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福建省
释义

§ 历史沿革

福州西禅寺 名称由来:“福建”之名乃因境内有福州、建宁(建瓯)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周以后,历经变易,自清代置福建省至今。福建省有“七闽”、“八闽”之别称,习惯称“八闽”。所谓“八闽”,是因为元代行中书省制,置福州、建宁、泉州、 兴化、邵武、延平、汀州、漳州等八道(府),因而得名。

闽越国:福建在古代原为越族人居住区。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善于驾舟行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秦在福建设置闽中郡(有名无实);公元前202年,汉朝刘邦封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为闽王,封福建为闽越国。无诸在武夷山城村修建闽越王城。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派大军灭闽越国,焚燬城池宫殿,举国迁往遥远的江淮内地。西汉末年在今福州设东冶县,隶属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

六朝时期:三国时期,福建属吴,开始有少量汉人移居福建,遂设置建安郡,出现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城镇——晋安(即福州)。晋及梁时期,建安郡先后分设为晋安、建安、南安三个郡。汉人移民有8个姓氏较多:林、黄、陈、郑、詹、邱、何、胡。

隋朝:废三郡置泉州,后又改为建安郡。

唐宋: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称),始出现福建名。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为王氏的闽国,后来为南唐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宋朝置福建路,统辖六个州(福州、建州、泉州、南剑州、漳州、汀州)与两个军(邵武军、兴化军)。1278年(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省会迁福州。宋元时期,泉州发展成国际著名的港口,市内形成大批外侨(主要是阿拉伯人)定居的居留地“蕃坊”,当年留下的清真寺一直保留至今。

明清:明朝置福建布政使司后,又改路为府。宋代的六州两军以及后来改称为八个路或八个府的区划建制(“八闽”的由来)。在明代,倭寇(日本海盗)经常骚扰福建,政府宣布海禁,福建正常的海上贸易受阻。明末1645年7月19日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福京天兴府)登基,年号隆武。1646年10月6日被清军俘虏。此后,郑成功(国姓爷)先后以厦门和台湾为基地继续抵抗清军大约40年之久。

清代,增设了福宁府和龙巖州、永春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随后大批汉族从福建南部的漳州府和泉州府移居台湾。光绪十二年(1886年)台湾单独设省。清朝时福州是与琉球国贸易的规定口岸。

1842年的《南京条约》将厦门和福州辟为通商口岸,向外国商人开放。1902年在厦门还开辟了鼓浪屿公共租界。在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袭击了马尾军港。1895年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得以收回。福建还是近代西方传教士人数最多也最活跃的省份。

清朝以后:辛亥革命后,历届政权均设置福建省。

1933年,19路军兵变,福州成为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

多山的福建在近代一直未能修建铁路(直到1956年建成鹰厦铁路),因而阻碍了该省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联系。

1949年国共内战后, 福建省分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政府进行实质管辖,双方的行政区划中也都设有福建省。本条目为符合中立原则,将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观点,之后再依据中华民国观点加以说明,特此志之。

§ 区域分布

闽东

行政区划

闽东,指福建东部闽江流域的广大区域,临台湾海峡和东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宁德。其中福州经济位列福建经济前三甲(另外两个为泉州和厦门).

连江县、罗源县、闽侯县、闽清县、平潭县、永泰县。

闽中

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三明市市区辖梅列、三元两区,包括永安市、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宁化、沙县、泰宁、将乐、建宁9县。尤溪、大田通行闽南方言,三明、永安、沙县通行闽中方言,宁化、清流通行闽西客家方言,泰宁、将乐、建宁、明溪通行闽赣方言。莆田市包括仙游县和荔城区、城厢区、秀屿区、涵江区。

