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秦淮区
释义

§ 基本概况

秦淮区地处南京城东南,因秦淮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区域总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30万,是古都金陵的起源,南京文化的摇篮。这里,历史古老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斑谰,古典瑰丽动人,美称“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今日秦淮,生机勃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秦淮区

秦淮区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文化为依托,重塑秦淮风光带,放手发展旅游业;以秦淮科技园、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驻区大企业、商务楼宇为依托,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以大明路汽车街、夫子庙商贸圈。纬七路市场群等特色片为重点,积极发展商贸业;以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以拓路带动开发、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的城建工作思路,初步构建了“经五纬三”的主干道框架和纵横交错的区域道路连接线,便捷的交通为秦淮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以展。

“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江泽民同志的题词,高度概括了古老秦淮的昨天和辉煌灿烂的今天与明天。

§ 地理气候

秦淮区

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区东南部,因十里秦淮贯穿全境而得名,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区域面积22.36平方公里。东西分别至外秦淮河,南至宁溧公路,双麒路,北至建康路、升州路,与江宁区、雨花台区、白下区、建邺区相邻。区境地貌,以平原为主,间有若干座小山岗,中华门内有赤石矶(一部分)、花露岗,城外有宝塔山,红花街道内有窨子山、夹岗,山岗高度10~30米。区内自然河、人工河错落,有内秦淮河、青溪、玉带河、响水河、运粮河及小运河等。有瞻园、白鹭洲公园、沈万三故居、中华门城堡等园林景点和东水关、东干滨河公园、水西门等近十处休闲广场,还有中外闻名的4A景区夫子庙。2004年,实施外秦淮河东西干长巷段清淤工程,基本建成外秦淮河景观带。

§ 自然地理

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区东南部,东西分别至外秦淮河,南至宁溧公路,双麒路,北至建康路、升州路,与江宁区、雨花台区、白下区、建邺区相邻。 秦淮区

秦淮区属低山丘陵区。呈东南低西北高之势。沿线附近有翠屏山、牛首山、方山等,地形起伏较明显。有秦淮河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水系较多,地表水蚀严重,形成沟岗相间的的波状地形景观,地面标高在6~12m之间。

秦淮区内自然河、人工河错落,有内秦淮河、青溪、玉带河、响水河、运粮河及小运河等。

秦淮河

古称淮水,据说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南京在历史上曾经十一次定都,自古在内秦淮河人文苔革、商贾云集。六朝时代,夫子庙地区已相当繁华,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在明代,夫子庙作为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有各种酒楼、茶馆、小吃……。与此同时,青楼妓院也应运而生,内秦淮河上“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萧鼓,昼夜不绝”。古典戏剧《桃花扇》里所描写的“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蝉娟”十分真切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上的畸形繁华景象。

由于历史的变迁,昔日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暨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趣和魁力。

§ 历史人文

秦淮区是位于南京市市区东南部的一个城区,因十里内秦淮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古时曾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之地,史称“十里秦淮、六朝金粉”。 秦淮区

秦淮河,发源于苏南低山丘陵,自古便为长江的自然支流,全长110公里。它最早的名字叫“龙藏浦”,后来称“淮水”。全河分为内河与外河,从东水关入城,经夫子庙、镇淮桥出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即被称为“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东晋以来,这里几度成为粉黛荟萃之地,南曲靡丽之乡。歌楼舞榭,轿列两岸;游船画舫,纷集河上,使才子骚客迷醉流连,文彩风流传于后世。

1923年,朱自清与俞平伯乘船同游秦淮河,事后各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作文描述了当时情景。朱自清的散文一发表,便被誉为“模范的美术文”,以清新、自然之美倾倒了无数读者。俞平伯在与朱自清同游之后,也写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追求的是“朦胧”和“浑然”的境界,在柔婉细腻的笔墨中显出了一种清幽和空灵的意境。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多样的风格,显出了华美与朴素相结合的多种间色,华美的极致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朴素的极致是《背影》,这些又都分别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都可以当成是“五四”散文创作的成功的标本。

俞平伯写散文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遣词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长处,比较古朴、凝练。在整个格局方面,他又喜欢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着一种情与思、热与冷的结合。

§ 经济概况

商贸服务业、旅游业、都市型工业为我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年来,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和升级,三产服务业逐步成为全区经济总量扩张的主导产业。2005年,完成三产增加值29.12亿元,同比增长17.7%,占GDP比重为56.5%;完成二产增加值22.35亿元,同比增长10.2%,占GDP比重为43.4%。 秦淮区

