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皂荚 |
释义 | § 基本信息 名称:皂荚 类别:涌吐药 皂荚 拼音:ZAO JIA 英文名:Chinese Honeylocust Frui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editsia sinensis Lam.[G.horrida Willd.] 别名:鸡栖子、皂角、大皂荚、长皂荚、长皂角、大皂角、悬刀、 乌犀。 药用部位:果实 药材性状:干燥荚果呈长条形而扁,或稍弯曲。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断痕,背缝线突起成棱脊状。质坚硬,剖开后呈浅黄色,内含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外皮黄棕色而光滑,质坚。气味辛辣。 产地:四川、河北 、陕西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性味归经:温;辛、咸;归肺经、大肠经;小毒 功效: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 主治:痰咳喘满;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癫痫;喉痹;二便不通;痈肿疥癣 。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吹鼻、外掺、调敷;或熬膏涂;烧烟熏。 功效分类:止咳药;祛痰药;祛湿药 禁忌:孕妇、体虚及有出血倾向者禁服。[1] § 形态特征及习性 皂荚落叶乔木,高达15-30m,树干皮灰黑色,浅纵裂,干及枝条常具刺,刺圆锥状多分枝,粗而硬直,小枝灰绿色,皮孔显著,冬芽常叠生,一回偶数羽状复叶,有互生小叶3-7对,小叶长卵形,先端钝圆,基部圆形,稍偏斜,薄革质,缘有细齿,背面中脉两侧及叶柄被白色短柔毛,杂性花,腋生,总状花序,花梗密被绒毛,花萼钟状被绒毛,花黄白色,萼瓣均4数。荚果平直肥厚,长达10-20厘米,不扭曲,熟时黑色,被霜粉,花期5-6月,果熟9-10月。 产地习性:原产中国长江流域,分布极广,自中国北部至南部及西南均有分布。多生于平原、山谷及丘陵地区。但在温暖地区可分布在海拔1600米处。 生态习性:性喜光而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及深厚肥沃适当湿润土壤,但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石灰质及盐碱甚至粘土或砂土均能正常生长。皂荚的生长速度慢但寿命很长,可达六七百年。属于深根性树种。需要6-8年的营养生长才能开花结果。但是其结实期可长达数百年。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2] § 药理作用 1.皂甙的一般特性:含皂甙的植物颇多,至少有50个不同科的400种植物含有之。它能降低表面张力。其溶液(1:10000)振摇时,则溶液中每个气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围而形成一薄膜,故泡沫持久不灭。同样,遇油类物质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剂。它能改变细胞表面的通透件,而成为一般原浆毒。对胆甾醇有特别的亲和力,有很强的溶血作用(作用于血细胞表面的类脂质),胆甾醇可对抗其溶血作用。 皂荚2.祛痰作用:含皂甙类的药物,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的促进呼吸道粘液的分泌,产生祛痰作用(恶心性祛痰药)。在猫身上,皂荚确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较桔梗、前胡为差,持续时间较短。 3.抗菌作用:在试管中,皂荚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3)在试管中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美国皂角中所含之三刺皂荚碱(Triacanthin)有罂粟碱样作用,可治疗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胆囊炎等。