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直纹稻弄蝶
释义

§ 形态特征

直纹稻弄蝶

成虫:体长17~19mm,翅展28~40mm,体和翅黑褐色,头胸部比腹部宽,略带绿色。前翅具7~8个半透明白斑排成半环状,下边一个大。后翅中间具4个白色透明斑,呈直线或近直线排列。翅反面色浅,斑纹与正面相同。

卵:褐色,半球形,直径0.9mm,顶端平,中间稍下凹,表面有六角形刻纹。初产时灰绿色,后具玫瑰红斑,快孵化时为紫黑色。 顶花冠具8~12瓣。

末龄幼虫:体长27~28mm,头浅棕黄色,头部正面中央有“山”形褐纹,体黄绿色,背线深绿色,臀板褐色。

蛹:淡黄色,长22~25mm,近圆筒形,腹面淡黄白色,背面淡褐色,快羽化时腹背均变为紫黑色,第5、6腹节腹面中央有一个倒八字形褐纹。

§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消长规律

直纹稻弄蝶幼虫

长城以北年生2代,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年生3代,黄河以南长江以北4~5代,长江以南南岭以北5~6代,南岭以南6~8代。同一地区,海拔高度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南方以中、小幼虫在背风的田埂、渠边、沟边、茭白、小竹丛等禾本科植物上结苞越冬,气温高于12℃能取食,第一代主要发生在茭自上,以后各代主要在水稻上。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卵12.6℃、幼虫9.3℃、蛹14.9℃。气温15~16℃,卵期15~16天,21~26℃5天。幼虫期26~28℃,18~20天,低于24℃、高于30℃21天。越冬幼虫期长达180天。蛹期7~16天,成虫寿命2~19天。成虫昼伏夜出,清晨羽化,卵散产,初孵幼虫先咬食卵壳,爬至叶尖或叶缘,吐丝缀叶结苞取食,清晨或傍晚爬至苞外,田水落干时,幼虫向植株下部老叶转移,灌水后又上移,末龄幼虫多缀叶结苞化蛹。冬春气温低或前一个月雨量大、雨日多易流行。

该虫为间歇性猖獗的害虫,其大发生的气候条件是适温24~30℃,相对湿度75%以上。在6、7月份,雨量和雨日数多,尤其是“时晴时雨,吹东南风、下白昼雨”可作为大发生的预兆;高温干燥天气则不利其发生。在山区或水稻与芝麻、棉花等作物交替种植的地区,蜜源充裕,稻苞虫发生严重。在卵期,寄生蜂作用大,重要的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等;幼虫期重要天敌有螟蛉绒茧蜂、螟蛉瘦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有多种蜘蛛、步甲等。

§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技术 结合冬季积肥,铲除田边、沟边、塘边杂草及茭白残株,减少越冬虫源。幼虫虫量不大或虫龄较高时,可人工剥虫苞、捏死幼虫和蛹,或用拍板、鞋底拍杀幼虫。

(2)药剂防治:稻苞虫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很不平衡,应做好测报,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抓住重点田块进行药剂防治。在稻苞虫经常猖獗的地区内,要设立成虫观测圃(如千日红花圃)预测防治适期。在成虫出现高峰后2~4天是田间产卵高峰;10~14天是田间幼虫出现盛期。在成虫高峰后7~10天,检查田间虫龄,决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一般在分蘖期每百丛稻株有虫5头以上,圆秆期10头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可选用下列药剂:每亩用甲敌粉(1.5%甲基1605混3%敌百虫粉剂)2~2.5公斤,拌干细土25公斤,或拌干草木灰5公斤(随拌随用),在晨露未干时撒施。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5000~8000倍液,或用50%杀螟松800倍液,或10%多来宝1500倍液,或90%敌百虫结晶800~1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800~1000倍液喷雾。也可以每亩用杀螟杆菌菌粉(每克含活孢子100亿以上)100克加洗衣粉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

(3)保护利用寄生蜂、蓝蝽等天敌昆虫。

§ 地理分布

除新疆、宁夏未见报道外,广布全国各水稻种植区。[1]

§ 寄主

有水稻、茭白、稗、游草、芦苇等。幼虫吐丝缀连水稻数张叶片成苞,躲在内蚕食叶片,严重时,可将稻叶吃尽,还常使稻穗不能伸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