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社会
释义

§ 概述

社会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社会是人类相互有机联系,互利合作形成的群体。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具体的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藉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 起源

社会

人类从一万年前就已经学会群体生活,并渐渐形成原始部落;在这个原始部落里,他们因为周遭的环境所影响,会迁居或是定居,并慢慢培养生活方式习惯,而演变成独特的文化。当这个文化变得比邻近的部落较为先进或强大,并互相影响,便形成了文化圈。当这个族体变得壮大或人数众多的时候,他们就会在一个地方定居并把一个聚居点建立起来,变成文明社会和城市文明。社会把同一个区域的人们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活动。社会随着人们思维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发展变迁。没有了人类就没有了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具体象征,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所在,它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呈现出多彩的文化特色。社会具有丰富的底蕴,有严谨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形式,具有价值取向性。

§ 发展

和谐社会

在中国古籍中 ,“社会”一词始于《 旧唐书·玄宗纪上》。“社会”一词产生于古代.那时人们特别重视土地和粮食,认为土地和粮食是养育人的根本,因此对社稷神非常崇拜社,就是土地神;稷,就是五谷神。当时,从最高统治者到平民百姓,对社稷神都有着深深的感情,他们会在春秋这两个季节用不同的方式祭祀社稷神。

在民间,为了便于祭祀,产生了以祭祀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社。社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社"上百家,到了举行祭祀活动的那天,全社的人都要参加。无论男女,都要放下手中的活计,在祭坛旁的树下搭起棚屋,并从自己的家里带来酒和菜,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祭祀活动结束后,大家在一起畅饮欢歌,热闹非凡,可以说那是民间的盛大节日。后来,有人就把这种集会的方式叫做“社会”再后来,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一词的含义。在西方,英语 society 和法语 socit 均源于拉丁语socius一词 , 意为伙伴 。 现代汉语中的“社会”这个词,已是一个抽象名词,词语来自日语,是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对西方“society”的翻译。将“society ”一词译为汉字“社会”。但“社会”在 古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抽象名词,特指每年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集会。《辞海》上举《东京梦华录·秋社》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词:“八月秋 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但这个词传入日本后,渐渐别有所指。据日本学者铃木修次考证,在江户末期,日本已将以教会为中心的教团、教派称作“社会”,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中文的“社会”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才具有现代通用的含义了。

§ 特征

相关书籍社会并不等同于群体。社会是人类相互有机联系,互利合作形成的群体。

人类社会与人群的区别在于:

1、社会各成员之间联系是必然的紧密的;

2、社会具有较复杂的组织结构;

3、社会具有相对集中统一的价值取向、文化特征并得到成员的基本认同;

4、社会中有比较健全的生存和生产的职能和分工,具有对环境的适存度。

特征主要有:

①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是由人群组成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

②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进行生产。

③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社会群体。

④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

⑤有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任何一个具体社会都是从前人继承下来的一份遗产;同时,又和周围的社会发生横向联系,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非连续性。

⑥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 类型

社会

1、马克思的分类

卡尔·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提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并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 。后来人们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5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为其初级阶段)。

社会学对于社会类型还做了其他区分。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分为:

①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这是最早的和最简单的社会,特征为:靠狩猎和采集果实生存,社会群体较小,生活区域变动不居,几乎没有专门的劳动分工,建立在血缘和亲属联系的基础之上。

②畜牧社会。通常出现于不适于耕作而适于放牧、饲养牲畜的地区。特征是:开始出现剩余产品、私有财产,以及等级、阶级、群体间的冲突和战争,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制度开始形成。

③初民社会。是在适于耕作的地区,随着人们初步掌握耕作方法而出现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上升为主要生产方式,狩猎与采集果实降为次要方式,出现了较大规模定居的社会群体,与畜牧社会一样,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④农业社会,又称前工业社会。是随着“犁”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犁的发明,铁具的使用,畜力、风力、水力的应用,为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小作坊手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社会剩余产品大量出现,社会阶级体系和分层体系更加巩固,官僚制度、官僚阶层有很大发展。

⑤工业社会,又称现代社会。是自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蒸汽机、电力等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自然力之后,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开始形成。出现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和劳动分工体系的专业化,形成了现代的官僚制度,以及教育、医疗、保险、服务等现代化社会机构与制度。同时,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8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家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认为在这种社会中自动化、信息技术将得到普及和发展。其特征是:从生产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人员居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在中心地位,并且是社会革新与制订政策的源泉;控制技术迅速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以及创造出新的“智能技术”。

2、滕尼斯的分类

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从社会组织形式上区分社会类型,提出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前者又称共同体,指传统的社会。后者又称交往社会,指现代工业社会。

3、伦斯基的分类

美国社会学家伦斯基(Gerhard Lenski), 根据科技、信息交流和经济几个方面把社会分类为:(1)捕猎社会2)低级农业社会(3)高级农业社会 (4)工业社会。捕猎和采集为主的部落定居下来成为农耕村镇,而村镇又会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最终成为城邦,或者国家。

这种分类与人类学家Morton H.Fried 和综合理论家Elman Service的早期分类相似。而后者又根据社会不平等的变革和国家制度的地位,创建了人类文明通用的社会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捕猎采集者的组合,通常人人平等;

(2)部落或种族形式,有一定地位权力的高低分别;

(3)有首领的分级形式;

(4)文明社会,拥有不同级别的政府机关和制度,复杂的组织和级别;

(5)人性社会,建立在人类本身之上的社会,包括信仰。

现代人类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强烈反对这种文明发展的严格阶段的分类方法。事实上,更多的人类学研究数据证明复杂性(文明、人口增长和密度、专门化等等)并不总是采取分等级或者分阶层的组织形式。另外,文明相对论作为普及的途径/伦理已经广泛代替了关于文明的原始概念,“较好/较差,或者发展过程”(包括物质文明、科技和社会组织)。

此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从文化角度将社会区分为无文字社会或曰文字前社会与有文字社会,以有文字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 功能

社会

主要是:

①整合的功能。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统一的局面。所谓整合主要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意见整合和功能整合。

②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们的相互关系。

③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④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积累和发展。

任何种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视和守望。羊群如此,牛群如此,一些野生动物的种群例如大雁等等也莫不如此。人类社会当然和动物的种群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同样也需要随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视和守望。而且,由于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极其复杂性,对环境监视和守望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

§ 社会责任

社会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道德、物质或精神关怀和义务。因为人生活在一个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社会里,社会是一个由不同群体组成的整体,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因此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于是我们的活动就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在坚持社会原则的情况下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1]

§ 与自然

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有从无到有逐步发生和形成的历史。自然界最初只有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形式的无机自然界,在特定的条件下出现了生命物质。生物有机体又经过了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和发展,才出现了高级的植物和动物。这个过程,都是自然地发生的。人类并不是上帝和神力的创造,而是由高级动物即猿类的一部分演变而来的。人类的出现也就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新的、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同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相区别、相对立,但它们是统一的现实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在自然界中创造出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关系,从而把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从根本上区别开来。总之,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的统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它们的一致和统一;人的社会又是自然界中特殊的一部分,是本质上不同于一般自然界的社会有机体,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这是社会和自然的差别和对立。而把社会和自然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的则是劳动,是以生产劳动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社会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集中地表现在社会的发展同地理环境、人口等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上。[2]

当今社会,生物多样性锐减,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各种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类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