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能乐
释义

§ 基本资料

能乐表演

能乐

Nogaku Theatre

时间:2001

地区:亚 太

国别:日本

类别:表演艺术

§ 能乐简介

能乐

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就其广义而言,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两者每每在同时同台演出,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前者是极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后者则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其实能乐是一个非常晚出的名称,从平安时代中叶(782-1185)直至江户时代(1603-1868),这种艺能一直被称为“猿乐”或者“猿乐之能”。而且,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面貌迥异,故现今日本学术界将前者称作“古猿乐”,而将后者称作“能乐”。

§ 艺术起源

关于能乐的起源,虽然在具体分析上存在着许多分歧,但能乐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可谓学术界的共识。许多文化样式都对能乐的形成,发展和定型起到过作用。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古代文化。古代的日本早就有了十分丰富多彩的歌舞艺能,其中包括祈神祭祖的仪式、赞美生产劳动的歌谣、关于战争题材的英雄赞歌,以及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歌舞等等。在民间,还有傀儡师、游女、巫子等流浪艺人,他们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是民间戏剧的表演者和传播者。在奈良、平安初期,即相当于我国唐朝的时期,大陆各国及朝鲜半岛的伎乐、舞乐、散乐陆续传入日本后,长期在宫廷演出。这样就使日本古代的艺术,以中国、朝鲜、林邑为媒介,和印度以及欧洲国家等早期演剧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日本的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水平,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材,甚至还保存了后来别国已经失传的宝贵艺术财富。把外来因素和民族传统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百戏杂陈”的民族文化的高涨时期。镰仓时代以后,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宗教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强调了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这时的演剧艺术,就和普遍开展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以各地的寺院、神社为基点,进行各种演出活动。延年、田乐和猿乐等广为流行。到了十二、三世纪,已经出现了不少专业的戏班(座),并已开始有了艺人的世袭制度。在室町时代,在我国宋代大曲和元代杂剧的影响下,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 历史发展

能乐这一戏剧形式于公元14—15世纪在日本得到发展,但自从8世纪中国的“散乐”传到日本,就已经存在了。当时“散乐” 的节目丰富多彩,包括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适应了社会环境,吸收了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今天,由于它对木偶剧和歌舞伎所产生的影响,能乐剧在日本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剧表演内容往往来自传统文学,使用面具、服装和各种道具,以舞蹈为基本表演形式。实际上,能乐对演员和乐师都有很高的素质要求。它囊括两种戏剧类型:“能”和“狂言”,二者要在同一空间表演出来。舞台伸向观众中间,舞台与后台之间由一条演员出场通道连接,后台又装有许多玻璃镜。能剧中的情感通过传统的程式动作来表达。主人公通常是超自然的形象,以凡人身形讲故事,然后消隐。能的特点是面具,通常是扮演鬼魂、妇女、儿童和老人时使用。狂言,是从散乐滑稽表演派生出来的,建立在喜剧对话的基础上,极少用面具。剧本用中世纪口语写成, 是对12—16世纪的普通百姓的生动描述。

§ 图解能乐

能乐

能乐

能乐

能乐

§ 艺术特点

能乐

“能乐”这个名称是到明治时代才确定下来的,当时的有志之士仿照西洋乐剧而创出的典雅名词。这种艺术形式在十四、十五世纪发展的高潮期仍被称作为“猿乐之能”。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将已经具备后世能乐特点的猿乐之能在下文中一概称作“能乐”。

能乐发展到室町幕府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它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各种因素。但它主要还是以歌舞为主的音乐剧,简短精练,不追求情节的变化发展,着重叙事抒情。其题材多取自日本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今昔物语》、《平家物语》、《曾我物语》、《义经记》等 ,就中掇其半鳞片羽,予以深入发挥,以情动人。能乐的一出戏有主角一人,称为“仕手”,戴面具着锦衣华服,有时带副主角“连”(为主角配戏者)上场。主要配角一人,称为“胁”,有时带副配角“胁连”(为配角配戏者)上场。另外还有一些陪衬的角色,如小生(又称为“子方”,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龙套”,但和“龙套”不同的是,日本的“龙套”允许有台词)。这些角色一般不会全部上场,象出场人数比较多的能剧《安宅》共有十四名演员上场,也只)、随从(又称为“立众”,有五种类型的角色。一般的戏中,只有二到三个演员表演。所有的能乐演员都是男的,如扮演女性就戴假面。此外,在能乐的表演中还存在着“间”的角色,他们的作用是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背景,并使剧情顺理成章的过渡,把戏引向高潮。他们只道白而不歌舞,所以被称之为“狂言”,又因其出现在前后场的关节上,所以称为“间狂言”,它是以后能狂言的前身,但能狂言形成之后,这种“间狂言”也并没有废除,依然起到过渡剧情的作用,与在两番能剧中上演的狂言是并存的。

