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稻瘟病
释义

§ 简介

稻瘟病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在我国它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由稻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引起。在自然条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通过气流传播的流行病。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已把它称为“发炎火”用文字记载下来。日本在1704年也记录了这一病害。

该病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其为害程度因品种、栽培技术以及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别,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绝收。其为害普遍,常造成惨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1][2][3]

§ 病原

穗瘟

稻瘟病病原称灰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 发病过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 发病因素

寄主抗性

叶瘟:慢性型和急性型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就组织的龄期而言,叶片从40%展开到完全展开后的2天内最容易发病。穗颈以始穗期最容易发病。

环境因素

在气象因素中温度和湿度对发病影响最大,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气温在20-30℃,尤其是在24℃-28℃,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容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

栽培因素

(1)随着旱育秧面积扩大,苗期稻瘟发病率有成倍增长的趋势,由于旱秧覆盖薄膜后,提高苗床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稻瘟病的滋生和蔓延。

(2)大面积种植发病品种,如果气候适宜,病害就会大流行。汕优2号、D优63大面积单一种植,严重丧失了抗性,会造成病害大流行。

(3)水稻偏施氮肥,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容易被病菌侵染。[4]

§ 症状

稻瘟病病原

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

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白点型 急性型 慢性型 褐点型

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2、急性型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3、白点型病斑

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

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节温

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穗颈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

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1]

§ 防治方法

叶枕瘟和穗颈瘟

选用抗病良种

根据稻区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品种类型颇有不同,而且稻瘟菌小种组成又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因此,选用抗瘟良种必需因地因时制宜。

目前,推广面积较大的,早籼有双桂1号、矮梅早3号等,中籼有滇瑞408、丛芦51等,晚籼有青华矮6号、浙丽1号、双桂36等,晚粳长白7号、中花8号、中花9号、秀水48、城特232等。有望作为后备抗病品种的还有滇瑞306、谷梅2号、黑壳粳、81—10 7、牡交77—15l等。

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管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一般应当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施用,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

处理病谷、病草

(一)收获时

对病田的病谷、病稻草应分别堆放,尽早处理室外堆放的病稻草,春播前应处理完毕。不要用病草催芽、捆秧把。

(二)种子处理

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药剂防治

稻瘟病

根据预测和田间调查,特别注意喷药保护高感品种和处于易感期的稻田,在叶瘟发生初期应及早施药控制发病中心,并对周围稻株或稻田施药保护,以后根据病情发展及天气变化决定继续施药次数。一般可隔3—5天施用一次,共施1—2次。

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为害性大的穗颈瘟上,而通常穗期发病的菌源主要来自叶瘟,所以应在控制叶瘟大流行的基础上,于孕穗末期、始穗期及齐穗期各施药一次。如果天气继续有利发病,可在灌浆期再喷一次。[3][5]

早防治

水稻稻瘟病:俗称火烧瘟,是水稻的重要病害,田间鉴别症状;危害水稻各部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发生。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时,可长出青灰色霉。

叶片斑:主要有2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二是慢性型病斑,为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气候潮湿、晴雨交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症,而在空气干燥时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

叶鞘斑点: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又叫“叶枕瘟”。

节病斑:在茎节上生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

穗颈病斑:常在穗下第一节穗颈上发生淡褐色或黑绿色的变色部分,影响结实,形成白穗,分枝或小枝也可发病影响病枝结实。

稻瘟病是真菌寄生引起,青灰色霉即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病害的扩展靠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传播。病菌发育最适温病为25℃~28℃,高湿有利分生孢子形成飞散和萌发,而高湿度持续达一昼夜以上,则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土壤温度低,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大面积种植高优品种,抗病性差极易导致大面积发病。偏施、迟施氮肥,均易诱发稻瘟病。

大田防治方法:根据当地预报及时检查田间症状。合理施肥管水,底肥足,追肥早,巧补穗肥,多施农家肥,节氮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迟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药剂防治:大田分蘖期开始每隔3天调查一次,主要查看植株上部三片叶,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上急性型病斑,即应施药防治;预防穗瘟根据病情预报,以感病品种,多肥田为对象,掌握破口期分别抽穗时打药。施药种类和剂量,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5%三环唑50克或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60~70毫升兑水50~60千克常量喷雾,重病田喷药2次,间隔7~10天。