煎剂1g/kg给猫灌胃,能增加呼吸道粘液分泌,有祛痰作用。0.25%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1:3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 § 饮片性状 荚果呈扁长剑鞘状,略弯曲,长15~20厘米,宽2~4厘米,厚0.8~1.5厘米。先端有短喙,另一端有果柄或果柄痕,外表紫棕色至黑棕色,光滑无毛,被灰色粉皂荚饮片 霜,种子所在处有隆起,两侧有明显的纵棱线,摇之有响声;质硬,剖开后果皮断面黄色,纤维性,内有种子10余枚。种子扁椭圆形,黑棕色,光滑,直径约2厘米。气特异,有强烈刺激性,粉末嗅之作嚏,味辛辣。[1] § 炮制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本品有祛痰开窍,痛闭散结,解毒杀虫的作用。 [1] § 化学成分 荚果含三萜皂式:皂荚甙(gledinin),甙甙元为皂荚甙元(gledigenin),皂荚皂甙(gleditschia saponin)。尚含蜡 酸(ced alcohol),二十九烷(nonacosane),正二十七烷(hepta-cosane),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鞣质(tannin)等。 § 药材考证 皂荚1. 《名医别录》:皂荚,生雍州川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荚,阴干。 2. 《唐本草》:皂荚,有三种,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亦不去。其尺二寸者,粗大长虚无润也。若长六、七寸,圆厚节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浓,大好也。 3. 《本草图经》:皂荚,今所在有之,以怀孟州者为胜。木极有高大者。此有三种,医家作疏风气丸煎,多用长皂荚;治齿及取积药,多用猪牙皂荚。所用虽殊,大抵性味不相远。 4. 《本草述》:皂荚修治,其炙固随其所宜,然欲疗风或风痰,止微火煨之足矣,更不可久煨去其辛味也。 § 医疗 皂荚 皂角子 1、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酥少许熬香,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汤送下。 2、大肠虚秘(时泻时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为度。 3、下痢不止。用皂角子瓦焙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送下。 4、肠风下血。用皂角子、槐实各一两,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为末,每服一钱,陈粟为汤送下。此方名“神效散”。 5、里急后重。用无蛀的皂角子(米糠炒过),加枳壳(炒过),等分为末,以饭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汤送下。皂荚6、小儿流涎(由于脾热有痰)。用皂角子仁半两、半夏(姜汤泡七次)钱二分,共研为末,加姜汁调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 7、妇女难产。吞皂角子二枚。 8、风虫牙痛。用皂角子研为末,棉裹末约弹子大两颗,醋煮热,交替熨患处。每且可熨三、五次。 9、一切疔肿 皂角刺 全年可采,干燥或辰鲜切片后再干燥,生用。性辛、温。功能托毒排脓、活血消痈,适应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者。用量 3-10g。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 皂荚 1、小便淋闭。用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酒送服适量。 2、肠风下血。用皂角刺灰二两,胡桃仁、胡故纸(炒)、槐花(炒)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3、伤风下痢(伤风久不愈,下痢脓血一天数十次)。用皂角刺、枳实(麸炒)、槐花(生用)各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天服二次。 