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窝头
释义

§ 简介

窝头

小窝头是由小米面、敉子面、玉米面、栗子面混合而成,做成圆锥形,每个底部都有一个圆洞,小巧玲珑,蒸熟后呈金黄色。传说这是清代慈禧太后喜爱的一种宫廷食品。一般老百姓吃的,主要用玉面(有些掺进一些黄豆面)制作而成,个子也大。用玉米面、高粱面或其他杂粮面做的食物,略作圆锥形,底部有窝儿,也叫窝窝头。窝头起源的历史是不可考了,但我们知道至少在明朝已经有这个名称,即是去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复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照这样说,爱窝窝由于御爱窝窝的缩称,那末可见窝窝头的名称在明朝那时候已经有了。

§ 历史由来

窝头

小时候玩陀螺,边抽边唱:“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落三千!”为什么单盼棒子面降价?因为当时北京老百姓的日常主食,就是棒子面窝头。也就有了北京人的讽刺用语:“瞧你那窝头脑袋!”北京的饮食摊,尤其是摆在城门脸的饮食摊,卖窝头的不少,一长溜板凳上坐的都是卖苦力的穷哥们儿。俩窝头,一块名曰“棺材板”的老腌萝卜,一碗小米粥,一顿饭就打发了。

做窝头的粮食,叫杂和面,不光是玉米面(即棒子面)还有小米面和黄豆面,杂和面先要用开水烫熟,再一个大拇指在里,九个指头朝外,一决运动捏成中间空、头尖底大的塔形,上笼蒸熟,所以窝头又名“黄金塔”或戏称“里一外九”。

据说庚子事变,西太后落荒而逃,走到昌平,饿极了吃了一块乡民的窝头,之后念念不忘。回到北京点着要吃窝头,太监就用栗子面掺玉米面捏成拇指大的小窝头。如今北海仿膳卖的即是,徒有其形而已。从前,窝头是贫苦的象征;现在吃惯了精米精面了,都想念那甜丝丝的窝头,可窝头比白面馒头还贵,整调了一个儿。

§ 制作原料

主料:玉米面

辅料:豆腐粉

调料:白糖、泡打粉

§ 制作方法

1、将老玉米粉400克,糯米粉100克,白糖80克拌和均匀,将玉米面、豆腐粉、白糖按照6:4:2的比例调匀,加少许泡打粉,用清水和匀,和成面团;

用开水250克冲烫,使之七,八成熟,调制成玉米面团。

2、取玉米面团50克用手搓圆,再捏成宝塔壮。将面团揉成条,制成窝头,大火蒸10分钟即可。

3、取一蒸笼洗净,刷上油,然后放入生坯,置旺火,水满,汽足水锅上蒸10 到5分钟即可。

§ 特点

甜香软嫩

§ 注意事项

所谓“窝头”是一种圆锥型,下面有一个洞的蒸制食品,原来都是用玉米面做的,因为没有发酵的玉米面非常不容易蒸熟,做成这种形状有利于迅速蒸熟,窝头以前是底层平民常用的食品。而西太后别出心裁,要“与民同乐”,可是是用当时非常昂贵的栗子磨面做的,个也小很多,成为一种点心,民国革命后才流入民间。传说这一宫廷小吃品种是慈禧太后当年吃过的小窝头。其实纯用栗子面是蒸不成窝头形儿的,因为其干裂、不合团儿。做小窝头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过细箩,再掺上好黄豆面,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吃着又暄又甜。一斤面要蒸出一百个小窝头才够“小”。

§ 制作视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