商贸服务业。夫子庙旅游商贸片区、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纬七路综合经济带三大特色片区商贸设施经营面积达96万平方米。全区共有交易市场29家,经营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中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重点市场11家,引进了好又多、新香园等一批规模企业,建成了宝马、丰田凯美瑞等一批汽车专卖店,汽车销售额占全市总量的60%以上。2005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5亿元,同比增长15.6%。

旅游业。近年来,实施了夫子庙景区扩容升级,建成44万平方米仿明清建筑景观群,开通了东水关—中华门5华里水上游览线,打造了美食街、东西市、贡院西街等五大特色街区,举办的文化庙会、秦淮之夏、金秋美食节、金陵灯会等四季特色旅游文化活动饮誉华夏,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5年,全区共有旅行社32家,星级饭店9家,旅游文物景点8家,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

都市型工业。2005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62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5家,全区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23家。服装制造、通信电子、交通运输制造为全区工业支柱产业,货架、电动门、涡旋式汽车空调压缩机等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以音飞货架、华德货架为龙头的货架制造业,成为沪宁线上最大的物流货架设备制造基地,占全国50%的市场份额。

§ 行政区划

秦淮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68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面积23.01平方千米,人口29.97万人。

夫子庙街道办事处驻莲子营8号。面积2.94平方千米,人口80034人。辖18个社区:金陵路、四福巷、夫子庙、莲子营、乌衣巷、文德桥、大石坝街、东关头、七里街、新民坊、三条营、中营、转龙巷、马道街、饮虹园、小西湖、白酒坊、江宁路。 秦淮区

双塘街道办事处驻双塘里60号。面积2.47平方千米,人口85692人。辖19个社区:胭脂巷、荷花塘、金粟庵、五福街、来凤街、金沙井、玉带园、颜料坊、弓箭坊、太平苑、西关头、渡船口、磨盘街、饮马巷、高岗里、凤游寺、花露岗、糖坊廊、实辉巷。

中华门街道办事处驻雨花路97号。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41121人。辖11个社区:扫帚巷、正学路、雨花路、西街、珍巷里、下码头、路字铺、雨花路、金工里、开源、双桥门。

秦虹街道办事处驻宏光路118号。面积1.94平方千米,人口55825人。辖11个社区:乔虹苑、集虹苑、旭光里、武定新村、文安里、康居里、岗虹苑、中牌楼、扇骨里、七里村、怡馨。

红花街道办事处驻大明路6号。面积13.16平方千米,人口37039人。辖9个社区:响水桥、双桥新村、龙苑、九龙新寓、阳光里、风光里、龙翔雅苑、曙光里、春天家园;6个村委会:红花、夹岗、果园、翁家营、广洋、七桥。

*此处区划地名、面积、人口资料根据“南京市地名网”(估计为2004年资料)

§ 历史沿革

1995年,将雨花台区红花镇和大校场机场用地范围,划归秦淮区管辖。

2000年,秦淮区辖6个街道、1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92260人,其中:秦虹街道43566人、夫子庙街道44075人、饮虹园街道41473人、双塘街道51736人、钓鱼台街道32967人、中华门街道23929人、红花镇54514人。 秦淮区

2002年底,秦淮区辖7个街道:夫子庙街道、饮虹园街道、双塘街道、钓鱼台街道、中华门街道、秦虹街道、红花街道。

2003年秦淮区行政区划一览 (根据江苏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码整理)

秦虹街道:辖社区居委会(岗虹苑、康居里、乔虹苑、集虹苑、文安里、武定新村、旭光里、中牌楼、扇骨里、七里村)。

夫子庙街道:辖社区居委会(莲子营、东关头、大石坝街、文德桥、乌衣巷、七里街、金陵路、四福巷、夫子庙、小西湖、白酒坊、马道街、饮虹园、江宁路、转龙巷、中营、三条营、新民坊)。

双塘街道:辖社区居委会(太平苑、金粟庵、五福街、来凤街、西关头、渡船口、玉带园、弓箭坊、铜坊苑、颜料坊、五间厅、胭脂巷、金沙井、荷花塘、实辉巷、糖坊廊、磨盘街、高岗里、花露岗、饮马巷、凤游寺)。