能乐是拥有被称作“谣曲”的文学剧本的演剧,在能乐大师世阿弥的谣曲作品中,还出现了叫做“事书”的提示此处该如何表演的插注。因此可以说,谣曲是日本最早的表演戏曲剧本。谣曲具有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其中有对白也有唱词,有一定的韵律。唱词大多引用了日本的和歌或汉诗。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后来形成的剧种,如木偶净琉璃、歌舞伎等,都承袭和发展了它的传统,上演它的剧目。谣曲的文体兼用韵文和散文,对白部分都属散文,这些散文很讲究节奏,而且兼用文言和室町时代的口语。韵文均由七五调构成(前半句七个音节,后半句五个音节)组成。

谣曲的基本结构分为序、破、急,是能乐的规范。对理解能乐的结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序 段 胁的登场

破一段 仕手的登场

破二段 仕手和胁之间的问答

破三段 前段的展开,曲舞,幕间休息(由“间”上场过渡)

急 段 仕手再度出现并表演舞蹈

序段是交代剧情,包括“次第”、“通名”、“道行”三段。开场的时候,乐队先奏音乐,然后胁从舞台左侧的“幕口”里慢慢踱上舞台。在舞台上,“胁”伴随着音乐先唱一段,一般为七五、七五、七五句,但第三句结尾要少一个音节,共为三十五音。第二句要重复第一句。合唱队“地谣”也接着反复唱,这叫“次第”登场。接着是“通名”,配角伴随着音乐及合唱,说明自己的名字及旅行的目的。如《赖政》中(注1),行僧通名:“我是云游各地的行僧,近来在京城遍访了所有寺院,现在打算往奈良一游。”然后是“道行”段子,交代整个故事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配角“胁”作为“观众的代表”用这种方法赢得观众对他的理解,期待与观众进行亲切的感情交流。这些表达告一段落之后,配角“胁”就在规定的地方(配角位)坐下来。这样序段就结束了。

在让观众充分产生了期待情绪之后,主角“仕手”上台扮成一个乡下人,一边歌唱,一边踱过桥廊来到舞台上。并作着与剧情有关的带有幻想情趣的道白。“仕手”与“胁”一问一答,剧情就这样展开了。“仕手”根据“胁”的发问,进行一些有关于本剧主人公的说明,也就是让观众明白剧情。《赖政》中,行僧就问“仕手”:“我初到此地,这宇治里的名胜古迹,望能一一赐教。”(注2),通过对与源赖政有关的古迹,如平等院、扇草坪等遗迹,引起观众对主人公的认识。 能乐

在通过主角与配角的对话表演叙述完剧情之后,胁(同时也是观众)对主人公获得一定的认识,而那个扮成“乡下人”的主角就自称“我就是那个主人公的亡灵”,说罢便消失了。《赖政》中化身为乡下老翁的源赖政唱道:“梦入尘寰虚此生,宇治桥头易霜星。皱满额头年高迈,失语行僧我真情。吾乃三位源赖政,宫战之役化幽灵。未及通名急隐去,姓名未通隐身形。”(然后,悄然中途退场)这时,对无名乡人的渊博知识还在感到敬畏的配角“胁”,遇见了以本地人身份上场的“间”。在“间”与“胁”的一问一答中,“胁”得知刚才原来遇见的人是主人公的亡魂。“间”劝“胁”去祭奠亡魂,然后退至狂言位。这一段称作“间狂言”,后来发展成为与剧情无关的滑稽喜剧。(这种以“间”划分前后场的能叫“复式能”,没有“间”只有一场戏的就叫“单式能”)