闽南

闽南,指福建南部九龙江、晋江流域的广大区域,临台湾海峡和南海,行政上包括漳州、泉州、厦门,经济较为发达,故又有闽南金三角之称。

闽南地区为著名侨乡,漳、泉两地移民,又称闽南人、鹤佬人,是大多数东南亚华人和台湾人的祖籍地。通行闽南语,又称鹤佬话。 西部毗邻闽西地方,与客家地区过渡,亦有客家话分布点,如:诏安县秀篆、官陂、葛霞、太平、红星等乡镇、云霄县、南靖县、平和县的部分地区,本地区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台湾。

闽西北

指南平及三明,和龙岩部分地区。

§ 地理优势

福建地图

地质

在大地构造上,福建属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组成部分。其中西南部古生代曾有较大幅度沉降,沉积了海相地层。燕山运动地壳隆升,造成巨厚的火山堆积和规模宏大的花岗岩带,断裂活动非常强烈。新构造运动表现以上升为主的断块活动。煤层有90%以上赋存于早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大中型铁矿均赋存在石炭、二叠纪地层中。有色、稀有金属矿产的形成多与花岗岩浆活动有关。

地形

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长约530千米,宽度不一,最宽处达百余千米。北段以中低山为主,海拔大都在1200米以上;南段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为600~1000米。位于闽赣边界的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整个山带,尤其是北段,山体两坡明显不对称:西坡陡,多断崖;东坡缓,层状地貌发育。山间盆地和河谷盆地中有红色砂岩和石灰岩分布,构成瑰丽的丹霞地貌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构成,长约550千米,以中低山为主。北段鹫峰山长百余千米,宽60~100千米,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中段戴云山为山带的主体,长约300千米,宽60~180千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不绝,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南段博平岭长约150千米,宽40~80千米,以低山丘陵为主,一般海拔700~900米。整个山带两坡不对称:西坡较陡,多断崖;东坡较缓,层状地貌较发育。山地中有许多山间盆地。

东部沿海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闽江口以北以花岗岩高丘陵为主,多直逼海岸。戴云山、博平岭东延余脉遍布花岗岩丘陵。福清至诏安沿海广泛分布红土台地。滨海平原多为河口冲积海积平原,这些平原面积不大,且为丘陵所分割,呈不连续状。闽东南沿海和海坛岛等岛屿风积地貌发育。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6大深水港湾。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1]

水文

省内有大小河流663条,总长约1.3569万公里,河网密度为0.1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国较突出。河流分属于29个水系,多源于武夷山脉或鹫峰―戴云―博平岭山脉。独流入海,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多元水系。受北东或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水系多呈格子状或扇状,干支流成直角相交,中、上游流域面积大。源于高大山脉的河流经许多山间盆地,比降大;河谷呈串珠状,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水量丰沛,水力资源丰富,且有良好的库址和坝址。

福建是全国多山、多雨的省份,径流系数在50~60%以上,径流资源丰富,平均流量变化不大。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却相当明显,最大月平均流量与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5~12倍。河流含沙量一般为0.25~0.35千克/立方米,但因径流量大,输沙量仍相当可观。

§ 气候条件

福建风光

福建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西北有高峻的武夷山脉为屏障,削弱了冷空气的入侵;东濒海洋,暖湿的海洋气流可不断向内陆输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以温暖湿润为显著特色。大致上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一线为中、南亚热带分界线。省境大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为440~530千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时数1700~2300小时,2000小时的等值线与中、南亚热带的分界线大体吻合。年均温17~21℃,最热月均温在28℃左右,最冷月为6~13℃,大于10℃活动积温为4500~7500℃。年降水量1100~2000毫米,内陆多于沿海,山地多于平原;受地形影响,降水分布自东向西呈两低两高现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以春夏季最多,夏秋间有台风雨,冬季降水虽少,但也可达160~240毫米。风向的季节性明显,冬季多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主要特征

一是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回暖和转凉,四季的开始和结束,都随季风环流活动而转移。