中华门街道:辖社区居委会(雨花路、扫帚巷、正学路、金工里、西街、珍巷里、下码头、开源、雨花村、双桥门、路子铺)。

红花街道:辖社区居委会(龙苑新寓、双桥新村、响水桥、九龙新寓、阳光里、风光里);村委会(七桥、东风、红花、夹岗、翁家营、果园、广洋)。

2004年,秦淮区辖5个街道:夫子庙街道、红花街道、秦虹街道、双塘街道、中华门街道。

秦淮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68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面积23.01平方千米,人口29.97万人。 *此处区划地名、面积、人口资料根据“南京市地名网”(估计为2004年资料)*

夫子庙街道 办事处驻莲子营8号。面积2.94平方千米,人口80034人。辖18个社区:金陵路、四福巷、夫子庙、莲子营、乌衣巷、文德桥、大石坝街、东关头、七里街、新民坊、三条营、中营、转龙巷、马道街、饮虹园、小西湖、白酒坊、江宁路。

双塘街道 办事处驻双塘里60号。面积2.47平方千米,人口85692人。辖19个社区:胭脂巷、荷花塘、金粟庵、五福街、来凤街、金沙井、玉带园、颜料坊、弓箭坊、太平苑、西关头、渡船口、磨盘街、饮马巷、高岗里、凤游寺、花露岗、糖坊廊、实辉巷。 秦淮区

中华门街道 办事处驻雨花路97号。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41121人。辖11个社区:扫帚巷、正学路、雨花路、西街、珍巷里、下码头、路字铺、雨花路、金工里、开源、双桥门。

秦虹街道 办事处驻宏光路118号。面积1.94平方千米,人口55825人。辖11个社区:乔虹苑、集虹苑、旭光里、武定新村、文安里、康居里、岗虹苑、中牌楼、扇骨里、七里村、怡馨。

红花街道 办事处驻大明路6号。面积13.16平方千米,人口37039人。辖9个社区:响水桥、双桥新村、龙苑、九龙新寓、阳光里、风光里、龙翔雅苑、曙光里、春天家园;6个村委会:红花、夹岗、果园、翁家营、广洋、七桥。

§ 秦淮文化

秦淮灯会 秦淮区

秦淮灯会是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南京特别是秦淮夫子庙地区的大众文化活动,它又称“金陵灯会”、“南京灯会”,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开始,至元宵节期间。秦淮灯会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都城南京就出现举办传统元宵灯会,就曾出现过“灯火满市井”的壮观场景,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自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以后,南京就逐渐开始享有“秦淮灯火(彩)甲天下”之美誉了。

从1984年开始,南京恢复了传统灯会,至今已举办了19届。举办灯会时,各地游客一起涌向夫子庙,赏灯、玩灯和闹灯景况巍然大观。仅元宵节这一天,就有近30万人观赏灯会。秦淮灯会也是一种民间社火形式。如果从美术学角度把历史悠久的南京社火活动,分为静态造型和动态造型两种形式,那么历史悠久的秦淮灯彩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静态道具造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民间艺术如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其他娱乐、歌舞、杂耍等活动贯穿其中。

作为南京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的主要窗口平台,灯会举办时,广大民众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种形式,不断地营造出“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等天人合一、人神同乐的美好意境,由衷地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与生活追求。与此同时,灯会活动则不断地把秦淮灯彩艺术推向新的高潮,其它民间文化艺术门类如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秧歌、踩高跷等,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南京地区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秦淮灯会的产生、繁荣和发展,取决于它在实践中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不断调整完善,丰富和发展自身的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对促进南京本土民间民俗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一、历史价值:南京是“十朝都会”,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淮灯会作为一种重要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是历代南京民众观照自然、客观社会的情感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南京地区的社会民俗文化活动的图画,对中国的其他地区的民间文化影响同样也是很大的。

二、人文价值:秦淮文化是古老的金陵文明的象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南京文化的代名词,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秦淮灯会则是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秦淮灯会中所展现内容来看,其中的诸类民间艺术基本上都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民俗风情等密切相关,一些传统伦理道德也蕴涵其中。

