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凌鹤
释义

§ 简介

石凌鹤

历任江西省第一任文化局长,江西省文联首届主席、剧协主席,中苏友协江西分会秘书主任,省文艺干部学校校长、省文工团团长,上海市戏协副主席。

清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九日(1906年6月20日)出生于江西省乐平县大田村(今属后港乡),1995年3月8日病逝于上海,享年九十。石凌鹤学生时代即投身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从事工运工作和戏剧艺术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期间,从事救亡演剧、战地演剧工作。建国后,任江西省文化局长、省文联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冲击,粉碎“四人帮”以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是电影、戏剧创作、编辑、导演、表演于一身的剧作家。[1]

§ 简历

中国剧作家。原名石联学,化名石炼顽,笔名凌鹤。1906年 6月20日生于江西省乐平县大田村。中学时期曾参加演剧活动。1924年中学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员。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在南昌江西省总工会负责宣传工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石凌鹤赴日本留学,攻读美术。1929年因参加进步的政治活动,被日本警方驱逐回国。同年年底,加入夏衍等人组织的上海艺术剧社,参加了该社《炭坑夫》、《爱与死的角逐》、《西线无战事》等剧的演出。1930年石凌鹤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3年写了独幕剧《血》,反映了工人和租界巡捕房的斗争。1932年“剧联”成立了影评人小组,石凌鹤是成员之一,并主持了《申报·本埠增刊》的“电影专刊”编辑工作,发表了电影小说《四十二街》,连载小说《千古恨》、《玉姬的一生》等。193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了电影小组,石凌鹤是成员之一。这期间他还创作了《高贵的人们》、《死前的欢笑》等话剧,其中1936年的剧作以反对日本侵略为主题的《黑地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日战争开始后,石凌鹤到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团负责宣传工作,创作并导演了《火海中的孤军》、《铁蹄下的上海》、《夜歌》等动员抗日的话剧。1938年石凌鹤调至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兼抗敌演剧第八队政治指导员、教导剧团教导主任等职。后又转入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在此期间石凌鹤创作了广播剧、儿童剧、活报歌舞及话剧《战斗的女性》、《梦的微笑》和《山城夜曲》等。

1942年石凌鹤去昆明。1946年参与编辑《民意日报》副刊《人生》,并写中篇小说《大英雄》。1947年在昆明筹建青年剧社,演出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和他自己的《仇剑记》等剧。1949年初回上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活动直至上海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凌鹤1950年任江西省文联主席、江西省文化局局长。在组织戏曲工作者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和改革戏曲方面作了很多工作。他还创作或与人合作改编了《三代》、《西域行》、《木兰诗》、《西厢记》、《梁祝姻缘》等大型戏曲剧本。他创作的话剧《方志敏》表现了方志敏烈士被俘不屈、忠于党、忠于信仰的高贵气节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片丹心。此剧由江西省话剧团参加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获演出二等奖。他改编的赣剧弋阳腔《珍珠记》、《还魂记》被摄制成影片。

1979年石凌鹤调往上海市文联任《上海戏剧》顾问,同年10月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81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8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凌鹤剧作选》。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石凌鹤与石慰慈合作的话剧《雷电颂》。同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石凌鹤的《汤显祖剧作改译》。

§ 经历

石凌鹤

石凌鹤,原名石联学,字时敏,号逊轩,清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九日(1906年6月20日)出生于江西省乐平县大田村(今属后港乡),1995年3月8日病逝于上海,享年九十。其为人为事,诚如沪人为其撰写的两副悼联所云:一生为革命多才多艺驰骋剧坛仰北斗,九秩归道山高寿高风歌吟祖国系千秋;风风雨雨矢志宣传忠心耿耿革命者,孜孜亟亟虔诚艺术一个谦虚文化人。

石凌鹤生长于书香世家,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三个弟弟、三个妹妹。他作为长孙,深得祖、父辈器重。