二是冬短夏长,热量资源丰富。全省无霜期在250~336天之间,多数地区接近或超过300天,与两广和台湾相近,具备优越的三熟制气候条件。

三是冬暖,南北温差大;夏凉,南北温差小。

四是雨、干季分明,水资源充沛。

五是地形复杂致使气候多样。

六是灾害天气频繁。水、旱、风、寒历年可见。水灾主要是霉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风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部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之别。寒有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隆冬寒四种。

§ 资源丰富

三都澳

海洋资源

福建省海域辽阔,海岸线长达3300多公里,有大小岛屿1400多个,较大港湾22处,可建万吨深水泊位。福建海域是东海和南海的过渡海区,属亚热带大陆架浅海,寒暖流交汇,并有大量淡水注入,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多,水产资源相当丰富。全省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适宜贝类、藻类和海产品养殖的面积达2700平方公里,鱼类达500多种,是中国主要产鱼区。

水资源

福建地处丰水带,年总降水量为2011亿立方米,河水径流总量平均每年为1150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046万千瓦,年发电量916亿度。其中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力地点1000处,总容量70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20亿度,在华东地区居首位。现有装机容量仅占可装机容量的30%,开发潜力很大。福建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已发现的温泉有100多处,大多为40℃至60℃的中温热水。

森林资源

福建是中国四大林区之一,林地面积达600多万公顷,木材蓄积量近4亿立方米,产量居 全国第三。森林覆盖率达62.9%,居全国首位。福建树种资源丰富,全省木本植物达1943种,用材树种约400种,竹类约140种,在提供大量木材的同时,还广泛应用于工业。

矿产资源

福建省矿藏116种,4800处矿床、矿点,其中大中型矿床100多处。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建材原料矿是最具特色的矿产,品种全、储量多、分布广。其中标准砂仅平潭一地储量就达1500万吨,玻璃砂预测总储量有1.6亿吨,为全国之冠。建筑砂仅闽江下游储量就有8亿吨。花岗岩石料花色品种多,藏量丰富,可以露天开采。石灰岩储量7亿吨,可供本省生产水泥200年之用。叶胆石(寿山石) 藏量居全国首位,高岭土藏量居全国第三位。此外,稀有金属铌钽矿、重晶石矿、萤石矿、钨矿、铁矿等都颇具现实和潜在的开采优势。

旅游资源

福建山明水秀,人文荟萃。著名的武夷山、湄洲岛、太姥山、鼓浪屿、桃源洞、玉华洞以及古寺庙、古塔、古桥、古城堡和王审知、郑成功、林则徐、陈嘉庚等名流英杰的旧居遗迹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 人口状况

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历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人口居多;53个少数民族人口为58.38万人,占1.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达35万人左右,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万人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其中上万人口的县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等。[1]

福建为中国主要侨乡之一,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约有1088多万人,约占全国华侨人数的1/3,其分布遍及亚、非、欧、美等各大洲,但以东南亚各国为主。厦门市和泉州市为省内主要侨乡。

§ 语言种类

建以其高度多元的文化著称。这里长期居住着汉、畲两个主要民族,在福建汉族内部还分化为许多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福建的畲族使用畲语,在经历了同汉族长期的共存之后,许多畲民都能说当地汉族所使用的语言。

福建汉族主要由闽人和客家人组成,此外在西北部与江西交界的地区居住着以赣语为母语的人口,在北部与浙江相邻的地区居住着少量以吴语(吴方言)为母语的人口。

闽语(闽方言)

闽语通常分为五片:闽东语、闽南语、闽北语、闽中语、莆仙语(兴化语)。

闽东语:在福建境内主要分布于福州和宁德两地市,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州十邑地区、即:闽侯、永泰、闽清、长乐、罗源、连江、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等十一个县市;北片以福安话为代表,分布于福安、福鼎、霞浦、寿宁、周宁、宁德、柘荣。也有学者将宁德腔归入闽东语南片中。这一片所在的地区在吴越国时期大都属于两浙十三州的福州府,因此受到吴语的一些影响。