三、艺术价值:从秦淮灯会形式和内容来看,大量南京本土的文化艺术贯穿其中,大大的丰富了琴淮灯会的艺术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尽情表现和竞赛技艺的过程,广大艺人从信仰习俗、爱美心愿和对未来憧憬出发,凭藉直观感觉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他们既忠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结构造型等方面善于借鉴文学艺术中的夸张变形、对比呼应、抽象写意、象征借喻等表现技巧,突出形式与趣味的探求、传统与现代的交接,讲究丰满浑厚、简约夸张等艺术布局,进一步地强化了艺术的表现技法和制作手段。艺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坚持不懈地以形写神,以情动人,以美冶人,由衷地形成了这些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进而提升了秦淮灯会的艺术水准。 秦淮区

四、社会价值:秦淮灯会的历史悠久,经久不衰,现在“秦淮灯火甲天下”的声名早已享誉海内外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陆续拨巨款建设夫子庙地区,不断提升秦淮灯会的硬软件环境,使之成为了南京民间文化河民俗活动的已达品牌。如今每到大年三十灯会启幕以后,年节和民俗味十足的夫子庙,便呈现出斑斓十色的花灯海洋。暮霭降临,广大市民和游客便拥向夫子庙地区灯会中去。即便是风雨飘零、雪花飞扬的天气,依然挡不住人们前来观灯的闲情雅兴。曾记得“老南京”有句俗话:“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张灯,等于没过好年。”这正好比把南京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比作一出戏剧,不来赏玩花灯就像未能见到该剧的高潮一般。整个春节、元宵节期间的观众竟达五、六百万之多。

五、经济价值:每年的秦淮灯会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他们在领略秦一览秦淮灯会,感受金陵民间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夫子庙美食节

美食节以“小吃盛会,百姓节日”为口号,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彰显中华小吃风采,打造夫子庙美食节全国节庆活动品牌;推动餐饮、旅游、商业的兴旺发展”为宗旨。一般时间在9至10月间

§ 文化遗产

秦淮河古桥

镇淮桥 镇淮桥

始建于东吴时期,称为南津大桥,毁于东晋时期的王敦之乱。南朝时也称朱雀航、朱雀桥,是通往城外的主要交通枢纽。杨吴天祐十一年(914年),都水使在此建桥,始称镇淮桥。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留守史正志重建。开禧元年(1205年)丘崇为留守时重建。宝祐四年(1256年),留守马光祖重建。镇淮桥系十里秦淮诸桥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坚固、装饰最华丽的桥梁。明代以后,规模逐渐缩小,至清代桥亭数十楹的壮观气势已不复存在。1960年经过改建拓宽,桥体长32.4米,宽26.2米。1995年在此桥东、西各建桥一座,该桥现已成为中华门历史景点的一个组成部分。

朱雀桥

朱雀桥原址在今镇淮桥处。三国孙吴时称南津桥,南朝时称朱雀航、朱雀桥,后亦称南航、大航、南门桥。晋咸康二年(336年)重建朱雀航,正对朱雀门。晋太元三年(378年),谢安置重楼并二铜雀于桥上,以朱雀观名之。此航在二十四航中规模最大,桥宽6丈、长90步,是沟通南岸和北岸的主要通道,南朝萧梁时移至现址。隋朝采取贬抑金陵政策,南京城市遭到巨大破坏。自唐朝以后,众多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凭吊六朝形胜,抒发怀古之情。杜牧《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诗句,使此桥名声大噪,成为一座历史名桥。

武定桥

初建于南宋淳熙年间,题名“嘉瑞浮桥”,亦称上浮桥,与朱雀桥(下浮桥)相对。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马光祖重建。明初易名“武定桥”,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意。此名又与文德桥相呼应,俗称文、武二桥。明代与旧院相邻,四周街衢相连,景色清丽,纨绔子弟来往不绝,为名噪古城的闹市区。199年拓路时加宽桥体,古桥犹存。

来燕桥

此桥西侧为古秦淮二十四航之一的骠骑航。航因东晋大臣纪瞻骠骑将军府而名。纪瞻与王导等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成为开国元勋,拜为骠骑将军。他于乌衣巷建府,馆宇崇丽,与王谢故居的来燕堂相辉映。骠骑航后被毁,后人建浮航以替之。1988年正式建成水泥混凝土桥梁。因桥南古乌衣巷有著名的“来燕堂”,故取名“来燕桥”。