祖父石为玉,字载华,号瘦梅,省试贡生,学识渊博,曾一度住在省城等候补任县丞未果,返家后,便以主要精力教其长孙作文、对句,为凌鹤打下了坚实的古典诗词基础。

父亲石国磐,字子安,号祉庵,邑廪生,后于江西法政学校毕业,是乐平有名的律师,乐平最早的同盟会员。他关心国事,思想开明,主张实业救国,曾亲自开办煤矿、砖厂等实业多家,对凌鹤形成新思想有直接影响。

母亲汪紫云,书香闺秀,爱好古文、诗词,凌鹤从呀呀学语时起,即受到母亲温文驯善之熏陶。

在祖父和父亲的严教、督促下,凌鹤从五岁起即开始阅读《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

1912年,石凌鹤寄宿于四叔石国砥任校长的县城模范小学读书,1916年秋,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四年级,同年秋升入育英高等小学,1919年秋考入设在鄱阳县城的省立第五中学。这时,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已波及鄱阳,他怀着对新文化的憧憬,热忱地投身于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以唱歌、演戏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第一次登台演出活报剧《火烧赵家楼》,扮演剧中的一名小丫头,演得很成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寒假期间,回到县城,在徽州会馆和观音阁多次公演,除《火烧赵家楼》外,他还自编自演了一幕宣传妇女解放的话剧《劝放脚》,由他扮演小脚女人,台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逼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赞扬。

1920年夏,凌鹤插入赣省中学二年级就读。在省城南昌,假日常上百花洲苏公圃省立图书馆,翻阅各种报刊及进步书籍,很有兴趣地阅读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郭沫若、沈雁冰、谢冰心等人的作品,思想上受到触动,文学上受到教益。这期间,由于新文学思想的激励,与同窗好友季恨秋、邵飘萍创办了不定期的文艺小报《时代之花》,抨击封建道德、礼教、破除迷信,提倡和宣传科学。1924年赣省中学毕业后,由于父亲兴办实业屡次失败,导致家庭经济拮据,无力投考大学,便经当教师的三叔石国璜介绍,前往乐平县城第一小学,任低年级国文教员,并兼教全校的美术、音乐。1925年,乐平竞选国民代表,石凌鹤与石联星等大田村乡亲们商议,把大田全村的选票以八十块光洋卖给了豪绅张家乙,随之用这笔钱创办了大田小学。石凌鹤毛遂自荐,担任了该校教员,立志于教育救国。

§ 早期生活

石凌鹤50年代与妻子高履平

1926年夏秋之交,北伐军进驻乐平县城,石凌鹤请表兄代职,径投国民革命军,整天废寝忘食地参加游行、演讲、画漫画等活动,发动群众,打倒列强。北伐军一位连指导员见他对北伐如此热心,便赠送他一本《共产主义ABC》(布哈林著),使他读后觉得非常新鲜,感到非常兴奋,十分向往共产主义社会。

1927年春节过后,石凌鹤应同学季恨秋的邀请,来到南昌江西省总工会宣传部工作。4月2日,参加反对国民党省党部右派的武装斗争,活捉了右派头目程天放。中旬,由季恨秋等介绍,在中共省委机关所在地黎明中学校内,面向红旗宣誓,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这时,国民党乐平县党部仍为右派把持,他们煽动、蛊惑、蒙骗了一千多人,捣毁了县总工会和农民协会等群众团体。国民党省党部左派闻讯后,立即由赣东北特派员邵式平调派石凌鹤、徐跃和营长李正芳等人带领一连武装部队,赶赴乐平改组国民党县党部。

