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皂荚籽 |
释义 | § 【皂荚子的功效介绍】: 皂荚子 (《雷公炮炙论》) § 【异名】 皂角子(《千金方》),皂子、皂儿(《博济方》),皂角核(《妇人良方》)。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种子。 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 防虫蛀。 § 【药材】 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一端略狭尖,长11~13毫米,宽7~8毫米,厚约7毫米。 表面棕褐色,平滑而带有光泽,较狭尖的一端有微凹的点状种脐,有时不甚明显,种皮剥落后,可见2片大形鲜黄色的子叶。 质极坚硬,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坚实、无杂质、无虫蛀者为佳。 【炮制】《雷公炮炙沦》:皂荚子,收得,用磁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剥去硬皮一重了,取向里白嫩肉两片,去黄(其黄消人肾气),用铜刀细切,于日中干用。 【性味】辛,温,有毒。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本草经疏》:味辛咸,温,有小毒。 ③《本草汇言》:味辛甘,气温,无毒。 § 【功用主治-皂荚子的功效】 润燥通便,祛风消肿。 治大便爆结,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瘰疬,肿毒,疮癣。 ①《本草图经》:核中白肉,入治肺药。 又炮核取中黄心,嚼饵之,治膈痰吞酸。 ②李杲:和血润肠。 ③《纲目》: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疬、肿毒、疮癣。 ④《本草崇原》:治疝气并睾丸肿痛。 ⑤《医林纂要》:杀疳虫。 ⑥《本草求原》:疏风热,去麻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宜忌】孕妇慎服。 § 【选方】① 治大肠风秘:皂荚子三百粒。 破作两片,慢火炒燥,入酥一枣大,又炒燥,又入酥至焦黑为度,为末,蜜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煎蒺藜、酸枣仁汤,空心下,良久未利,再服,渐加至百丸,以通为度。 (《妇人良方》) ②治肠风下血:皂荚子、槐实各一两。 用粘谷糠炒香,去糠为末,陈粟米饮下一钱。 (《圣惠方》神效散) ③治里急后重:积壳、皂荚子等分。 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普济方》) ④治下痢不止:皂角子瓦焙为末,米糊丸,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陈茶下。 (《医方摘要》) ⑤治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皂角子。 洗净,以少酥熬香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枣仁汤下三十丸。 (《千金方》) ⑥治瘰疬满项不破,及肿疼痛:不蛀皂子三百个,酒一升半,化硇砂一两,同浸皂子七日,以文武火熬成,候酒尽为度,每至临卧,含化三粒。 (《博济方》) ⑦治气毒结成瘰疬,肿硬如石,疼痛:皂荚子一两(烧灰),槲白皮末一两。 同研令细,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 ⑧治一切疔肿: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之。 (《千金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