文德桥 文德桥

此桥原为六朝金陵二十四航之一,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成木桥,万历二十六年由钱宏业改建为石桥。桥名取儒家“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清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同治五年(1866年)复建木桥。1987年改修为汉白玉桥栏,青石桥面。因文德桥位于子午线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月亮正临子午线,桥影将河中明月分为两半。此时人立桥上,俯身可见桥下两个“半边月”,称“文德分月”;立身自顾无影,即为“月当头”奇观。每逢此日,桥上人山人海,观月者常将桥栏挤断而落入水中,故又有“文德桥栏杆靠不住”的歇后语传之于世。

文源桥 文 德 桥

明初安徽贵池人黄观原住东石坝街,其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取第一,称“三元及第”。后燕王朱棣大肆杀戮,黄观力主反对,他的夫人被俘后逃脱,在淮青桥跳秦淮河自尽。黄观闻讯,在贵池面向金陵投河而死,后人为纪念黄观,便在他曾居住之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处建木桥,名叫黄公桥。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建,后多次整修。解放后,因从夫子庙通过此桥可直达白鹭洲,又更名“白鹭桥”。1986年整修桥梁,在桥上发现清同治八年(1869年)中秋重刻“黄文贞公传”石碑一块,便证实此桥古名确为“黄公桥”。1997年有学者建言,桥的北岸为儒学及科举文化的重地,桥名应与“文德桥”相呼应,故再更名“文源桥”。

平江桥

清朝时期,此桥北面原为江南贡院平江府号舍区域。每逢乡试大比之年,参考士子由秦淮河南岸跨桥而步入贡院,其余时间则很少有行人通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废,贡院失去原有作用。民国初年,在“拆贡院辟市场”的潮流中,江南贡院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成为夫子庙的“商肆闹市”。平江桥也由考场消亡而废圯。随着夫子庙地区旅游景区的扩展,1989年,此处正式建成水泥混凝土桥梁。2003年翻建成青石桥。

文正桥

此桥以西20米原有利涉桥,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康熙二年(1663年)木桥改建石桥,民国时期利涉桥严重破损拆除,桥墩尚存。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利涉侨东侧建铁路桥。1958年拆除贯穿市区的铁路,此铁路桥改为人行桥,定名文正桥,寓于“夫子庙儒学内涵、科举考试为金陵文化正统、正宗”之意。

文物古迹介绍

仓顶大井 仓顶大井

水井,对于没有自来水的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素有“饮水不忘掘井人”之说。南京城中人烟辐辏,食井不可胜计。1982年,全市开展文物普查时,群众提供的古井线索即有430余口。特别是门西之地,小街相接,曲巷回环,古井、名井颇多,但诸多水井,今已湮废,旧迹难寻。

现在最大的古井,就是城西南隅凤台冈之巅的仓顶大井,亦是南京最大的古井。其名源于明代骁骑卫屯粮之所的骁骑仓而得名。由于此仓,并派生出仓山、仓顶、仓坡、仓门口等一组地名群,而仓顶大井已成为这组地名群中最醒目的地物标志。

该井于元朝所筑,迄今已有六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井内上狭下广,四周井壁坚如城墙,内可容纳数十人。相传井与江河通,大旱不竭,井中四方有铁金刚镶嵌,威武雄壮,可谓奇观。井深20余丈,水面距井口只一米左右,睹之气度恢弘。

1992年新扩集庆路,大井已坐落在路边。石栏呈六角形,高55厘米,井口直径50厘米。井栏周围绠迹,由于长年汲水;有的已深入石栏数寸,十分引人注目。古人曾咏有“骁骑仓边寻古井,夕阳重话白头僧”的诗句。

刘钦差故居

刘钦差是指清代大臣刘瑞芬,他的故居在殷高巷14号。

刘钦差故居,传说原为明代开国功臣胡大海府宅,清光绪年间为刘瑞芬购得,现为他的重孙刘怀居住。故居原有房屋九十九间半,回廊曲折,错落有致,稚子人内,如进迷宫。现存六个院落,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90平方米,其中两个院落保存尚好。大门原样无损,门槛高几盈尺,两扇大门高大厚实。轿厅宽敞,改为国营粮站售粮油处,堆有设备和粮油,不见局促。14号之一,原为花厅,现为民居。14号之二,为五开间跑马楼,结构完整。14号之三、之四,为三开间楼房,成色已旧。:14号之五,已改建为新房。这里已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宅主刘瑞芬,字芝田,安徽贵池人。生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历任军械转运局、松沪厘局,光绪二年(1876年)代理两淮盐运使,三年代理苏松太兵备道,参加中俄谈判,十一年为钦差大臣出使英、俄等国,十二年又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所以人称“刘钦差”。十四年冬,任广东巡抚,十七年为乡试监临,积劳成疾,触发肝疾,十八年(1892年)病逝,终年六十六岁。刘钦差故居为秦淮名宅之一,《清史稿》中有刘瑞芬传略。