当配角“胁”得知刚才的乡下人原来是亡魂,不胜惊异。接着,“胁”一边缅怀着刚才提到的历史人物,一边假寐(表示进入了梦境之中)。这是已经退场的主角“仕手”,化装成主人公在世时的摸样,重新登场。也就是说,他又一次的显灵了。这时配角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至此,进入急段,又是一连串的歌舞和问答,节奏逐渐紧张,进入高潮,仕手向胁(也就是向观众)讲述了当年的事迹。《赖政》中源赖政上场后就讲了当年支持高仓宫起兵作反,最后不幸失败的事。讲完之后,再一次的消失(退场),全剧结束。

§ 五种类别

能乐

能乐的演出,包括剧目的选择和顺序的安排,都要按照严格的规矩进行。每次演出都要上演五出能,分别是五种不同类型的能,按照这五出能的主角的类型划分,为“神”、“男”、“女”、“狂”、“鬼”五种。演出的顺序是第一场称作“胁能”,第二场称为“二番目”,第三场称为“三番目”,第四场称为“四番目”,第五场即结束曲称为“尾能”或者“切能”,这种形式就是所谓的“五番立”。在这五出能之间,还要插演四出狂言。

第一场“胁能”上演的是从寺院神社祭祀用的神事能转化而来带有祝贺性质的能乐,也叫“神能物”。一般的形式是由神灵在乡人或神官面前显灵,表演舞蹈。《高砂》、《竹生岛》、《弓八幡》、《鹤龟》等曲目皆为此类。

第二场能即“二番目能”,主角为男性,又叫“修罗能”,由因阵亡而堕入修罗道(注3)的武将,经过僧侣的超度,重新出现,叙述自己激战的情景,不胜今昔之感,最后醒悟人世无常,最好的解脱之道就是皈依佛法,往生净土。带有浓烈的佛家说教的气息。其中尤以取材于《平家物语》的曲目为多。所以主要角色“仕手”总是源氏、平氏的武将。如《屋岛》、《忠度》、《兼平》、《通盛》、《经政》、《敦盛》、《清经》等。

第三场能即“三番目能”,主角为女性,因扮演这种角色的男演员必须戴假发的缘故。因此也叫“鬘能”即假发戏。多半是平安时代的女性显灵,感叹情侣、夫妇、母女间的悲欢离合,表演优美的舞蹈,是五场能中,最抒情,最具幽玄情趣的美妙舞曲。多取材于《源氏物语》、《伊势物语》。如《井筒》、《松风》、《熊野》是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

第四场能即“四番目能”,分类比较复杂,因而也叫“杂能”。表演的有“现在物”、“狂乱物”、“执心物”。“现在物”也就是世话戏,主人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为能来说,是最寓于戏剧要素的。最为出名的乃是取材于《义经纪》的《安宅》、《桥弁庆》、《船弁庆》等,讲述了源义经在源平战争中的丰功伟绩以及被兄弟源赖朝猜忌,被迫流亡的故事。这类戏不同于“修罗能”中以幽灵为主人公。而是实际存在的人。“狂乱物”又叫“狂女戏”,大多围绕贩卖人口事件,以母亲失掉孩子而发狂为题材,如《三井寺》、《隅田川》,也有以为恋人而疯狂女性为主人公的。“执心物”是写亡魂或妖魔鬼怪化身对世人怀有难以割舍的执著之情的能曲,比较著名的有《恋重荷》、《道成寺》。

“尾能”(切能)是节目表演的最后曲目,多以鬼怪动物为主角,因此也叫“鬼畜能”,表演类似“舞动”、“早舞”、“狮子舞”或者“乱”等动作非常活泼的舞蹈,非常的热闹。如《罗生门》、《红叶狩》、《皇帝》、《石桥》、《猩猩》等。这种能称为“梦幻能”。

事实上,这五种分类并不严格,各大流派之间也不一致。这只是表现了当时能乐座大都墨守的一种不成文的常规。在一日的演出中必定要搭配五种角色不同的剧目,而且要按照以上的次序表演。