闽南语:在福建境内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泉州、漳州、厦门、龙岩等地市,三明、福州、宁德也有部分人口使用闽南语。与台湾使用的闽南话大同小异。

闽北语:以建瓯话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南平地区。

闽中语:主要分布在福建中东部的三明、永安、沙县等地区,以永安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35万,是闽语中使用人数最少,适用范围最窄的一种方言。

莆仙语:分布于莆田、仙游、福州市的福清南部、永泰部分地区, 以及泉州泉港的部分地区,也常称作兴化话。以莆田话为代表。

客语(客家话)

客家话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南部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漳州客话:福建漳州的诏安、南靖、平和、云霄、华安等县。

汀州客话:龙岩的长汀、武平、上杭、永定、连城和三明的宁化、清流、明溪等县。

赣语(赣方言)

赣语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建宁、泰宁乃至邵武等地区。

§ 宗教信仰

福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和众多本土民间信仰,教徒(不含佛、道教和民间信仰)约为112万人,佛教寺庙数量和僧尼人数巨全国汉族地区首位;国务院首批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有14座,占全国总数约10%。此外有三所宗教学校:福建佛学院、福建神学院、闽南佛学院。

福建本土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众多约2万多座;信徒众多、影像深远、所供奉神灵庞杂、海外联系密切、为国内之最;最有影响的三大民间信仰为:妈祖、临水夫人、保生大帝。

佛教

早在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福建即有了绍因寺;唐代以来,福建高僧辈出。全省有寺庙庵堂2000多座,僧尼约7000人,最有名的是安溪县的高僧,后来被奉为神明的清水祖师。

基督新教

基督新教在1842年传入福建,美国归正会在厦门设立的新街堂,被称为中国第一教堂。有近40个县市有基督新教教堂近300座。著名教堂有建阳天福堂(福建最大的基督教堂)、莆田堂、福州花巷堂、天安堂、中洲堂、苍霞堂、铺前堂、福清福华堂、西大堂、厦门三一堂、竹树堂、泉州泉南堂等。在正式登记的教堂里聚会的基督新教徒有68万人,其中福州市信徒人数超过20万人,莆田市、泉州市和福州下属的福清市约有10万。

天主教

天主教16世纪末传入福建,清光绪九年(1883年)成立福州、厦门两个教区;有20多个市县的天主教堂进行正常宗教活动。其中以福州市泛船浦主教座堂和长乐城关天主堂最为著名。全省天主教徒集中分布在福州和宁德两市,1994年福州市天主教友人数突破20万人,其中长乐市约8万人,福州市区、福清市和平潭县约3-4万人。

道教

福建道教庙观与职业道士始自唐代,发展于南宋,衰落于清乾隆年间,有道士数千人。道士信奉的神明有不少,著名的有:妈祖,福州及闽江流域的临水夫人,闽南地区的开漳圣王、青山王、保生大帝、法主公。

伊斯兰教

福建的穆斯林主要分布在泉州、厦门、福州、邵武等4个城市及其周围一些县,多为历史上留居福建的外国穆斯林的后代以及近年来移居福建的中国外省穆斯林。这4个城市各有一座清真寺,泉州灵山有圣墓。

本土信仰

海神妈祖崇拜属于道教的范畴,诞生于北宋时期福建沿海,全球信徒有一亿多人,主要分布在华南沿海的福建、广东一带及台湾和东南亚。福建莆田的湄洲岛是妈祖圣地,每年都有各地大量信徒来朝拜。

临水夫人是福建闽江流域最广的信仰。因源于福州,故福州信徒视其为乡里的守护神;其他地区的信徒,以其能护佑生产,则多视其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随着福州人传到海外,其信众远播世界各地。

保生大帝

已消亡宗教

摩尼教(又称:明教)在福建已经消亡。唐代曾有摩尼教法师在福州、泉州等地活动,农村中教众较多,并以其“光明与黑暗战斗”的理论,在农民起义中起过一定作用,故为历代统治者所不容,被视为“邪堂”、“异端”而遭镇压。泉州附近尚保存中国仅有的摩尼光佛石雕和有关石刻3方,中国现存两座摩尼教寺庙一座位于泉州晋江华表山之麓草庵,一座则为福州台江的“浦西福寿宫”。

