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疔疮 |
释义 | § 简介 疔疮(nail sore;deep-rooted boil; hard furuncle; clove sore),又称为疔。病症名。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疔的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因此名称繁多,证因各异,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为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五种。 疔的范围广名称多,但现在一般按病位和性质分为五种,即颜面疔(颜面部急性化脓性疾病,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手足疔(手足部急性化脓性疾病)、红丝疔(多发于四肢,因有一条红丝迅速向上走窜,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管状淋巴管炎)、烂疔(以皮肉腐烂为主要表现,来势暴急,易发走黄而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疫疔(疮形如脐凹陷,是一种特殊急性传染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其中以前三种为常见、多发。 中医文献中,“丁”最早见于《内经》,但涵意包括一切体表疮疡。《中藏经》始将颜面部疮疡定名为疔,并以白、赤、黄、黑、青五色命名,还说它“最为巨疾”。从元代《外科精义》开始,疔疮便成为外疡中的一个专用病名。清代《医宗金鉴》说:“盖疔者,如丁钉之状……”是指颜面疔而言,而手足疔、红丝疔、烂疔、疫疔等则是因为证情比较险恶,故也归属于疔疮一病中,实际上它们早已超出了有如“丁钉之状”的命名涵义。 § 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颜面疔、手足疔和红丝疔都是因火热毒邪为病,其邪或因恣食醇酒厚味、辛辣炙煿,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所致;或因外伤虫咬、皮破染毒、蕴蒸化热,以致气血凝滞而成。其中颜面疔发病迅速、反应剧烈,毒邪易于扩散而走黄;手足疔多由外伤染毒所致,足疔还有湿热下注的因素;红丝疔则有毒流经脉、向上走窜的特点。 三者的全身症状基本相仿,仅程度不同,轻者可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便干尿赤、苔黄或腻、脉弦滑数等;若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等,则为走黄之征。三者的局部症状则有不同。①颜面疔。依具体病位而名称各异,如颧疔、鼻疔、唇疔、人中疔等等,但病因证治相仿。初在颜面某处有一粟粒样脓头,或痒或麻,渐红肿热痛,肿块虽只3~6厘米左右,但多根深坚硬、形如丁钉;中期肿块增大而痛剧,脓头破溃;后期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症减渐愈。②手足疔。依具体病位而名目繁多,主要包括蛇眼疔、蛇肚疔、托盘疔、足底疔等。蛇眼疔生于指甲两旁,形如蛇眼。初起指甲一侧边缘近端处有轻微红肿痛,渐成脓,继或致指甲周围炎、甲下脓肿,造成指甲溃空或有胬肉突出。蛇头疔发于手指末端,肿块形如蛇头。初期指端麻痒,继而刺痛,焮红肿胀,肿势渐甚;中期手指末端呈蛇头状肿胀、触痛明显,酿脓时剧烈跳痛;后期一般脓出黄稠,渐肿退痛止而愈;若溃脓迟缓且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尽、余肿不消,多为损骨,必待死骨取出后方愈。蛇肚疔生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伸指则剧痛;约7~10天成脓,因指腹皮肤坚厚,故脓难自溃;溃后脓出黄稠,症减而愈;若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并影响手部活动功能。托盘疔生于手掌心。整个手掌脓肿高突,手背肿势常更明显,痛剧;约两周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脓不易透出,很可能向周围蔓延而损伤筋骨或并发走黄。足底疔,初起足底痛、按之坚硬;3~5天有搏动性疼痛,修去老皮可见白头,重者肿延足背、痛连小腿;溃后脓出黄稠,肿消痛止渐愈。③红丝疔。起先多有手足疔或皮破染毒病灶,继则于前臂或小腿内侧有一条红丝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轻者红丝较细,1~2天可愈;重者红丝较粗,有的可结块,一处未愈,他处又起,或二三处相互串连;若化脓则结块肿痛,溃后一般收口较易,若二三处串连贯通则收口较慢。 颜面疔需作如下鉴别诊断。疖:虽亦好发于颜面,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6厘米,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有头疽,初起虽亦有一粟米样疮头,但渐成多头和蜂窝状,红肿范围多在9厘米以上,多发于项背,发展较慢、病程较长。 辨治 颜面疔、手足疔和红丝疔的治疗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发于颜面或上肢者,治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于下肢者,治宜清热解毒利湿,用五神汤合萆渗湿汤加减。并均可服用六神丸。其外治,初期均可用玉露膏或金黄膏外敷。中期脓成,颜面疔宜提脓祛腐,用八二丹、苍耳子虫放疮顶,再用玉露膏敷贴;若脓出不畅,并用药线引流。