农业防治

1、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不用带菌稻草作苗床的覆盖物和扎秧草,

叶瘟

2、不种植感病品种,选用抗病、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如

早稻有:早58、湘早籼3号、21号、22号,86-44,87-156,皖稻61,赣早籼39号、42号、41号,博优湛19号,中优早81号,中丝2号,培两优288号,华籼占,汕优77;

中稻有:七袋占1号,七秀占3号,培杂山青,三培占1号,滇引陆粳1号,宁粳17号,宁糯4号,杨辐籼2号,胜优2号,杨稻2号、4号,东循101,东农419,七优7号,嘉45,秀水1067,皖稻28、32、34、36号、59号,汕优89号,特优689,汕优397,汕优多系1号,满仓515,泉农3号,金优63,汕优多系1号;

晚稻有:秀水644,原粳4号,津稻308,京稻选1号,冀粳15号,花粳45号,辽粳244,沈农9017,冈优22,毕粳37,滇杂粳2号,冈优2号,滇籼13号、14号、40号,宁粳15、16号等抗稻瘟病品种。

水稻旱种时可选用临稻3号、临稻5号、京31119、中国91等抗穗颈瘟品种。水稻进行旱直播时可选用郑州早粳、中花8号等抗病品种。

3、用无病土做苗床营养土,用药土做播种后的覆盖土,

4、向大田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的混合药,

5、肥料管理: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采取“测土配方”技术,和“早促、中控、晚保”的方针,重施基肥,科学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6、水份管理:浅水勤灌,防止串灌;烤田适中。

7、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8、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或高温沤肥。

物理防治

用56℃温汤浸种5分钟,可减轻病害发生。

生物防治

防治方法:

1、方案一: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2、方案二:病情严重时,用稻瘟康35ml+稻瘟康Ⅱ号35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全株,7天用药一次。

(二)预防方法:

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三)用药时间:下午4点后。

(1)浸种剂:

10%抗菌剂401 乳油1000倍液

80%抗菌剂402 乳油8000倍液

浸种48—72小时,不需淘洗即可催芽。

(2)喷施:

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10%抗菌剂401 乳油1000倍液

80%抗菌剂402 乳油8000倍液

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

化学防治

(一)种子灭菌:

70%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250倍液

25%使百克 乳油 2000倍液

白点型 急性型 慢性型 褐点型

强氯精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10%浸种灵 乳油 2500倍液

25%施保克 乳油 3000—4000倍液

以上药剂浸种48—72小时,不需淘洗即可催芽。

(二)苗床灭菌:

1份杀菌剂(粉剂)+1份杀虫剂(粉剂)+ 50份干细土混匀,做播种后的覆盖土。

(三)发病时喷施:

30%克瘟散乳油500倍液

50%消菌灵水溶性粉剂500倍液

40%克百菌悬浮剂500倍液

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

40%稻瘟灵可湿性粉 400倍液

50%四氯苯酞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75%三环唑 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

20%稻曲克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20%毒菌锡 胶悬剂 400倍液

绿帮98水稻专用型 600倍液

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

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0倍液

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

在以上药液中加入2%春雷霉素水剂500—700倍液或展着剂效果更好。

叶瘟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

§ 特效药

加收热比

稻瘟病在中国的分布

其剂型为21.2%的可湿性粉剂。该产品属对稻瘟病有预防作用的“热必斯”与对稻瘟病有治疗作用的“加收米”的复配产品,防病效果特别显著,一般都在95%以上,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首选药剂。

施宝灵

其有效成分为“丙硫脒唑”。该菌剂为无色无自的乳白色胶状悬剂,有10%与20%两种剂型,该菌剂对水稻苗瘟、叶瘟、穗颈瘟等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还可兼治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对人畜低毒,使用安全,属新一代杀菌剂。

灭病威

该菌剂为多菌灵与硫磺的复配剂型,兼具内吸与保护杀菌双重功能,对稻叶瘟防治效果在90%以上,对穗颈瘟防治效果在85%以上,还可兼治水稻纹枯病等。

瘟特灵

为三环唑与硫磺的复配剂型,成品为灰白色粘稠状悬浮液,对稻瘟病防治效果与三环唑相当,但防治成本相对较低。[6]

§ 爆发案例

2011年7—10月,龙川、从化、廉江、紫金、乳源、肇庆、阳江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稻瘟病侵害,江西宜春、浙江等地稻农种植宣传为“高产抗病”的品种也大面积发病。

龙川每年水稻种植面积为55万亩,常规年份因稻瘟病产生的损失就达到年总产量的5%,按亩产900斤、每公斤3元来算,保守估计每年的损失大约在740万元左右。[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