4、胎衣不下。用皂角刺烧为灰,酒送服三钱,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处如针刺为见效。 5、乳痈。用皂角刺(烧存性)两、蚌粉一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6、疮肿无头。用皂角刺烧灰,酒送服三钱,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处如针刺为见效。 7、大风疬疮。用黄蘖末、皂角刺灰各三钱,研匀,空心服,酒送下。服药后,吃粥两三天及补乞药数剂。如四肢浮肿,有针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鱼肉和引风之物。 8、背疮不溃。用皂角刺(麦麸炒黄)两、绵黄芪(焙)一两、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以酒一碗乳香去渣乘热送下。 木皮、根皮风热痰气,杀虫,产后肠脱。 § 药材鉴定 皂荚 性状鉴别 (l)皂荚 果实呈扁长的剑鞘状而略弯曲.长15-20cm,宽2-3.5cm,厚0.8-1.5cm,表面深紫棕色至黑棕色,被灰色粉霜,种子所在处隆起,基部渐狭而略弯,有短果柄或果柄痕。两侧有明显的纵棱线,摇之有响声,质硬,剖开后,果皮断面黄色,纤维性。种子多数,扁椭圆形,黄棕色,光滑。气特异,有强烈刺激性,粉末嗅之有催嚏性,味辛辣。以肥厚、色紫褐者为佳。 (2)猪牙皂 果实国柱形,略扁,弯曲作镰刀状,长4-12cm,直径0.5-1.2cm。表面紫棕色或紫黑色,被灰白色蜡质粉霜,擦去后有光泽,并有细小疣状突起及线状或网状裂纹,先端有鸟喙状花柱残基,基部具果梗痕。质硬脆,断面棕黄色,外果皮革质,中果皮纤维性,内果皮粉性,中间疏松,有灰绿色或淡棕黄色丝状物。纵向剖开可见 整齐的凹窝,偶有发育不全的种子.气微、有刺激性,味微苦、辛,粉末有催嚏性。以个小、饱满、色紫黑、有光泽、肉多而粘、断面淡绿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猪牙皂果实(中部)横切面:外果皮1列细胞,类方形,排列紧密,外具角质层。中果皮外侧有石细胞组成的断续环带,维管束常斜向排列,纤维束多位于维管束内侧或外侧,草酸钙棱晶常见于石细胞群及维管束旁的薄壁细胞中,并有少数草酸钙簇晶;中果皮内侧有厚壁性孔纹细胞1至数列,类方形或长方形,其内外侧常伴有少量纤维束。内果皮厚,白色,由径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并可见少数草酸钙小簇晶。 应用鉴别 皂荚与天南星,二者均辛温燥烈,都有较好的豁痰作用,对中风痰涌、口噤不语及癫狂痰盛之证,可相须为用,加强祛痰作用。但前者除豁痰外,有较好的通关开窍和滑润大肠作用,对于痰涌昏迷口噤者,不论内服或吹鼻均为常用;后者除祛痰外,有祛风作用,对于痰盛而动风之证及痰阴经络,肢体麻痹等证,较为适用。皂荚 化学鉴定 (l)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煮沸2-3min,放冷,滤过,取滤液0.5ml,置小瓷血中,蒸干,放冷,加醋酐3滴,搅匀,加硫酸2滴,浙呈红紫色。(检查三萜类皂甙) (2)取生理盐水稀释的2%新鲜兔血1ml,沿管壁加入本品生理盐水浸液(l:0.1g)若干,迅速发生溶血现象。(检查皂甙) (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1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6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溶于20ml水中,用乙醚提取2-3次,回收醚液,水层再用饱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合并正丁醇提取液,减压浓缩至干,残渣用少量甲醇溶解,作供试液,以皂甙C(GSaC)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以正丁醇-乙醇一氟水(10:2:5)展开,用20%磷银酸乙醇液喷雾后,于120℃烘烤10min,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深蓝色斑点。 § 皂荚的造林技术 皂荚 人工造林 皂荚人工造林采用直播造林、植苗造林、根蘖分株造林等方式进行。