5月中旬,石凌鹤一行坐轮船进入鸣山地段,只见两岸站满了不明真相的群众,人人手持梭标,个个怒目注视,并摇旗呐喊,狂叫船停驶、人上岸。石凌鹤见状,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率领士兵走出船舱,列队站在甲板上,向两岸频频挥手示意。群众见船上尽是荷枪实弹的“丘八”,二话没说就一轰而散了。轮船顺利地逆乐安河而上,直抵县城南门河大码头。城里的国民党右派和豪绅们闻讯后,早就逃之夭夭。石凌鹤等进城后,立即召开各乡耆老会,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说明改组县党部的目的是为铲除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会后,社会秩序很快就安定了,工会、农会、妇女会等组织也都恢复了,共产党员掌握了国民党县党部的领导权,石凌鹤担任县党部的宣传部长兼工人部长。不久,发生“七.一五”事变,武汉汪精卫公开宣布国共分裂,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礼送”共产党员出境,乐平县长李正芳背叛革命,到处捕捉共产党员和革命同志。石凌鹤等在县城难以立足,奉命转入农村,以办农民夜校为名,秘密建立农民协会,发展中共组织,先后在大田、刘家垄两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和共产党支部。1928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越来越残酷,共产党员徐跃、陶润水等先后被捕入狱,石凌鹤处境日益险恶。为避敌人追缉,他化名石炼顽,以教书为名,来到北乡横路村附近一座寺庙隐身,几次逃避了反动派的搜捕。后闻共产党员被杀,他决定离开乐平,远走他乡。时值中秋之夜,他偕同本村的两位兄长,在乐平城西港口河下登上小船,悄然离开故土。临别时,石凌鹤依依不舍,并念念不忘地对送行的大弟石联举再三叮嘱:“不管环境如何恶劣,真理必须坚持,家乡的革命工作你们要承担起来!”小船渡过秋风萧瑟的鄱阳湖,在南昌北面上岸,从牛行车站乘火车至九江,坐上轮船,潜往上海,进一所日语进修班学习日语。11月,东渡日本求学,住东京郊外大冈山一老年夫妇家里。

1929年春,石凌鹤在东京神田町一家私立美术学校学习木炭画。听到神田町青年会业余话剧团将排演高尔基的话剧《夜店》,便兴致致勃勃报名参加,被分配扮演“戏子”,第一次登上正规的话剧舞台。10月,留日学生准备在东京银座地段举行游行示威,反对日本延长吉会铁道的使用权,石凌鹤被推为敢死队副队长,不料被警视厅探知而遭捕,随后被日本警视厅“驱逐”回国至上海。

到上海后,经许幸之介绍参加夏衍等人组织的上海艺术剧社,在演出《炭坑夫》等剧中担当重要角色。1930年2月15日参加以鲁迅为首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稍后,又在该同盟的宣言上签字,因石炼顽的名字被国民党通缉,遂改用笔名凌鹤。3月2日,经夏衍介绍,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为重要一员。1932年,“剧联”成立影评人小组,石凌鹤是成员之一,并主持了《申报.本埠增刊》的“电影专刊”编辑工作,撰写了大量电影评论,并发表了长篇电影小说《四十二》、连载小说《千古恨》、《玉姬的一生》。1933年,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夏衍为组长的电影小组,钱杏邨、石凌鹤、王尘天、司徒慧敏为该小组成员。这期间,石凌鹤还创作了第一个剧本《血》,开始了戏剧创作上的蹒跚学步。继之,又创作了《高贵的人们》(三幕话剧)、《黑地狱》(四幕社会剧)和《洋白糖》、《上前线去》、《死前的欢笑》等。其中,《黑地狱》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全国各地剧团皆竞相上演。除创作外,他还单独或与应云卫、于伶联合导演了《扬子江暴风雨》、《赛金花》等著名话剧、歌剧。他还写了报告文学《和平与战争》在《申报》连载,他编过《舞台与银幕》、《戏剧.电影》等刊物。经常是一边抱孩子、一边写稿子,为左翼文艺和宣传抗日,天天累得精疲力乏,有一次竟在电车中突然晕倒。

抗日战争爆发后,石凌鹤参加了当时轰动剧坛的《保卫卢沟桥》的创作和导演,随后又创作了五幕剧《爱与仇》,并任上海救亡演剧第十二队队长。1937年9月进入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担任宣传科长。上海“八.一三”抗战中,八百名壮士英勇作战,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了凌鹤的创作热情,他便通宵达旦于10月间写出了话剧《火海中的孤军》,把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搬上了舞台。接着,又创作了《再上前线》、《夜之歌》、《铁蹄下的上海》、《保卫浦东》、《杀敌去》、《军民合作》等剧本。

