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克非 |
释义 | § 人物简历 沈克非1898年3月2日 生于浙江省今嵊州市。 1915年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附中。 1916年 考取北京清华大学庚子赔款预备生班。 1924年 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西余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 担任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 1929年 担任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外科主任。 1936年 任南京中央医院院长。 1937年 随中央医院西撤至长沙、贵阳、重庆。兼任贵阳医学院、重庆上海医学院名誉教授。 1941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中央卫生署副署长,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 1943年5月 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长。 1946年 任国立上海医学院教授,兼任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1950年 任第二批志愿军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 1951—1958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59年 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中山医院院长。 1972年 因胰腺癌病逝世于上海。 § 生平概况 沈克非教授(右)受到毛主席接见沈克非,原名贤亚,英文名JamesK.Shen,1898年3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祖父是牧师,父亲是小学教师,收入微薄。6岁时进教会小学读书,1910年考入上海华童公学,在距毕业仅半年时,因勇敢批评英籍校长的高压政策而受到打击。1916年考取北京大学庚子赔款预备生班,于1919年去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西余大学医学院,于192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先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37年他与小儿科医师陈翠贞结婚,生育二子一女,陈翠贞1958年故世后,1960年他续娶程韵(又名海伦)女士。 1927年他担任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外科主任。鉴于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医院和医学院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在外国教会手中,他决定去南京协助刘瑞恒医师筹建第一所中国人办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南京中央医院。该院落成后他先后被任命为外科主任、副院长和院长。从1931~1937年,该院共培养出高级医师200多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将中央医院床位扩大至1200张,大量收治抗日受伤将士。直到战争逼近南京,他奉命将医院西撤至长沙,不久又撤至贵阳,最后至重庆。此时,他兼任长沙湘雅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和重庆上海医学院名誉教授。1941年,他被重庆国民政府任命为中央卫生署副署长和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随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印度战场救治伤病员。1946年,他辞去卫生署副署长之职,担任国立上海医学院外科教授,兼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和外科主任。1950年,他参加第二批志愿军医疗队,担任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在沈阳筹建中心血库。1951~1958年,他去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担任副院长,负责科研工作,开创了实验外科。1959年,他重新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和中山医院院长。清华大学 沈克非是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外科技术精湛,曾多次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1944年出席伊朗德黑兰中东医学会议;1946年参加秘鲁第五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同时又作为中国医学界首席代表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筹建工作;1956年去波兰参加国际医学会议;1957年出席墨西哥国际外科年会。他是国际外科学会中国分会的负责人之一,也是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 沈克非一生办事认真,一丝不苟,大公无私,对人对己都严格要求,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虽事务繁忙,但每天一早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坚持每周门诊一次,手术数次,每日必到外科病房巡查一次。手术按时进行,从不延迟。开会迟到者必须说明理由,否则必将遭到训斥。他坚决反对医师挂牌开业,因为他认为学医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除病人痛苦。他工作时严肃认真,令人畏惧,但工作之余却平易近人,谈吐诙谐幽默。他讲课时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使人丝毫也感觉不到枯燥乏味,只觉得妙语连篇,因此,讲课效率极高。他空闲时偶尔也打打桥牌,下下象棋,但主要是阅读书报杂志。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戴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和美帝走狗和奴才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下放农村劳动,以致情绪抑郁,于1972年患胰腺癌逝世,终年74岁。1978年3月,中共中央批文为他平反昭雪,骨灰被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 外科贡献 《外科学》沈克非不仅擅长普通外科,对肿瘤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也有一定的造诣。他设计的肠道无菌吻合术、直肠摺叠术治疗直肠脱垂以及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等方法简单易行,在基层医院内便于推广。他对淀粉海绵的止血作用曾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950年冬,他首次成功地切除了右额叶脑瘤。在他的推动和支持下,上海第一医学院在国内首先创建了神经外科。在他担任中山医院院长期间,他聘请各科专家教授,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泌尿外科和胸外科。 为了推动中国外科学的迅速发展,繁荣学术空气和提高中国外科医师的学术水平,他主编国内第一部大型外科参考书《外科学》 ,邀请国内一百多位外科专家教授,撰写和总结中国外科界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介绍外科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该书在1956年出版后,获得广大外科医师的普遍欢迎,重印6次,发行数10万册。为了及时反映50年代后中国外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他又倾注全部心血重编《外科学》第二版,上医党委对此十分重视,特选派2位高年资外科医师协助他的编审工作。他不仅扩大了编写队伍,还将原来的内容彻底更新和扩大。《外科学》第二版于1963年出版后,立即获得国内外的普遍好评,被誉为中国的“克氏外科学”。在第九次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该书获得卫生部的嘉奖。 § 医学教学 手术刀他毕生致力于医学教学。在临床教学上,他严格教诲学生重视基础理论和技术训练,特别重视实习医师的病史缮写,他认为病史缮写能培养医师的写作和分析能力,只有详尽的病史,才能提供正确诊断的依据,因此,诊断应从病史入手,结合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数据,必要时才考虑采用特殊检测手段。他这种客观全面的诊断方法对下级医师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他的手术操作非常细致轻柔,止血彻底完善。为了尽量减少组织损伤,他从来不过多钳夹和结札组织,他重视一割、一剪、一针、一缝。能用细线时绝不用粗线。他手术时从容不迫,耐心细致,解剖清楚,术野整洁。协助他手术的医师和护士,必须聚精会神,小心翼翼,绝不允许随便谈笑。他对下级医师的培养和训练严格认真,助理住院医师到住院总医师都有明确分工。他对下级医师按步就班地进行训练,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擅自决定手术,手术时不能草率马虎。他经常说:外科医师绝不是开刀匠,他必须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术,他应是内科医师再加一把手术刀。因此,凡经过他训练的外科医师,手术时都小心谨慎,操作细致,这就是独特的沈氏学风。 他识才爱才,在选拔人才时他的标准是:工作埋头苦干,学习勤奋刻苦,实习医师为了获得留在中山医院里继续深造的机会,必须努力工作,互相竞争。只有依靠勤奋的工作和刻苦的学习,才能被他赏识和留聘。 § 主要论著 《中华医学杂志》1 沈克非,李光亭.切开与引流.外科学报:战场专号(一),1951,1(3)∶177. 2 沈克非.损伤性休克.外科学报,1952,2(1)∶1. 3 沈克非,钱中希.甲状腺手术后的并发症.外科学报1952,2(2)∶79. 4 沈克非,盛志勇,王文正.淀粉海绵止血剂制造与消毒进一步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53,(2)∶81. 5 沈克非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6 沈克非.近十年来中国外科学的进展.中华医学杂志,1959,36. 7 沈克非主编.外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8 沈克非主编.外科手术学(腹部外科手术学、神经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969. § 相关词条 魏曦,陈志潜,许世瑾,杨铭鼎,童村,姜达衢,李承祜,曾广方,裴鉴,朱任宏,汤腾汉,陈克恢。 § 参考资料 〔1〕黄家驷主编.中国现代医学家传,第一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崔月犁主编.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第一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http://www.jkyc.com/blog/pinglun.asp?id=12911http://www.xysm.net/sp_xyl/20080817/6626.html http://www.jkyc.com/blog/pinglun.asp?id=1291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