宗教院校

福建佛学院

闽南佛学院

福建神学院

§ 文化底蕴

福建省拥有福州、泉州、漳州及长汀等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土楼、武夷山。

福建的语言中以闽南语通行范围较大,闽东语次之。来自不同语言区的人往往需要透过中介语言才能进行交流,在如今,普通话成为最常用的中介语言。

戏曲

福建的戏曲包括闽剧(福州)、芗剧(漳州)、梨园戏、高甲戏(泉州)、莆仙戏(莆田)、木偶戏(傀儡戏、布袋戏)及汉剧等24个剧种。

闽菜

起源于福建省闽侯县,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中福州菜、厦门菜是闽菜的代表,但民间也有根据地域而划分为分为漳州菜、泉州菜、三明菜、邵武菜等类型。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使其长于烹饪海鲜。闽菜除了一般调味料外,还有虾油、虾酱、酸杏等;又较突出‘糟’味,有红糟、白糟、糟等之别,味道方面,注重清鲜、酸、甜、咸、香,在宴席中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时令青菜,取“清菜”之意。制汤则有‘一汤十变’之誉,烹调方法上以溜、蒸、炒、煨、炖最为常见,著名的菜肴有佛跳墙、鱼丸、红糟鸡、闽生果、淡糟香螺片,鸡汤汆海蚌等。

福州菜:清淡,偏于酸甜,其汤鲜味美,丰富多种变化。

闽南菜:即台湾菜之经纬,善用甜香,讲究佐料,尤其使用酱料沾食之菜色较多。

闽西菜:稍偏咸辣,具有浓厚山区的风味。

工夫茶

英语中茶叶一词“tea”,以及德语“Tee”、法语“thé”、西班牙语“té”和意大利语“tè”,即来源于闽南语“茶”字的白读发音(白话字:tê),与宋元时泉州为“东方第一港埠”有密切关系。福建的茶类,以闽南安溪铁观音茶和永春佛手茶,最为著名。

工艺品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寿山石刻

§ 体育组织

福建省有职业球队福建鲟篮球俱乐部,而原来的厦门足球俱乐部则于2008年解散。

§ 经济建设

厦门市

福建原有经济基础较薄弱,1949年以来,福建与海外贸易中断,影响经济发展,为中国沿海经济水平较低,工农业较落后的省区。1950年在福建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约占74%,工业占26%。80年代以来,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合理利用侨资和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先后建立厦门经济特区、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和台商投资区。经济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一个由食品、纺织、造纸、服装、家用电器等轻工业和冶金、电力、煤炭、造船、电子、化学、建材及森工等重工业组成的工业体系。至1990年在福建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已占81.12%,其中轻工业占62%,重工业占38%。农业则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8.88%,国民经济内部结构渐趋合理,但工农业总产值仍属中国较低省区。

农业

全国宜于发展水稻、甘蔗和各种亚热带、热带性经济作物和水果,是中国甘蔗、茶叶、水果的重要产区之一。山地广阔,森林面积大,是中国东南沿海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海产资源亦丰,沿海渔业较发达。

