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皇贵妃
释义

§ 概述

皇贵妃这一名号,始于明朝成化年间,明宪宗追封宠妃  万贵妃为皇贵妃。明代在贵妃前加一个皇字实际上只是表明荣耀和特殊的意味,以表示皇帝的格外恩宠。

§ 相关

皇贵妃正式成为名号是在明朝  万历年间,明神宗封郑贵妃为皇贵妃,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

到了清代,最先受封皇贵妃的是顺治帝的爱妃董鄂氏,当时满人入关时间不长,后宫制度不完备,顺治之所以加封董鄂氏我看来和明代无异,都是表示特殊宠爱的意思,当时顺治是在废掉皇后前就已经册封董鄂氏,所有难免给人印象是为爱妃扶正前的准备工作,但是仅接着又册立了一位蒙古皇后,董鄂氏仍旧没有机会成为皇后,可此时的她却得到孝庄太后的欣赏,并统摄后宫,将后宫搭理得让二圣都很满意,因此虽无皇后名分但确是履行皇后职责,这是第一位妃嫔摄后宫事的典型。

妃子带行皇后权力也不是没有先例,但是随后顺治的儿子康熙就没有这么看,他当权后设立了一套完备的后宫制度,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在他新制定的制度中,在皇后和贵妃之间正式设立皇贵妃位,这是历史上的首次,中国历代皇后以外就是贵妃,从隋唐以来一直如此,即使是明朝也没有正式设立这一封号,而仅仅是个别皇帝随性加封的。

§ 人物

恪顺皇贵妃

珍妃(1876-1900年)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杀害。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

珍妃个人小档案:

姓氏:他他拉氏

出生:光绪二年(1876)二月初三日

属相:鼠

父亲:长叙

丈夫:光绪帝载湉

子女:无

入宫: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二十五日

封嫔: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初五日

封妃: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

降为贵人: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一日二十九日

恢复妃号: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1895)

最得意:深受夫君宠爱

最失意:长期囚禁未能帮助夫君匡扶朝纲

最痛心:被慈禧所害,屈死井中

最大遗憾:与夫君无真正的夫妻生活,无子女

卒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一日

享年:25岁

入葬:1913年12月13日

陵寝:崇陵妃园寝

谥号:恪顺皇贵妃[1]

令懿皇贵妃

清高宗孝仪纯皇后魏佳氏(1727-1775年),内管领清泰之女。乾隆十年(1745年)入宫,为贵人。十一月,册封为令嫔。十四年(1749年)晋为令妃。生皇七女、皇十四子永璐及皇九女。二十四年(1759 年)又晋为令贵妃。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生皇十五子顒琰(即仁宗),又生皇十六子,夭折。三十年(1765年)晋为令皇贵妃。次年,生皇十七子永璘。

乾隆四十年(1775年)卒,年49岁。谥为令懿皇贵妃。葬胜水峪,即裕陵(清东陵)。六十年(1795年)顒琰立为太子,特追封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仁宗顒琰亲政,上谥,祔太庙。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两次加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2]

敬敏皇贵妃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参领海宽之女。入宫年岁不详,侍奉康熙时为妃,但未行册礼,故没有封号,为庶妃。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怡贤亲王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

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闰七月初二谕礼部:“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其谥为敏妃。”

章佳氏在康熙朝得到的最高封号就是敏妃,地位和其他的妃嫔没有什么不同。但到了雍正年间,他的儿子胤祥忠于雍正皇帝,被皇帝封为怡亲王。章佳氏因为儿子的关系也被雍正皇帝尊封为敬敏皇贵妃,连升了两级,并得到了祔葬景陵的殊荣,开了皇帝陵祔葬皇贵妃的先例。敬敏皇贵妃于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祔葬景陵。[3]

§ 评价

第一:大家知道满族发端于辽东的游牧民族,血液中有着热请彪悍的一面,同时清规戒律较少,因此即使是皇帝也多是性情中人,他们对待爱人更能尽情的表达自己的爱恋,而不想汉族那样内敛,因此在册封后妃的问题上就更能显示出自己的主见,从清太宗皇太极到顺治,他们最宠爱的人都不是皇后而是妃子,一个是被追封为元妃的宸妃,一个是一上来就升级为皇贵妃的董妃,不论元、宸还是皇贵妃这些都是及其尊贵的字眼,都蕴含着第一、唯一的意思,可见,在皇帝的心目中这才是自己最珍爱的人,身为真龙天子,即使是贵为皇帝也不能随心所遇,很多时候他们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并没有多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初婚,多半是太后或父皇钦定的,因此谈不上爱情,只是最典型的政治婚姻,但是每个人内心都渴望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拥有一个真正自己所爱的人,并且把最好的礼物送给她,所以我想这就是康熙皇帝借鉴顺治帝的做法,设置皇贵妃位的想法之一。

康熙朝的后宫变迁和以后历朝的史籍似乎更加支持这个观点,康熙在世册封过来两个皇贵妃,一位是孝昭仁皇后,一位是孝懿仁皇后,他们在受封皇后前都曾经做过皇贵妃,可以看出,康熙帝是对当时皇贵妃的宠爱,尤其是佟佳氏,她可说是康熙后半身最红的爱人,既是红颜知己又是后宫的贤内助,只是因为康熙知道自己命硬怕再克死佟佳氏而迟迟未册立她为皇后,直到她弥留之际才得此殊荣。

第二:康熙以后,历朝皇帝在册立皇贵妃的问题上基本就延续顺治和康熙的惯例了,同时,皇贵妃更多的承载起典范、美德与责任这些更高的道德标准,几乎与要求皇后无异了,这点在乾隆帝慧贤皇贵妃身上可见一班,当时高宗后宫都以高贵妃为典范行事,按照现在的话说就像追逐偶像一样,可惜那个年代女子深藏在宫墙内,纵有多完美也不能让天下人见识,而只能皇帝一人独自欣赏,但是红颜薄命,在风华之年高氏就陨落了,乾隆帝仍不忘在弥留之际加封高氏为皇贵妃,并将高氏一门枱旗,龙恩浩荡啊,后来的纯惠皇贵妃的待遇也大体如此。

第三:除了备受皇帝恩宠以外,皇贵妃在清代更多的被赋予付后的职责,当皇后病重或者后位空缺时则担当起主持后宫事务的责任,这个权力已经被制度化了,而非特例,由此很多最终册封为皇后的妃子都要在皇贵妃的位置上考察一段时间以后才转正的,因此,这种制度有效的保障了皇后母仪天下的优秀素质,一个美丽端庄又知书达理同时又具备统摄六宫的办事能力,这些才是理想皇后的正选。事实证明,清朝从乾隆起曾经册封过的皇贵妃,如娴皇贵妃、令懿皇贵妃、全皇贵妃等等都是在这一位置上干得不错最终得到后位的,清代后宫相对安宁平,我想这种制度的实行功不可没,较之明朝后宫的乌烟瘴气,这种制度无疑是进步的。[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