程先甲故居 程先甲故居

程先甲故居坐落于中华门西大百花巷11号,该故居房屋纵深七进,其中轴线与街巷呈垂直状,一眼望去,展现出一道古朴雅致的晚清民居建筑的风景线。

此屋原系光绪年间一个名门黄姓大宅。宣统年间,由程先甲购置为私人邸宅。当年第一进为门厅,两侧为大轿停放和轿夫休息处。第二进为大厅,窗格下镌以“二十四孝图”,至今仍能依稀可辨。西侧置有一小书房兼作会客之用。第三进为程先甲居住的正房。现为其幼子程德谟老夫妇及其后裔居住。第四进是藏书楼,即他生平所酷爱的书斋——“千一斋”。蕴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第五进也是楼屋,为程氏家人住房。第六进为厨房,院落中掘有一口水井,至今还在。第七进为仆人居住之地。如今,七进房屋虽已住满了城南居民,但从房屋的框架结构,庭院中残存、散落的石鼓、条石,居民中浓郁的乡土方言等方面来看,仍能折射出一幅金陵古城晚清民居的风情画。远方之人置身其中,更显得古趣盎然。

程先甲(1872—1932),字鼎丞,又字一夔,江宁人。因居住大百花巷,其笔名欣然自称“百花仙子”。光绪十七年(1891年),经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全国开经济特科,共选27人,他以才识通博入选。清朝末期,他任江南高等学堂教授,又任简字学堂总理(即校长)。他对训诂、音韵之学,研究殊深。在清末文字改革运动中,尤其在汉语拼音方面,他是我国南方的先驱者。民国以后,任职于苏、陇、蒙、鄂等地,仍以书册相随,积稿满箱。

他于五十余岁返回故里,居家继续潜心著述,又与友人组织霞社,被推为社长。每月聚会,写作诗词,相互唱和,为“千一斋”藏书楼增添特有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风采!

程先甲终其一生,成书40余种,计100余卷,合为《千一斋全书》。其中,有的已被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他辛勤的一生,受到人们尊敬与爱戴。特别是他的传世之作——《金陵赋》,尤得世人吟诵和赞叹!程先甲收藏在“千一斋”内的图书,先后历经日寇入侵和十年动乱,大多化为灰烬,令人十分惋惜!

三条营古建筑

三条营古建筑位于城南三条营18、20号。99间半房屋,原有两个院落,有轿厅、大厅、楼房,内有花园,外有封火墙。房主蒋寿山,号称蒋百万。《天京录》有所记载。现外墙面东有石碑一块,光绪元年四月立,内容为有关官沟事。院内多为青石和方石铺地。房内天花板、地板。第六进为二层楼,五间大厅及长廊完整,房门门框有精致木雕。面积8.4米*34.8米。该处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水关 东水关

东水关旧称上水门、通济门,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为了控制秦淮河水的水位,经过精心设计,将东水关辟为通济门水关“偃月洞”。水关共3层,每层11券,共33券,下层11券通水,上、中两层共22券为藏兵囤粮之用。现尚存中、下两层共22券。六朝时东水关是通向江浙方向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齐聚东水关,在此经商交易,河面上一派繁荣景象。东水关遗址公园建于2001年,这里主要由水闸、桥道、藏兵洞、城墙四部分组成,形成了一幅由秦淮石舫、石船流芳、临水平台、石桥夕照、船闸遗址、石川流铭组成的美丽画卷。公园内绿树成阴,芳草萋萋,花卉争奇斗艳。河岸“一柳一桃一桂花”的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夫子庙历史沿革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渊源之地,而内秦淮河从东水头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的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曾被历代文人所讴歌。 夫子庙