全省约有耕地123.65万多公顷,其中80.8%为水田。沿海平原地区多为一年三熟或二年五熟,山区则以一年二熟为主,全省平均复种指数为221.1%。①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次为甘薯和小麦。大部分农田属中低产区。②经济作物面积约占作物播种面积的8.5%,主要有甘蔗、花生、油菜、黄红麻、烤烟、茶叶等。其中甘蔗单产居中国首位,甘蔗种植面积约占中国的1/10,蔗糖产量约占全国的1/6。甘蔗主要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尤以仙游县产量为高。植茶历史悠久,所产“武夷岩茶”、“乌龙茶”、“白琳工夫茶”和“茉莉花茶”等都具有独特的品质,为国内外市场畅销珍品。烟叶以产于龙岩地区的永定烤烟闻名全国。种类繁多的水果中以柑橘、龙眼、荔枝、菠萝、枇杷、香蕉列为六大名果,次为橄榄、李等,主要产于福州以南沿海地区。漳州市被誉为“水果之乡”。龙眼是福建特产水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首位。 荔枝产量仅次于广东,居中国第2位。漳州市所产水仙花,驰名海内外。在闽东南沿海避寒避风、水热条件较好的马蹄形盆地内,种植有橡胶、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③全省森林面积达550.34万公顷,木材蓄积量4.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18%,居中国第2位,比全国平均覆盖率高2.3倍。此外有竹林58万余公顷,绝大部分为毛竹,毛竹面积约占中国毛竹总面积的1/5。每年向国家提供350万立方米木材和1000万根毛竹。采伐量居中国第4位,是中国木材、毛竹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全省森林主要分布于建阳地区和三明市。有“绿色金库”之称。同时,全省还有油茶、油桐、板栗、乌桕、棕榈和漆树等较重要的经济林木,林副产品也丰富多样,其中笋干产量居中国之首,松脂居第2位。此外,在省境沿海岸已着手营建防护林带。④草山草坡面积广。20世纪50年代以来养猪业发展较快,牛、羊业发展则较慢,尚有大面积草山草坡可资利用。⑤拥有近海渔场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且因濒临亚热带大陆架浅海,故渔场条件优越。鱼类中经济价值较高者即达百余种,捕捞量以带鱼、鳗鱼、鱿鱼、鲐鱼、大黄鱼、蓝圆鯵、鱼和蟹虾类等为大宗。沿海有闽东、闽中和闽南3大渔场,以闽东渔场产量为最大。沿海有大片滩涂和浅海,80年代以来海带和紫菜等的养殖发展较快,并发展了蛏、 蛤、蚶、 牡蛎和贻贝、江瑶贝、扇贝、海蚌等的养殖。港养对虾和鲻鱼的产量也逐年增加。可养淡水水面也有近557平方公里之多,1990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152.98万吨,其中海产品占88.48%。

农业区:全省大致可分为4个农业区:黄麻

①闽东南沿海农业区。农作物单产居全省之冠。但人多地少,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红黄麻种植面积大,甘蔗单产居中国第1位。水果以龙眼、荔枝产量名列全国前茅。渔业也颇发达。

②闽东北沿海农业区。茶叶和渔业生产居全省重要地位。油茶、油桐产量也大。闽东渔场为全省最大渔场。

③闽西北农业区。以森林资源最为丰富,是中国木材基地之一。毛竹蓄积量居全省之首。耕地面积大,全省大部分商品粮县集中于此。茶、油茶、油桐等种植较多,土特产丰富多样。

④闽西南农业区。农产品颇丰。毛竹蓄积量大,还富森林资源和林产品。

工业

以轻型、小型为特点。均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轻工业集中于沿海城市,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重工业主要分布于内地县市。①轻工业以制糖、制茶、制盐、罐头等食品工业较发达,造纸、纺织、电子等也颇重要。制糖工业在中国占重要地位,集中分布于福州以南的沿海甘蔗生产区。罐头工业集中于厦门、 漳州、福州、 莆田等地,所产“水仙花”名牌罐头畅销世界各地。其中蘑菇罐头的产量约占罐头产量的一半以上。制茶、卷烟以品质优良著称。造纸工业历史较长,原料丰富,土纸如龙岩连史纸、宣纸,是重要的出口产品。20世纪50年代后,新建南平和青州造纸厂,扩建福州造纸厂,产品有新闻纸、牛皮纸、有光纸等。鞋革、服装等工业也有较大发展。②手工艺术品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主要有瓷器、脱胎漆器、角梳、木雕、寿山石雕和软木画、珠绣、竹编、八宝印泥及贝雕等。③重工业原有基础较薄弱,经40多年发展,已拥有机械、化工、电力、冶金和建材等部门。90年代初兴建了年产250万吨的肖厝炼油厂。机械工业产值居福建重工业之首。在其主要产品中,以质量较高的ST系列单相发电机、Z32A钻床等,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基本化学工业仍较薄弱。福州第二化工厂是全省最大化工厂,产品有聚氯乙烯树脂、漂白粉、盐酸、液氨和农药等;三明化工厂是全省最大氮肥厂。位于福建的化工厂

