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短尾蝮 |
释义 | § 别名 七寸子(长江以北)、土蝮蛇(陕西洋县)、土夫蛇(四川东北)、土公蛇(皖北)、土巴蛇(皖南)、麻七寸、烂肚蛇、土地跑(江西)、反鼻蛇、地扁蛇、虺蛇、白花七步倒(江苏)、狗屎塔、狗屎蝮、草上飞、土公蛇、烂塔蛇、灰链鞭、得地灰扑(浙江)、土虺蛇(上海)。短尾蝮 § 识别特征 全长雄性414+64 mm,雌性344+48 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有颊窝,有管牙。 § 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 习性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捕吃鼠类、蜥蜴、蛙、鱼、蛇等,白天晚上都见外出活动。在浙江每年11月到翌年3月初为冬眠期,在活动期的5及6月和10月分布有两次活动高峰。卵胎生,5月及9月曾见交配,8月到9月产仔2~20条,初生仔蛇全长140~170 mm。垂直分布从沿海低地到秦巴山区海拔1100 m。估计数量数量多,无确切统计。 § 致危因素及现状 短尾蝮分布广、数量多、毒性较强,在长江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危害颇大。但短尾蝮在抑制鼠类有一定作用。长期以来短尾蝮被认为具有某些治疗作用而入药,用以生产蛇酒、蛇干、蛇粉等,且被日本国药酒厂大量收购;近年来,我国也采用它做原料生产药物,数量急剧降低。 § 保护措施 建议将所有蝮蛇都列为重点保护动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限制地开发利用。 § 饲养 蝮蛇新陈代谢缓慢,饱食后几天,甚至几十天不吃食物,也不会饿死,但要供给饮水。蝮蛇消化食物快慢,受到温度和注入的毒液有关,25℃直接吞食泥鳅(泥鳅先经杀死)或老鼠需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用毒牙咬死泥鳅再吞食经过4天消化完毕,并排出粪便。饲养箱单条集养,可以直接投喂白老鼠、泥鳅。如果怕老鼠凶猛而咬伤蛇,可以喂刚杀死的老鼠,然后用夹夹住在蛇面前晃动,让蛇咬噬并注入毒液,用这种方法多次喂食后,蛇能产生条件反射,完全习惯人工驯养。短尾蝮生性敏感,略带神经质,而且毒性强烈,对有热量和活动的物体极度敏感,甚至不加警告就扑咬,如要打扫蛇箱卫生,需要用蛇钩钩起毒蛇放置在另一个箱里才去打扫,不能直接徒手捕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