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胶莱运河 |
释义 | § 简介 胶莱运河 胶莱运河南起黄海灵山海口,北抵渤海三山岛,流经现胶南、胶州、平度、高密、昌邑和莱州等,全长200公里,流域面积达5400平方公里,南北贯穿山东半岛,沟通黄渤两海。胶莱运河自平度姚家村东的分水岭南北分流。南流由麻湾口入胶州湾,为南胶莱河,长30公里。北流由海仓口入莱州湾,为北胶莱河,长100余公里。 开创于元世祖至元中期,历史上又称运粮河,是因江南粮米由此运往京师而得名。自元朝开凿以来,胶莱运河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其中有兴盛的时期,也有被冷落的年代。时兴时废,命运多舛。 元世祖统一全国定都北京,粮食需江南供给。至元十七年(1280年),大臣姚演建议开凿胶莱运河。元世祖忽必烈于当年七月任命姚演为总管,调兵万人,征民夫万人开凿运河,寒暑不辍。至元十九年(1282年)七月,自胶州陈村海口至掖县海仓口的主体工程初告竣工。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月,元世祖再令扩开,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河道运粮已很可观,其水手、军人2万,船1000艘,年运粮米60万石。后来由于河道管理、清淤等问题较多,特别是海运事业的迅速发展,胶莱运河的航运事业持续不足8年,即被海运取而代之。至1290年停止运粮。 明初胶莱运河时用时废,后来明朝着力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而对胶莱运河的浚治采取反对和轻视的态度,使其在繁盛了10余年后再次陷入萧条。 § 发展 明代中期以后至整个清代,由于沿海倭寇的为乱,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而着力利用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对胶莱运河的浚治则采取轻视或反对的态度,虽然期间有人提起胶莱运河的疏浚攒运之事,但也屡议屡次罢,再也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解放前,国民党执政时期曾经制定过重新开通胶莱运河的计划,但由于当时多方面的原因,这样的计划并未真正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曾经将建设开通胶莱运河列入其中,但由于后来的“大跃进”而未能实现。 十多年前,新华社资深记者岳国芳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大运河》一书中把开通胶莱运河列为了21世纪中国应该首先开凿的运河。 1998年,光明日报有中科院专家建议国家应重新开凿胶莱运河,以缓解渤海污染问题和方便中国沿海地区南北海上交通。 中国目前正处于空前的国家昌盛时期,这样的大环境对一些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胶莱运河的重新开通有利于大青岛卫星城镇的建设、青岛地区工业产业的布局、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青岛地区气候环境的改善和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 胶莱运河完全有条件重新开凿成宽100米以上,能航行万吨轮的大运河。 胶莱运河的重新开通是目前特定历史时期对我们的新要求,虽然重新开通胶莱运河还有许多前期工作要做,但我们现在就必须有这样的计划。只有我们自己把它重视起来,才能得到省里和国家政府的响应和注意,进而使其成为国家级的工程计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