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01.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

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85.2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3736.08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2880.32亿元,增长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52元,比上年增长12.7%。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2.8:48.7:38.5调整为11.8:49.8:38.4。

财政收入:2006年财政总收入10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41.03亿元,增长25.1%;财政支出722.15亿元,增长21.8%。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6年全省工业增加值330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45.58亿元,增长20.4%。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473.4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增幅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

外贸状况:200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62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出口412.65亿美元,增长18.4%;进口213.98亿美元,增长9.3%(见表7)。进出口相抵,顺差198.6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5.94亿美元。

外资利用状况:2006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162个,比上年8.8%;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合同外资金额108.02亿美元,增长26.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1.85亿美元,增长15.3%。按验资口径统计合同外资金额78.29亿美元,增长31.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2亿美元,增长23.5%。

§ 历代名人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中国作家,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1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1]。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中国福建晋江龙湖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县。明末清初军事家,明郑降清名将,封靖海侯,谥襄庄,赠太子少傅。其子施世纶,曾任漕运总督,次子施世骠,领清军来台平定朱一贵。

陈宝琛(1948年-1935年),末代帝师、太傅,晚清敎育家、诗人、书画家、收藏家,福州螺洲镇店前村人。

萨镇冰(1859年3月30日—1952年4月10日),字鼎铭,福建福州人。著名海军将领。

严复(1853年12月10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林觉民(1887年—1911年),福建省福州市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黄花福州十杰之一。

郑振铎(1898年 - 1958年),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字西谛,有郭源新、宾芬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省龙溪(现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村人。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华侨企业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镇),是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地区著名华人企业家,生前曾为全球华侨领袖,爱国人士。

李贽(贽音:Zhì,1527年-1602年),明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温陵居士等。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殷承宗(1941年—),中国音乐家、钢琴演奏家。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鼓浪屿。曾在文革期间改用名“殷诚忠”。 [2]

陈运和( 1941年-),中国诗人、作家,祖籍福州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生于福州仓山区岭后街(原仓前山云应境1号)。

§ 教育事业

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高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53所,成人高校13所,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民办)10所。

§ 交通状况

鹰厦铁路

20世纪50年代以前,省内仅有少量公路,加之山岭连绵,河流湍急,故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但沿海海上运输则较为便利。50年代以后,陆上交通发展迅速,海上交通近年来始有较大发展。

铁路

2005年底,全省铁路里程数1630公里,现有鹰厦,横南,梅坎,赣龙四条主要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

公路

2005年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为5828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10公里。全省有12条入闽通道,4条内地和周边联接的高速公路。

水运

内河航道3955公里,全省拥有码头泊位485个,其中万吨以上深水泊位达58个,年吞吐能力近1亿吨。厦门港已跻身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开辟36条国际班轮航线,与世界7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还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务关系。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开通海上试点直航,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开展直接往来。

空运

福建目前拥有5个机场,它们分别是: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泉州晋江机场;南平武夷山机场;连城机场。 [1]

§ 通讯广电

2006年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75万门,总容量1941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2297万户,移动分组数据网容量197万户,移动短信中心容量2962万条。新增固定电话用户87万户,年末达到148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7万户,年末达到1539万户。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025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85.58部/百人。数据及多媒体用户771万户,新增173万户,数据及多媒体用户普及率达21.8%。宽带接入端口304万个。

