活动不便,影响说话,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等。若在食道粘膜下层寄生,可造成粘膜表浅溃疡,引起吐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占外周白细胞数的20%。取出虫体后症状立即消失。 § 诊断治疗 根据口腔症状和病史可作出初步诊断,以针挑破有虫体移行处的粘膜,取出虫体作虫种鉴定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该病的治疗方法是挑破寄生部位粘膜取出虫体,也可在成虫寄生部位涂以奴夫卡因溶液,使虫体易从粘膜内移出。预防措施为宣传教育,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甲虫和蜚蠊,不喝生水和不吃不洁的生菜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