1938年5月,石凌鹤率第三战区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由浙江金华经过江西南昌到达武汉、受到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将他安排到郭沫若领导的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第二科任上校主任科员。10月,被派驻湖南衡山,担任戏剧行政业务,将湖南花鼓戏《十劝郎》改编成《劝夫从军》,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都作了大胆革新,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改革戏曲的人。这时他还担任抗敌演剧第八队和孩子剧团的指导员。

1939年春,石凌鹤奉命转至重庆。这时,三厅缩编为四个科,他为二科主任科员,分管戏剧并兼教导团教导主任和孩子剧团的艺术指导员,创作了儿童剧《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和广播剧《烈妇》等。

1940年,三厅已换厅长,经过周恩来同志同蒋介石直接交涉谈判,另行成立以郭沫若为主任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田汉为该会第二组组长,石凌鹤代行秘书主任,负责日常工作。这年发表了《战斗的女性》、《血十字》等作品。

1941年发生皖南事变后,重庆进步文艺界为了坚持抗日,反对投降与分裂,以庆祝郭沫若五十生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的名义,除邀请名流如冯玉祥、翦伯赞、茅盾、老舍等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外,并由石凌鹤导演,第一次演出郭沫若创作的《棠棣之花》,揭露国民党勇于私斗、怯于公仇的嘴脸。接着,又与戚文远、吴晓邦、王阶文合写大型歌舞剧《法西斯丧钟响了》。两剧演出后,震动了浓雾弥漫的山城重庆,触怒了国民党反动派,以致成为解散孩子剧团的借口之一。

1942年,政治气氛更加恶劣,在重庆的我党主要干部多已奉命离渝他往。石凌鹤服从党的指示,留重庆看管文化工作机构,担任代行秘书主任。同年初冬,以戏剧视察员的身份携眷迁往昆明。在昆明的几年中,更加艰难困苦。他以筹募抗战医药为名,办起了一个临时性的剧团,再度导演《棠棣之花》,由凌琯如、陈健等主演。石凌鹤的十二岁儿子石慰慈也参加了演出。该剧一时轰动春城,但因负责前台合作的某机关搞鬼,卖座收入不佳,入不敷出,导致家庭经济窘迫,债台高筑。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迁至昆明近郊安宁县去住。经人介绍,石凌鹤到县中担任训导主任兼国文教员。1944年搬回昆明市区居住,担任文正中学国文教员。同时,为《民意报》编辑《人生》副刊。1946年接受西南联大业余剧团邀请,导演曹禺的《原野》。同年冬,创办并主持昆明市青年剧社,导演了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这时期,他创作了《山城夜曲》、《仇剑记》、《岳飞传》、《蛇骨塔》,自费印行了《梦的微笑》。

1947年到1948年两年中,白色恐怖日益加剧,党的秘密机关被破获,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石凌鹤不得不卖画筹备路费离开昆明,携眷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江西省乐平县。

1949年初,他偕同妻子前往上海,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地下党组织安排他从事策反,以迎接解放,主要负责发动工人群众,成立纠察队保护工作,保卫人民财产。6月18日参加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7月,与梅兰芳、麒麟童、白杨等人代表上海文艺界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不久,调任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处长(未到职)。10月底,听从组织调遣,带领全家返回故乡江西,任务是筹建江西省文联。

1949年底,江西省文联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推选石凌鹤为主任委员。1950年春,石凌鹤率领文艺工作者,深入景德镇和上饶地区,访问饶河戏老艺人,记录饶河戏传统剧本及唱腔,开始了饶河戏的改革工作。这年,他创作并公演了《七巧姻缘》、《嫦娥》两部戏曲剧本。

