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类存 |
释义 | § 概述 唯心的神的创造也好、唯物的自然进化也好,其实全无意义。所谓的各种意义,都是人想出来的,因为人不想没有意义的活着,如果活着没有意义干嘛要活着呢,如果存在没有意义干嘛要存在呢?于是出现了各种意义:为理想、为情爱,为子女等等。但经不起推敲,因为许多没有理想、没有情爱、没有子女的人仍然活着,没有人因为活着没有意义而情愿去死的。由此而见,存在、活着只是一种现象,一种自然状态。一切物类、种群,比如植物、动物、人类,只是为存在而活着、为活着而活着。于是,为了生存而产生了一切的行为,为生存便成为了一切行为的意义,一切行为的动力。不是终极的意义,只是局部的、片段的意义。于是,为生存便成为一切物种的共同的性质,共有的性质,共性。也是最基本的人性。 人是宇宙生成的,自然生成的,是大宇宙 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宇宙性,自然性。由近向远推则是,动物性 生物性 自然性 宇宙性。由远向近发展,只能是增加一些新的性质,不会丧失原本的性质。犹如一棵大树,树根是本,然后生枝长叶开花,但无论发展成怎样都离不开根。 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我们见到有小孩将坠入井中,皆有惊惧之心,并且对小孩产生同情关爱救助之心,这个说法也就是所谓性善说的重要依据。不但人有此心,高等一点的动物也有此心。母狼丢了狼崽,非找到不罢休。象群发现小象落入陷阱,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设法救助之。为什么呢?因为类存,类的存在,生长,繁衍,发展,是天道设计的规则。不能说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人性无所谓善恶,皆属天道规则。也有相反的行为,但道理想同,动物有食子的行为,历史上灾荒战乱年代,也有人食子的,人相食的,不食人皆死,相食也是因为类存。 § 相关 “我”作为类的一分子,为了类存,当遇到危险时,首先本能想到的是保护好自己,接着由“小我”而扩大到“大我”,既怵惕恻隐之心。当类存受到威胁时,“小我”会自觉的或被迫作出牺牲,以保护“大我”,保障类存,这便是天道。人性合于天道。 最基本的人性,是以类的存在为基础,类的存在是包括整体的存在及个体的存在两部分,没有整体的存在,也不成为类,没有个体的存在,类亦为空。所以,类通过个体的存在、发展而存在发展;个体也因类的存在发展而存在发展,相辅相成。过去的年代常强调大河没水小河干,岂不知,若无小河的汇流,哪来的大河。因此,个体的利己行为是正常的、自然的、无可非议的,是因类存而产生的最基本的人性。另一方面,离开了整体的类,单独的个体也不能生存,于是个体之间的互利协作的关系,即保障了个体的生存发展,也促成了整体类的生存发展。因此,由个体为起点,以类存为目的的利己行为,便是人性的第一。 李宗吾先生发明厚黑学很了不起,撕下了几千年来的统治者、将相王侯、英雄豪杰、圣人君子的面皮,使人有拨云见日之感。狭义的厚黑,是“小我”,仁义道德讲的是“大我”,厚黑学讲的则是“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其中“我”是本源 是核心。李宗吾先生有一个图,大意是,“我”在核心,外面一圈是家人、亲人,再外面一圈是朋友,再外面一圈是乡亲、再外面一圈是国人,再外面一圈是人类、再外面一圈是生物等。人的利益、情感,是一圈一圈向外扩展的,很有道理,很精辟,无论家族观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都立足于“我”在其中,如果立足于别人的集体,立足于别人的国,则是叛徒。 厚黑学的原则是,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尽量不伤害或少伤害“大我”的利益,同样,在追求“大我”的利益时尽量不伤害或少伤害“小我”的利益。 李宗吾的“厚黑”一词带有贬义,实际上应该叫“自然”“常态”“本态”“自然之态”。 中国哲人们,争论了几千年想定义人性的善恶,没有结论,因为命题就错了,因为人性无所谓善恶,只是自然之态,老子一个“道”字,早把这问题解决了。 佛祖、道祖、以及天父、天子、天主等神圣,我想他们当初的觉悟也不过如此,不过是先知先觉者,只是后来的信徒、教徒们以及统治者,把事情编排的很复杂,或因为糊涂,或为了骗人。 李宗吾先生对于人性“小我”“大我”的剖析,很准确,符合 “类存”说。 一切宗教,以及道德的宣传说教,所以能延续几千年,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安全的、对自己有好处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周围都是耶稣、都是甘地,那生活将会多美好啊!可是我们常人,谁见过耶稣、甘地,谁愿意做耶稣、甘地! 二、我们常人都希望我们周围都是耶稣、甘地,那么统治者更希望他的臣民都是耶稣、甘地,那对统治者将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三、由于几千年的宣教,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观念,“应该”,至于为什么应该,就不知道了。比如说“忠君”“爱民”,历朝历代的正史野史都赞美“忠君”“爱民”,好多故事,很感人,但实际上忠君的实质是怕君杀,爱民的实质是怕民反。但许多愚忠,舍身死谏,只是觉得应该,糊涂!当然,这样的糊涂虫是极少数,如果多,也是编排出来的。 无论人有怎样的世界观,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得到精神的愉悦 满足。相对多的物质利益能够使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愉悦的质量高一些,但使人愉悦和满足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换句话说,通过厚黑手段可以得到利益,可能伤害到"大我",但必须有一个度,超过了度,就违反了厚黑的原则,即使获得了利益,反而给精神带来痛苦和不安,失去了厚黑之道的意义。 人的本能中存在着由“我”而发的恻隐之心,既是由小我而扩大的大我,是所谓善,仁义道德,但也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就是假善,假仁假义。 但李宗吾先生后来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影响,不能潜心深入的研究,有些观点只是为了应付外界的干扰,似乎不太准确,很是可惜,但也很能理解,李先生需要吃饭,需要养家糊口,自然不能和外界格格不入。如此看来,业余的比专业的要好,不以写谋食,更能放开一些。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几千年来伪道德的一种批判,并没有形成"学"的体系,实际上单从厚黑的角度,也不容易形成“学”,所以很容易被“薄白”者,即伪道德先生找出漏洞,进行攻击。厚黑学源自老子的道家思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