广播电视

2006年年末广播电台10 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89座,广播节目85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99%;电视台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电视节目36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13%。有线电视用户428.46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总长12.46万公里。

§ 地方特产

福建特产——福桔

福州特产:

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泉州特产:

有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漳州特产:

有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芦柑、荔枝、香蕉、龙眼、袖子、菠萝等“六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疲、八宝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等。

厦门特产:

有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南平特产:

盛产笋干、香菇、武夷岩茶等。

莆田特产:

兴化桂元,,兴化米粉,漆木碗。

龙岩特产:

八大干系列。

三明特产:

建莲莲子,沙县各小吃。

宁德特产:

蓉李,古田竹编,茶叶,红曲,剪刀等。

§ 民俗风情

土著居民

秦汉以前的原始土著民俗

福建原始土著居民在秦汉之前有着自成体系的民俗,秦汉以后,闽越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唐朝人丁儒在《归闲诗二十韵》(其二),对唐前期闽南地区民族融合的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辞国来诸属,于兹缔六亲。追随情语好,问馈岁时频。相访朝和夕,浑忘越与秦。……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清·康熙《漳州府志》卷29《艺文》)闽越族的部分习俗成为历史遗迹,还有部分民俗却沉淀传承下来,成为福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福建其它民俗。

汉族民俗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带来了汉族的民俗,并逐渐成为福建民俗的主体。志称:五代时,闽北多为江北避乱之民,所以“备五方之俗”(《八闽通志》卷3《地理》),闽西也“由唐历宋,风声气习,颇类中州。”(陈一新《赡学田碑》转引民国《长汀县志》卷17《礼俗志》)福建民俗中无论是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还是人生礼仪、岁时节庆,以及民间信仰和崇拜等等,都与中国传统民俗一脉相承。

少数民族习俗

福建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习俗,是福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蒙古族和清代满族的一些习俗也沉淀在福建民俗中。

外国民俗

宋元时期,泉州为世界著名港口,对外贸易繁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其中一部分人定居泉州,府志载:“胡贾航海踵至,其富者赀累巨万,列居郡城。”(清·光绪《泉州府志》卷75《拾遗》上)他们有自己的学校--“番学”,信仰伊斯兰教,保留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些外来民族虽然后来基本上与汉族融合,但一些特殊习俗却保留下来,成为福建民俗的一部分。元代、明代和近代,随着基督教的传入,欧洲的一些民俗也传入福建。特别是近代以来,福建民俗受外国民俗的影响日益明显。

§ 风景名胜

福建南普陀寺

福建有闻名的武夷山,还有著名的鼓浪屿。大大小小的景点不记其数。在厦门有美丽的环岛路,还有历史的南普陀,可以隔海望到不远的金门。厦门有“花园城市”的美称。还有美丽的鼓山,还有西湖,沙县的掏金山,泰宁地质公园,泉州双塔,青源山,闽北太姥山,闽北武夷山,闽南青源山等。

鼓浪屿 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与厦门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轮渡5分钟可达。面积1.87平方公里,2万多人,为厦门市辖区。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主要观光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环岛路、鼓浪石、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滨浴场等,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全国35个著名景点之一。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鼓浪屿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2007年5月8日,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胡里山炮台

福建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区东南五老峰下,距市中心3公里。为闽南著名古刹。寺以奉祀观音为主。因地处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寺初建于唐,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候施琅重建,占地3万多平方米,已有1千多年历史。

胡里山炮台 胡里山炮台位于福建厦门岛东部、厦门大学附近的胡里山上。始建于清道光三年,即1823年,鸦片战争中被毁。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募得白银10万余两进行重建,历时5年建成。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炮台依山临海,视野宽广,隔海与屿仔尾互为犄角,控扼厦门港。东西长1.5公里,连同城堡占地1.3万平方米。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十分坚固。整个建筑糅合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保留完整,是研究中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8: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