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是就东晋学宫旧址扩建而成。

元代为集庆路学,明代为应天府学,清代将府学迁至城北明国子监旧址,这里便成为江宁、上元两县县学。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焚毁。古时立学必祀奉孔子,其各地的孔庙,属于国家祀典内容之一。所以孔庙的特点是庙附于学,和国学、府(州)县学联为一体。庙的位置或在学宫的前部,或偏于一侧。南京夫子庙是前庙后学的布局。孔庙、学宫与东侧的贡院(通过考试来取士的考场)组成三大文教古建筑群。古时候的孔庙有一定的布局形式。一般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夫子庙的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全长110米,气势磅礴,为全国照壁之最。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礼,而夫子庙凿秦淮河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为泮池的遗例。岸北为石栏,有“天下文枢”牌坊,游人至此可凭栏小憩,浏览秦淮河风光。街东西旧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坊,民国以后被拆除。广场左右原有“聚星”、“思乐”二亭。聚星亭重檐六角,于1983年复建;思乐亭今移建于东市小广场。棂星门由三座单间石牌坊组成,石坊之间墙上嵌有牡丹图案的浮雕,中间石坊横楣刻有“棂星门”三个篆字,造型朴实无华。其后即孔庙的正门大成门。明清时代的大成门为五间,两侧为耳房,供执事人等休息之用,中为三门,门内陈列戟,东设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由大成门(中门)进,士子执事人等分走旁门。此门与大殿同毁于日军兵火。1986年新建的大成门面宽三间,门内正中有汉白玉屏风,上镌刻“重修夫子庙记”,树立四块古碑,其中齐永明二年的“孔子问礼图碑”是由南京市人民政府院内迁至此处的一块重要的碑铭.入大成门循甬道丹墀而上,便是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现大殿是按清代同治八年的建筑为蓝本修建的,取消了原孔庙的后墙,使之与学宫融为一体。大殿七间,高18米,重檐歇山顶。原殿内正中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牌位,两旁配享四亚圣——颜回、曾参、孟轲、孔ji。现殿内有孔子铜像,两旁配有孔子十二弟子汉白玉像。殿前有宽敞的露台,四周绕以石栏板,它是古时祭祀举行乐舞的地方。殿前两侧有廊庑相连,原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和历代大儒,及存放祭器的地方。现改作碑廊,墙上镶嵌陈列当今名流的书法碑石30多块。 夫子庙

夫子庙两侧的东西市场,原是学宫前甬道。东甬道为学宫正门,门前有坊,上书“泮宫”。坊东为明清两朝状元、榜眼、探花题名牌坊。坊西为会元、解元题名牌坊,坊的背面是武科题名牌坊。东西甬道旁,原各有三祠两署。民国以后废科举,兴学堂,学宫遂渐衰落,祠、署分别改为学校、教育局、图书馆等,学宫甬道也成为摊贩市场,东西市场的名称便从那时开始。现东西市场于1987年建成,总建筑面积为4400平方米,吸收了我国传统的商业街道的空间形式和尺度,采用明清时代的街市风格,以石板铺地,店铺采用“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店、庙、市、街合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学宫位于大成殿后街北,原有“东南第一学”门坊,包括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古建筑。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全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而夫子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是宋代文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1986年明德堂维修时又修复了两旁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

尊经阁在明德堂后,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上下两层各五间,清嘉庆以后曾在此设尊经书院,楼上藏书,楼下讲学。1987年重建的尊经阁高三层,18.7米,重檐丁字脊歇山顶,底层五间,二层、三层均为三间。底层辟为“秦淮彩灯馆”,二层为“秦淮文物古迹陈列室”,三层备有茶座,可供游人休息并眺望夫子庙全景。

位于学宫东侧的“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它是当时建康府、县学考试的场所,范围甚小。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乡试、会试于此,考生众多,不敷应用。明成祖永乐年间在此重新兴建,贡院始具规模。虽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但此地仍为江南乡试所在地,清承明制,一如其旧,道光年间曾重新修建。咸丰年间文庙、学宫俱遭兵火,贡院却独能幸存。同治时又重扩建,范围更大,居全国各省之冠。