对每公顷达不到9000株(丛)的林地要进行补植补造或新造。 直播造林 可在春季土壤墒情较好或雨季降过透雨后直播造林,可采用穴播或撒播两种方式:穴播每公顷9000-12000穴,穴的规格为25cm×25cm,每穴点播8-10粒种子,覆土厚2-3cm,播种量225-337.5kg/h平方米,一般10d左右即可出土;岩石裸露和人工不易进行穴播的地段可采用撒播,播种量450-675kg/h平方米。 植苗造林 春秋两季均可造林,以秋冬季造林为好。造林前一般要进行小穴整地,穴规格为30cm×30cm×20cm,株行距1.0m×1.0-1.5m。栽植时要深栽踩实不露根。雨季雨量较多时,也可利用当年苗进行雨季造林,要求苗高20cm以上。半木质化小苗上山造林,效果也很好。植苗造林主要用于缺株补植。 根蘖分株造林 根蘖分株造林在早春发芽前或秋季落叶后进行,土壤水分充足的地方可边分株边造林。栽植时剪去地上部分,只栽根部,栽植穴的大小要与根系的大小相适宜,培土要踩实,以保墒保成活。 皂荚 主要虫害防治 皂荚豆象:成虫体长5.5-7.5mm,宽1.5-3.5mm,赤褐色,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种子内越冬,来年4月中旬咬破种子钻出,等皂结荚后,产卵于荚果上,幼虫孵化后,钻入种子内为害。 防治方法:可用90℃热水浸泡20-30s,或用药剂熏蒸,消灭种子内的幼虫。 皂荚食心虫:为害皂荚。以幼虫在果荚内或在枝干皮缝内结茧越冬,每年发生3代,第一代4月上旬化蛹,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第2代成虫发生在6月中下旬,第3代在7月中下旬。 防治方法:秋后至翌春3月前,处理荚果,防止越冬幼虫化蛹成蛾,及时处理被害荚果,消灭幼虫。 § 皂荚播种育苗及栽培技术 皂荚1、采种 皂荚果实成熟期在10月份,果实成熟后长期宿存枝上不自然下落,但易遭虫蛀,应及时采集。可手摘,用钩刀或枝剪剔取。 种子千粒重约450克,1公斤种子约2200粒。种皮较厚,发芽漫且不整齐,播种前,须进行处理和催芽,其方法是:在播种前一个多月,将种子浸于水中。每5—7天换水一次,使其充分吸水,软化种皮,等种皮,等种皮破裂后再播种。或在秋末冬初,将净选的种子放入水中,充分吸水后,捞出混合湿沙贮藏催芽,次春种子裂嘴后,进行播种。这种传统的水浸处理法费工多、效果差,在种子处理上我们探讨了用98%浓硫酸浸泡的办法,效果很好。催芽前,将皂荚种子放入98%的浓硫酸浸泡50分钟,捞出后加入清水冲洗。然后,加温水浸泡24小时待种子全部充分吸水后即可催芽。 2、育苗 在播种前5天左右,进行种子处理。先将70~80℃的热水倒入浸种容器内,然后倒入种子,边倒种边搅拌,注意搅拌均匀,并使其自然冷却,浸种时种子与水的容积比为1∶3为宜。浸种一昼夜后,可用筛子选用膨胀的种子进行催芽,剩余种子再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催芽的种子先在下面铺上草帘,再在上面盖上一层草帘,每天要将种子翻动1~2遍,适当洒水,保持种皮湿润。皂荚育苗地选择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地方,进行细致整地,每亩施有机肥3,000—5,000公斤,筑在平床或高床。采用条播,条距20—25厘米沟播种10—15粒,播后覆土3—4厘米厚,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播种以春播为好,一般在5月上旬为宜。每亩需种子13~15公斤。在播种前5~6天把床和大垄先灌足底水,待表面阴干后,即可播种。垄播:顺垄向,在垄面开8~10厘米深长沟进行播种;床播:每隔15厘米横床开6~8厘米深的条沟进行播种。播种后及时覆土,厚3~4厘米。 播种后适时灌水,及时松土除草,并于7月上旬追施尿素1次,每亩用10~15公斤。幼苗高5~6厘米时间苗,每米留苗15~20株,间苗后应及时灌水松土。幼苗出土前后,要及时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幼苗刚出土时,严防床面板结,以免灼伤嫩苗。 由于幼苗出土不整齐,所以幼苗出土期间,不能中耕松土,只能用耙轻轻疏松表土,以免损伤还未出土的幼芽。苗高10厘米厅左右时,进行间苗定苗,株距10—15厘米。6—8月份苗木生长快,应根据天气和苗木生长状况,适时适量灌溉和追肥,同时注意防治蚜虫。当年苗高可达50—100厘米。