§ 能乐舞台

能乐舞台的规格在江户时代中期才固定下来的,是以江户城本丸的舞台为基准的。至于能乐发展的初期则无所谓舞台,能乐的演员曾在门板上表演过,也曾在草草搭建的草棚中表演过。而成熟时期的舞台则借鉴了“田乐”的舞台形式。“田乐”的舞台两边各有一个走廊,形成一个“V”字形,能乐则只保留了左边的走廊。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能乐的舞台构成,能乐的舞台由正台、桥廊、后座、地谣座四个部分组成,正台是主要表演场地,桥廊是既作表演场地又起到连接镜间和正台的作用。后座和地谣座是为演出服务的场所。

(一)正台,能乐舞台的主要部分是一个类似亭子的建筑物,称之为“正台”,规格为三间见方的正方形(注1),约二十五平方米。上面的屋顶由四根台柱撑起。正台左后部与桥廊相连的地方的台柱叫“主角柱”。“主角柱”旁边的位置称为“常座”(主角位),这是能乐中主角“仕手”常在这里表演;狂言中,演员上场的时候一般在这里通名。两人对话时,主角站这个位置。正台右前方的台柱,称作“胁柱”(或作“配角柱”、“大臣柱”),旁边的位置称为“胁座”,能乐中配角“胁”常在这里站立或休息。正台左前方的台柱,称作“目付柱”(或作“目标柱”、“标记柱”),能乐演员在舞台表演时,常以此柱作为辨别方位的标志,因此得名。正台右后方的台柱称为“笛柱”,旁边的位置为“笛位”,是能乐乐队中吹笛者坐的位置,狂言中因一般不用笛子,所以演员暂时退场时,常常坐在此处等待。正台的剩余空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正先”(正台前方的中部);“正中”(正台的中心);“大小前”(又叫“鼓位前”),即大鼓座和小鼓座之前的简称,位于正台后方的中部。

(二)后座,又称为“后廊”,后座与正台后方相连接,这是乐队和检场人呆的地方。演员暂时退场的时候,也在这里等候下次上场,与正台之间无幕布遮挡,后座的尽头是画有一棵松树的板墙,叫作“镜板”,俗称“松壁”。这是唯一的舞台背景,无论演什么戏都是不变的。后座后方左角的位置,称为“后见座”,是能乐和狂言中的检场人的座位,演员在这里换装,或者背对观众稍事休息,等候下次上场。后座的右后方,开了一个小门,称作“切户”(又叫“耳门”),是检场人和伴唱人出入的地方,检场人多为戏座的徒弟,身穿黑衣,是舞台工作人员,负责清理正台,搬运道具之类的活儿。

(三)地谣座,又称为“右廊”,在正台的右侧,是突出于台柱之外的一道窄廊,能乐中的合唱队一般安排在这里,狂言偶尔也有伴唱的,却不坐在这里,而是坐在后座靠近正台后方的地方。

(四)桥廊,又称为“桥挂”,是架在舞台左后方连接“镜间”和“后座”的走廊,这是演员上场的通道,有些情节也在这里表演。“桥廊”与“后座”交界处的位置,称作“狂言座”(又叫“狂言位”),是能乐表演中狂言师的座位。桥廊的前面,与侧面观众座之间,植有三棵间隔相等的小松树,称之为“一棵松”、“二棵松”、“三棵松”。“一棵松”最靠近正台。演员上场有时在这里亮相通名,和“标记柱”一样具有参照点的作用。桥廊的尽头有一道门,称为“幕口”,是演员由“镜间”上场的地方,通常门上挂一彩幕,是能乐舞台唯一的幕。幕后就是“镜间”,演员出厂时先在这里照照镜子,检查服饰仪容等。“镜间”后面是“乐屋”(后台),是演员化妆、休息的地方。

能乐舞台三面突出,观众可以看到三面,而不是一面。观众座也分为正对着正台的正面观众座和正对着桥廊的侧面观众座。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空地叫“白洲”。白洲上所铺的卵石一律向舞台方向倾斜,起到了吸收噪音和减弱多余的共鸣音的作用。而舞台台板下面,从不同角度放置着大大小小的瓮,这些瓮起到一个共鸣和扩音的作用,将演员和合唱队的声音传向观众席。舞台的顶部无光,采用来自侧面的自然光照明,造成一种上部黑暗下部亮的神秘气氛,体现出“幽玄”的感觉。“这样在音质、音量和音色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这种舞台建筑,在当时不太发达的科学基础上,无论在光学、音响或在建筑学原理的运用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