当时贡院东起今姚家巷,南至贡院东等和贡院街,西至贡院西街与夫子庙隔街相望,北至今建康路。整个贡院成正方形,内有号舍(俗称考棚)20644间,一人一间,每次考试可容纳2万多人。当时贡院正门在今永和园及秦淮剧场之间。大门外街之东、西各有木牌坊一座,即东、西辕门。大门外东西有石狮子一对及两座石牌坊,轴线上有门三道,分别称“贡院”、“开天文运”及“龙门”。龙门后依次有明远楼、至公堂及戒慎堂。堂后有门,门后有飞虹桥。桥之南属外帘,飞虹桥是内外帘的分界线。最后为衡鉴堂,是主考官阅考卷、评定名次的地方。考试期间内外帘分隔很严,不得擅自出入。整个贡院四周围以高墙,墙外为街道,街道另一边为店铺民居。自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科举后,贡院即闲置无用。民国7年决定拆除贡院,开辟市场,只保留了明远楼、飞虹桥和明远楼东西少数号舍及明、清碑刻22方。 夫子庙

明远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年间重建。平面正方形,三层木结构建筑。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通至楼顶,梁柱交织,四面皆窗。登临四顾,整个贡院一目了然。它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目前明远楼内已辟为科举制度陈列馆——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展出了100多幅反映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文献资料、图片,并按原样复建了40间号舍。原安放在贡院内的22方明清碑刻,现集中陈列于明远楼东西两侧,它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

198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开发建设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景区的“十里秦淮”风光带。自此以后,秦淮河的污水得到了治理,沿河房屋和街道迅速改观,在东起桃叶渡,西抵中华门1.8公里的秦淮河两侧,一批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得到了恢复和建设,还兴建了高低错落、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河厅河房、歌楼舞榭,以及商业街众多的书肆、小吃店、茶馆与酒楼,并在河上恢复了绝迹多年的“秦淮画舫”。

§ 民间文化

秦淮文化是金陵文化的精华。秦淮民俗民间文化则是古老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开发,秦淮区不断挖掘、整理、创新和利用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间文化,传承弘扬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向海内外游客和人民群众展示了秦淮文化的精彩,营造了夫子庙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2000年,该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

经过近20年的努力,秦淮民俗民间文化犹如一卷绚丽的风情画卷铺展在境内外游人的面前。民间文化遗产硕果累累。秦淮2000多年的人文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经本地区广大文史爱好者、专家学者搜集挖掘,整理出50篇《南京白局曲谱集》及《秦淮民间故事》、40首歌谣、1000余条谚语,出版了十六辑300多万字、反映秦淮人文历史的《秦淮夜谈》,整理重刊了《金陵大报恩寺塔志》、《秣陵古迹》、《金陵岁时记》、《秦淮人物志》等地方古文献。各社区民间艺人创作、制作的灯彩、风筝、剪纸、空竹、古埙、烙画、石画、微雕、脸谱、结绳等工艺品,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为古城南京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线,许多民间工艺品参加省、市宣传、文化、文联等部门和单位组织的展览展示,凸现了秦淮文化的精彩。 秦淮区

民间艺术表演风情万种。为了丰富社区文化,秦淮区组织力量研究本地区的民间民俗文化,尤其是结合人民群众的喜好,针对广大游客的观赏需求,组织龙舞、狮舞、花灯舞、马灯舞、大头娃娃舞、河蚌舞、花船舞、江南碟舞等具有秦淮地方特色的化妆表演队伍,每年在夫子庙文化庙会、金秋美食节等文艺活动上的演出,都受到市民和游客的热情赞誉。秦淮区组织的夫子庙地区各展览馆、各餐饮店家,以古装形式开展的“夜泊秦淮”、“仿古婚礼”、“贡院乡试”、“鲤鱼跳龙门”、“香君抚琴”等民俗艺术表演活动,陶冶了人们的思想情趣,发展了特色旅游,提高了秦淮风光带的知名度。

民族民间音乐奇葩独放。秦淮区重视弘扬民族民间音乐,以“南京乐社”、“南京古琴社”为龙头,以区文化馆为阵地,开展经常性的民乐、古琴雅集活动。成功举办了“江苏省首届古琴学术研讨会”,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打开艺术之门”古琴专场演奏会,吸引了全国众多的民乐爱好者、外国留学生前来观摩。先后举办了“古典音乐会”、“新竹笛演奏会”、“刘正春古琴演奏会”和“昆曲票友交流演出”以及京剧、淮剧、越剧等清唱会和大奖赛。许多社区成立了戏曲票友社,一年四季琴声、歌声不绝于耳。中央电视台在戏曲频道还专场播放了该区京剧社团大会串节目。

§ 参考资料

1.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quhua/32js/0104qh.htm

2.政府网http://www.njqh.gov.cn/site/njqh/index.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