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痘病毒科 |
释义 | § 痘病毒科 § 正文 感染人和动物后常引起局部或全身化脓性皮肤损害的病毒。学名中的 “Pox”来自英语,意“痘”或“脓疱”。 本科为病毒粒最大的一类DNA病毒,结构复杂。病毒粒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300~450)×(170~260)纳米,氯化铯浮力密度1.1~1.33。有核心、侧体和包膜,核心含有与蛋白结合的病毒DNA。DNA为线型双链,分子量(85~240)×106,鸟嘌呤和胞嘧啶的碱基含量低。病毒粒中有30种以上的结构蛋白和几种酶,核心蛋白中含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形成包涵体,病毒粒由微绒毛或由细胞裂解而释放。本科包括脊椎动物痘病毒和昆虫痘病毒(见昆虫病毒)2 亚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 6个属和未定属的成员(如传染性软疣病毒等)。正痘病毒属的成员产生可与病毒粒分开的血凝素,正痘和禽痘病毒属的成员耐乙醚,其他属则对乙醚敏感。除副痘和猪痘病毒属的成员外,均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增殖并形成痘疱。可分两个亚科 一、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rinae) 1、正痘病毒属 哺乳动物的病毒,含14个成员,多数引起全身性疹病。不同种之间可进行遗传的重组,表现广泛的血清学交叉反应和核酸的同一性。本属中的天花病毒是人类天花的病原体,无动物贮存宿主,可人工感染猴和小鼠,包括3种毒力不同的病原,其特征见表。 痘病毒科 痘苗病毒 实验室内经动物、鸡胚和细胞培养增殖后,用于对天花预防接种的病毒。其原始来源还有争论。宿主范围广,在鸡胚尿囊膜增殖后形成痘疱较大,上限培养温度在41℃,可与天花病毒鉴别。在抗原性上与天花病毒关系密切,种痘可以预防天花。由于全世界普遍种痘,自1977年11月起,天花在人间的传播已经终止。 2、 副痘病毒属 有蹄动物的病毒。可感染人,含5个成员。病毒粒椭圆形,核心和侧体较小,表面呈毛绒状螺旋结构。本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感染幼龄羔羊,在唇部和周围皮肤上引起丘疱疹,可感染牧人的手和面部,发生水疱。分布于世界养羊地区,在中国华北、西北地区均有发生。 3、 禽痘病毒属 禽类的病毒。不感染人。本属含13个成员。通常由昆虫进行机械性传播。本属中的鸡痘病毒在鸡群中,由外伤处或羽毛囊直接接触或蚊咬而传播,在冠、肉髯、口角、眼睑、足和腿形成疣状结节。中国有此病,接种疫苗可预防。 4、 山羊痘病毒属 有蹄动物的病毒。不感染人。本属含 3个成员。可由节肢动物进行机械性传播。本属中的绵羊痘病毒感染羊后,可使病羊上皮增生形成痘疱。中国有此病,接种疫苗可预防。 5、 野兔痘病毒属 野兔和松鼠的病毒,可感染人。本属有 5个成员。通常由节肢动物进行机械性传播。本属中的兔粘液瘤病毒与兔纤维瘤病毒有交互免疫关系,用不致死的兔纤维瘤病毒免疫兔,可预防粘液瘤病毒的致命感染。粘液瘤病毒在野兔群中流行,由于病毒和兔的遗传性改变,可逐渐变为良性,病死率降低。兔粘液瘤分布于欧洲、大洋洲和美洲,中国未见报道。 6、 猪痘病毒属 仅有1个成员,不感染人,由猪虱传播,为良性痘。中国有散在发生。痘病毒科是一大群砖形或卵圆形病毒,砖形粒子长220~450nm,宽140~260nm, 厚140~260nm。卵圆形粒子长250~300nm,直径160~190nm。病毒粒子由1个核心、2个 侧体和2层脂质外膜组成,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 痘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这在DNA病毒是独特的。 根据病毒的特征、自然宿主和特异性抗原,痘病毒分为两个亚科,即脊索动物痘病毒 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 兔痘病毒属(粘液纤维瘤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和牙塔病毒 属等8个属。昆虫痘病毒亚科则只 含昆虫痘病毒A、B、C 3个亚属。各属内的成员可发生遗传性重组,各属间的成员则可发生 非遗传 性复活。目前仍有一些未定属的痘病毒(表31-1)。7、软疣痘病毒属(Molluscipoxvirus) 人传染性软疣病毒(Mal luscum contagiosum virus) 8、牙塔痘病毒属 牙巴猴肿瘤痘病毒(Yaba monkey tum or virus) 塔那痘病毒(Tanapox virus) 二、 昆虫痘病毒亚科,只有一个属, 包括所有昆虫的痘病毒在内。 § 配图 山羊痘病 § 相关连接 http://www.hopebiol.com/asphtml/refere2591.htm http://www.bjedu.cc/html/zhishibaike/kepuzhishi/shengwubaike/2009/0601/55604.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