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短耳鸮
释义

§ 拼音

短耳鸮zòng wén fù xiǎo xiāo

§ 形态特征

摄于新疆伊宁短耳鸮体型、大小均似长耳鸮,中等体型(38厘米)的黄褐色鸮鸟。只是耳短。脸盘发达;眼周黑色,颏、眼先和内侧眉部均白色,余部棕黄,杂以黑色狭细的羽干纹;耳羽短,不甚暴露;皱领近白,羽端有些黑褐色细点;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的表面大都棕黄色,满杂以暗褐色宽阔的羽干纹;两翅的覆羽和飞羽转为黑褐色,散布棕色斑点和横斑;腰和尾上覆羽几为纯棕黄色,无羽干纹;尾羽具一系列黑褐色横斑;下体棕白色,满布黑褐色纵纹,但无横斑,与长耳鸮不同;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均无斑杂。 翼长,短小的耳羽簇于野外不可见,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

虹膜-黄色;

嘴-深灰;

脚-偏白。[1]

§ 生活习性

摄于新疆伊宁短耳鸮栖息于低山、丘陵、苔原、荒漠、平原、沼泽、湖岸和草地等各类生境中。尤以开阔平原草地、沼泽和湖岸地带较多见。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和猎食,但也常在白天活动,平时多栖息于地上或潜伏于草丛中,很少栖于树上。飞行时不慌不忙,不高飞,多贴地面飞行。常在一阵鼓翼飞翔后又伴随着一阵滑翔,二者常常交替进行,繁殖期间常一边飞翔一边呜叫,其声似“不一不一不一”,反复重复多次。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蜥蜴、昆虫等,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它也是控制鼠害的能手,捕鼠本领比起长耳 来毫不逊色。有人曾对40只短耳鸮极其幼鸟的食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在100多天中,共吃掉了44000多只鼠类。短耳鴞俗称仓鴞,又因为耳羽短于长耳鴞,为此,又叫小耳木兔、短耳猫,是苏州地区的冬候鸟,留居日150天左右。它们不喜欢上树,主要栖息在山林的灌木丛和草丛中,爱结成小群集居;整夜外出活动,常贴近地面滑翔,悄然无声,轻颖自如穿行在山野田间,捕食各种鸟、鼠类,不到凌晨决不返回原地。依据动物学家对短耳 每天中午吐出的食物残团分析,食物中鼠类占89.4%,中小型鸟类占6.8%,鼩鼱占3.8%。

每个食物残团内,平均有2~3只小动物,倘以长江下游地区留居5个月计算,每头短耳鴞在越冬期间就能捕杀345只小型鸟、兽、其中鼠内的重要天敌之一,是人类灭鼠的得力助手。为此,必须大力开展宣传鴞类的益处,进一步纠正民间对它们所持有的反感观念,切实做好保护工作。短耳 不但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 。

短耳鸮与一般的鸮类不同,常能在白昼看见,但是在阳光下飞行不稳定。夜间多食田鼠,白天多食昆虫。因而对农、林、牧业有益。大多数为冬候鸟或旅鸟,少数为留鸟。

叫声:飞行时发出kee-aw吠声,似打喷嚏。

夜晚,每当人们听到短耳 低缓的kau-kau声,总会令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甚至不寒而栗的恐惧感,认为闻得“不祥”之鸟的啼鸣,就可能会有不测的祸事降身。显然,这是由于大家对 类的其貌不扬、行踪诡秘和鸣声凄厉所引起的恶感,其实却是因误解而使它蒙受了不白之冤。[2]

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时见于中国海拔1500米以下的大部湿润地区。

§ 分布状况

短耳鸮

短耳鸮在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在我国繁殖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和辽宁,越冬时几乎见于全国各地。

§ 繁殖

短耳鸮

繁殖期为4一6月。通常营巢于沼泽附近的地面草丛中,也见在次生阔叶林内朽木洞中营巢。

巢通常由枯草构成。每窝产卵3一8枚,偶尔多至10枚,甚至14枚,一般为4一6枚,卵白色,卵圆形。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4一28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大约经过24一27天即可飞翔。

§ 保护状况

短耳鸮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生效年代: 1989

命名时间:1763年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