“四旁”绿化,可培育2年生大苗,于秋末苗落叶后,按0.5×0.5米的行距进行换床移植,移植苗除加强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外,还要及时抹芽修枝,促进苗干通直生长,培育成根良好,树冠圆满的大苗。 皂荚3、栽培技术 皂荚生长较漫,应选择土壤肥沃湿润的地方造林。“四旁”绿化或零星栽植时,株距可3—5米,栽植穴的大小,视苗木大小和培育目的而定,一般采用0.7—1米的大穴较好,栽后及时灌水,确保成活。2—3年后,应进行修枝,促进主干迅速生长,并注意防治介壳虫等为害。 播种繁殖。因种皮厚,发芽慢且不整齐,故在播种前须浸种,然后湿沙层积催芽。幼苗出土前,应注意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 皂荚树栽培管理不用药,树龄长,生长快,耐旱节水、固氮、因树身有刺,不受牲畜啃食,是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树种。适宜在沂蒙山区大力发展。 § 毒性 对鱼类的毒性很强,高等动物对它一般很少吸收,故主要为对局部粘膜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等。但如服用剂量过大或胃肠粘膜有损伤或注射给药,均可产生全身毒性,血细胞溶解;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先痉挛,后麻痹,呼吸中枢麻痹即导致死亡。国内曾报告有服皂荚煎剂(200g加老醋1杯)中毒死亡者。大量皂荚中所含之皂甙不仅刺激胃肠粘膜,10分钟后即呕吐,以后有腹泻;而且腐蚀胃粘膜,发生吸收中毒。 § 同属常见种 1.山皂荚 (G.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其主要特征为小枝灰绿色,无毛,分枝状刺,但微压扁,黑棕色。一回羽山皂荚 状复叶,有小叶6-22枚,缘具细圆锯齿。雌雄异株,荚果条形,纸质、棕黑色、扭曲,长达20-30厘米。 2.日本皂荚 (G. japonica Miq.):近似山皂荚,与山皂荚的主要区别为本种小枝绿褐色至赤褐色。小叶较山皂荚明显大而厚,新枝上叶多呈二回羽状复叶,荚果长而扁圆平、扭曲、且有泡状隆起。 3.猪牙皂 (G. officinalis Hemsl):本种近似皂荚,干皮深灰黑色,纵裂较深,刺单一或分枝,呈圆锥状,赤褐色,常见在老枝分叉处密集生长,小枝灰色,皮孔显著,一回偶数羽状复叶,有小叶6-16枚,缘具不规则细锯齿,小叶柄深褐色密被绒毛。荚果两型:小果镰刀状,肥厚无种子;大果扁平、直或略弯,有种子数粒。大、小果均具长喙。熟后红棕色被霜粉。山东邹城特产树种,荚果入药。 4.野皂荚 (G. heterophylla Bunge):多为灌木,树皮灰色。多二分枝刺,细而短。当年生枝密被灰黄色短柔毛,一或二回羽状复叶,不占10-28枚,叶片较小,长仅0.8-1.2厘米,腋生或顶生穗状花序,花白色,荚果具长柄,长椭圆形,扁而薄,具喙尖,熟后红褐色,有种子1-3粒,多用作绿篱。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豆荚、种子、叶及茎皮有毒。人口服200克皂荚的水煎剂可中毒死亡。于服后10分钟出现呕吐,2小时后腹泻,继之痉挛、神志昏迷、呼吸急促,8小时后死亡。尸检可见脑水肿充血,内脏粘膜充血、水肿呈毒血症及缺氧症。小鼠腹腔注射17g/kg种子的乙醇提取物出现活动减少、安静伏地,死亡. 5.水皂角 别名: 水皂荚、田皂角、关门草、水通草 《江苏中药名实考》) ,金豆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直属分科:为豆科植物。功用主治: 清热,利湿,治水肿,热淋,小便赤涩, 热病烦渴,乳汁不下。外观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物,成年水皂角,外表绿色,高约30~60厘米 ,枝茎上长短硬毛,小叶8~35对; 花瓣约5,倒卵形,长4~7毫米;雄蕊4;雌蕊1,水皂角:果实扁平,外似扁豆,长圆形状 ,长约三到五厘米,每片里面含六颗种子,(水皂角种子)有毒,不可入口。水皂角:花瓣为黄色或淡黄色,花期约7~8月; 果期8~9月。生长环境: 稻田水边,草地、湿润沟坡,路边。 分布地带: 浙江、江西、山东、河北,贵州、东北、四川等。 采集加工: 采全草,夏秋时采,晾干。 用作药材: 选用水皂角干草,质硬易折断 ,茎枝圆形,表面有纵纹及疣状皮孔,呈黄白色; 性 味: 甘苦,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