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鹤梁题刻
释义

§ 简介

白鹤梁题刻

白鹤梁题刻,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重庆城东北120公里处涪陵城西长江中的天然大石梁山,东距乌江与长江汇合处一公里。石梁仅冬春季偶尔露出水面。相传,唐代白石渔人和尔朱仙于梁山修炼,后同乘白鹤飞升,白鹤梁因此得名。石梁中段水际,唐代刻有一对线雕鲤鱼。凡石鱼出水,其年即是丰年,远近引以为奇观,历代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游人留题纪胜。在5000多平方米岩面上,现存题刻163幅,计1万多字,还有石鱼14尾,题刻人姓名全者500余人。题刻中以宋代居多,次为元、明、清三代和近现代。这些题刻记录了自唐以来1200多年间长江中上游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为利用长江进行灌溉、航运、发电以及城市、桥梁建设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又是珍贵历史文献,有的可补史书阙误;还具有较高书法和文学艺术价值,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

中国长江上游唐至清代水文刻石。位于四川省涪陵市城北长江中的天然石梁上。石梁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10~15米,与江流平行,被水冲刷侵蚀为 3段,地势低矮,夏秋之季没于水中。梁上现存题刻163段,3万多字,以宋代最多,元、明、清各代次之。雕刻石鱼14尾。题刻记载了自唐广德二年 (764)以来历代石鱼出水状况等水文资料及涪陵地区农业丰歉情形,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特点及分布

白鹤梁题刻

白鹤梁题刻排列无序,多依地势,参差不齐,主要分布于中段东端约70米长的梁脊上。题刻文字大者每幅约 2米见方,小者长、宽不盈尺。最大的石鱼长 2.8米,宽0.95米,高浮雕。余均为线刻,长0.3~1米不等。作为水文观测标志的 3尾石鱼中,较清晰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刻的一对雌雄鲤鱼,溯江而游,首尾相连,分别长1.05米和 1米(见图)。据实测,这对石鱼眼睛的海拔高程为137.91米,与当地现立水位标尺零点的海拔高程相差无几,说明石鱼水标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在贴近这一对石鱼的下方,尚隐约可见一较小的线刻石鱼,长约0.58米,应为唐广德二年以前的遗物。

在163段题刻文字中,与水文有关的共108段,记录了长江涪陵地段1200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资料,为长江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确切可靠的历史依据。

题刻文字具楷、行、草、隶、篆诸体,不少刻工精湛、书艺佳妙,其中有黄庭坚、朱熹等名家手笔。白鹤梁题刻保存着宋元以降各派书家的作品,为中国罕见的“水下碑林”。

§ 白鹤梁

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前往采访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葛洲坝水电站和宏伟的三峡工程都参考了白鹤梁水文题刻一些数据,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鹤梁1000多年的洪水纪录为依据。唐鱼的眼睛为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相当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纪录比英国在武汉江汉馆设计的水尺标点早1100年。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誉。

据黄庭坚的后裔、涪陵区文管所长黄德建先生介绍,国家已接受中外专家的建议,将实施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由天津大学承担工程设计,拟建水下博物馆,国宝白鹤梁题刻将会有一个可靠的、令人欣慰的归宿。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门准备将题刻复制于涪陵区人民广场,让人们终年可瞻其尊容。

§ 水下“重生”

“水下碑林”价值连城

随着一座高科技“水下宫殿”落成,题刻获得了最好的保护

重庆涪陵城北的长江江心处的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白鹤梁。石梁之上,千百年来累积了100多段珍贵题刻,包括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 由于三峡工程,白鹤梁题刻永沉江底。但是,前不久以石梁题刻为核心的水下博物馆的建立,却使得这片“水下碑林”从此安身无虞。

“水下碑林”价值连城

白鹤梁长年淹没于长江水下,三峡工程未蓄水前,仅在每年冬春交替的枯水期露出江面。相传唐代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得道后乘鹤仙去,故尔得名“白鹤梁”。

自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起,古代劳动人民就在白鹤梁上刻石鱼作水标,以此记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歉,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极好的实物佐证。也因此,白鹤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古人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据推测,正是这些石鱼引来了众多题刻者。历朝历代的书法名家、文人墨客、地方官吏在此怀古颂今、记事言情,日积月累就留下了这块国宝。白鹤梁题刻区长约220米、宽约15米。千年积累题刻174段,现存165段,共约万余字,其中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大诗人黄庭坚“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刻最为珍贵,清代著名文学家王仕祯也留下了珍贵的手笔。

长江水引入博物馆

三峡工程开工后,如何保护有1200多年历史的白鹤梁题刻,成为文物部门紧迫的任务之一。2001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教授葛修润提出“无压容器”保护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被正式确定为白鹤梁题刻的保护方案。2003年2月,葛修润为白鹤梁量身定做的“水下宫殿”破土动工。

“无压容器”是整个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核心。这个水下保护体为椭圆形平面的单跨拱形壳体结构,壳体结构覆盖“白鹤梁题刻”,通过过滤壳内置换源自长江的清水,再配以强大的光源,能满足参观者清晰观赏石刻的要求。“无压容器”的原理是,以容器将白鹤梁罩住,容器内的水与容器外的长江水连通,造成内外水压一致。由于内外压力可以相互抵消,“水下宫殿”内部也就相当于没有了压力。此外,壳体还将保护题刻不受泥沙淤积和冲淘破坏。

葛修润院士说,白鹤梁题刻之所以保护得非常好,靠的就是水。正因为题刻常年在水下,才会保存比较完整。反之,如果把白鹤梁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被风化。所以,保留原环境是最好的保护方法,现在使用的正是原质的长江水。

记者手记: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

葛修润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水下博物馆工程曾因资金问题被迫停工两年多,加上三峡水库提前蓄水,使得工程时间相对比较紧张。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建介绍,在2001年无压容器方案确定前,文物保护部门认为已经没有办法保留白鹤梁题刻。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题刻原貌,当地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开始给白鹤梁题刻准备“后事”。他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白鹤梁上风餐露宿,将上面的题刻全部用硅胶翻成反模。这样,即使白鹤梁题刻永沉水下,这些反模也可以被处理成正模,供人观赏。 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的建成,使得原来只能在枯水季现身的白鹤梁,现在有望常年可见。[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0: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