1951年4月江西省文联正式成立,石凌鹤当选为首任文联主席。继续从事抢救饶河戏的工作,成立实验剧团,将饶河戏、信河戏定名为赣剧,并于1953年成立省赣剧团,挽救濒于灭绝的古老剧种弋阳腔。同时,整理改革了南昌地方小戏--南昌采茶戏。改革后的赣剧和采茶剧,成为江西最富有地方色彩的剧种。石凌鹤还亲自创作了“幻灯字幕”,并为全国各剧团普遍采用。

自1954年起,石凌鹤任江西省文化局局长兼党组书记。1955年6月省赣剧团首次进京,演出了他创作的《梁祝姻缘》、《木兰辞》等剧本。

1956年3月,全国话剧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石凌鹤建国后创作的第一部话剧《方志敏》,代表江西参加全国话剧会演,获编剧、演出二等奖。1957年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他根据汤显祖原著《牡丹亭.还魂记》整理改编的《还魂记》,情真意切,文词精美,后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了舞台艺术片。1958年,他改编的《珍珠记》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了舞台艺术片。1959年他访问了保加利亚,回国后写了《初游索菲亚》、《玫瑰谷》等一批散文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这年七、八月间,毛主席在庐山会议期间,看了江西省赣剧团演出的石凌鹤改编的《还魂记.游园惊梦》,给了“美秀娇甜”四个字的评价。1961年8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庐山召开,毛主席亲自圈点石凌鹤的新编历史剧《西域行》中的《汉宫夜谏》一折。9月在南昌公演他改编的青阳腔《西厢记》,引起很大反响。香港一位收藏家和一位画家观看后,特作画题诗赠送,并在香港《大公报》上以《石西厢》为题发表赞扬文章及诗一首,诗云:“会真翻作石西厢,胜似当年关、董、王。演到佳期甜绝处,莺莺今信在南昌。”此后,“石西厢”之誉传遍全国。1962年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演出《西域行》、《西厢记》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陈毅、肖华等观看了演出并和编导、演员合影留念,周总理还邀石凌鹤和部分演员到他家中作客。首都剧坛轰动了,新华社发了消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了长篇报导,茅盾、曹禺、阮章竞等一批著名作家、戏剧家、评论家出席座谈会,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南瓜记》、《画皮》、《胭脂狱》、《三代》、《红娘子招亲》等剧本。根据汤显祖传记写成的《玉茗花笑》是石凌鹤的得意之作。

1963年华东话剧会演时,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提出“大写十三年”的口号,在讨论会上,石凌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写十三年的现代戏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太偏激了,难道好的历史传统戏就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吗?”这次发言,触犯了柯庆施等一伙大人物,柯庆施点名诬蔑他是什么“遗老遗少”。因此,在“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1966年,石凌鹤就成了江西第一个在《江西日报》上公开点名批判的人物,撤销党内外一切服务,随后下放劳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石凌鹤与田汉在江西抚州汤显祖墓侧牡丹亭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江西省委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旋调上海市文联任《上海戏剧》顾问,移居上海。后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79年10月,代表上海文艺、戏剧界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此期间,先后出版了《凌鹤剧作选》、《汤显祖剧作改译》、《西域行》、传统诗词集《放怀吟》以及与石慰慈合作的话剧《雷电颂》,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山花插满头》。

1984年6月石凌鹤离职休养,享受副省级待遇。他一方面与病残作斗争,一方面仍握笔从事写作,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和传统诗词,出版了《放怀吟》二集,还与李希文、石慰春合作编著了《方志敏传》(人民出版社出版)。

石凌鹤一生追求真理,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写出了许多许多丰富多彩、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著作,为中国的电影、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作品

著有剧本《凌鹤戏剧选集》、《黑地狱》、《高贵的人们》,戏曲剧本《嫦娥》、《梁祝姻缘》、《七巧姻缘》、《还魂记》、《珍珠记》、《西厢记》,诗词集《放怀吟选集》、《放怀吟二集》,传记文学《方志敏传》,话剧剧本《方志敏》、《战斗的女性》、《乐园进行曲》等。[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