手足疔和红丝疔则应先切开排脓,再提脓祛腐(用红油膏八二丹药线引流)。切开排脓必须注意:蛇眼疔宜沿甲旁0.2厘米处挑开引流,甲下积脓应切除部分指甲,指甲溃空需拔除整个指甲。蛇头疔切口不可在指掌面正中,以免术后形成瘢痕,影响手指的活动和触觉;应在指掌侧面做一纵形切口,必要时应贯穿指端直致对侧。蛇肚疔切口应在手指侧面,其切口长度不得超越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及足底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足够大,保持引流通畅;不可因手(足)背部肿胀较掌部为甚,误认为脓腔在背部而妄行切开。后期脓尽均可用红油膏或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收口。但蛇眼疔有胬肉高突者,可用平胬丹或枯矾粉平胬。蛇头疔合并指骨坏死者,可配用2%~10%的黄柏溶液浸泡患指;若有死骨,则用镊子钳出,方能收口。红丝疔如二三处串连贯通者,可用绷带缠缚患部,或将串连贯通处彻底切开,以加速愈合。颜面疔护理忌服发散药,忌灸法、挤压、早切及针挑,忌食辛辣发物,以避免疔毒扩散造成走黄。手足疔、红丝疔忌持重和剧烈活动,发于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托盘疔患者悬吊时宜手掌向下,使脓毒易于流出。 § 病因 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和酗酒等,以致脏腑蕴热,毒从内发。若热毒内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证。现代医学认为,疔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 早期症状 初起状如粟粒,色或黄或紫,或起脓水疱、脓疱,根结坚硬如钉,自觉麻痒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增剧,多有寒热。如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神识昏愦者,为疔疮内攻之象,称为“疔疮走黄”;如发生于四肢,患处有红丝上窜的,名为“红丝疔”。 § 预防 注意身体卫生,勤洗头、洗澡是预防疔的主要措施。 § 治疗 中药治疗 1、三花二石汤 【来源】贾美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各30克,红花10克,生石膏、寒水石各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日服3~6次。二煎后以药渣煎汁,以纱条浸渍后敷患处,日换2次。 【功用】清热泻火,清营解毒,活血和络。 【方解】红丝疔多因热毒瘀结,毒流经脉而成。方中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金银花、野菊花清营解毒;红花活血和络。方以大剂,药简效宏,且头二煎内服,三煎外敷,使药力内外并行。腠理开,经脉通,热泄毒解瘀行,故能很快获效。 【主治】红丝疔(管状淋巴管炎)。 【加减】若形寒发热等表证者,加苏叶15克;发热口渴者,加知母、黑山栀各10克;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加桃仁、牛膝各10克;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5克。 【疗效】治疗30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4.9天。 2、芩连消毒饮 【来源】顾伯华,《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山栀10克,制川军9克,野菊花、半枝莲各10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护心。 【方解】本方以《外科正宗》方“七星剑”,与《医宗金鉴》方“五味消毒饮”,《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饮”化裁制方。方中以芩连为君,直折上焦心火;金银花合野菊花为治疔之圣药;连翘清上焦诸热,解毒疗疮;紫花地丁入心肝二经,凉血解毒、清热消肿,合半枝莲清解疗毒,力专效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护心之功,用之奏效颇捷。 【主治】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 【加减】颜面疔疮,每易动风,加草河车、僵蚕合野菊花有入肝经、熄肝风之效;脓成者,加苍耳子、桔梗、皂角刺透脓泄毒;便燥腑结改用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泄热;邪热伤阴,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甘寒清热;神识昏糊,加神犀丹1粒冲服,紫雪散4.5克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热毒炽盛,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60克凉血解毒;咳吐痰血,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加羚羊角粉、钩藤、龙齿。 疔疮外治可用外科蟾酥丸磨散醋调,围裹于疔疮头四周,箍围聚毒,疔头上置放药制苍耳子虫并用千锤膏覆盖,疮头溃后外用二宝丹药线引毒外泄。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颇感得心应手。 【附记】疔疮初起,不宜切开及针挑,也不能妄加挤压,不然可以造成疔毒扩散走黄。疔疮病发有全身症状时宜卧床休息,饮食忌荤腥发物及甜腻食品,更忌饮酒及辛辣,应多饮水、瓜汁、菊花露等,患部应防护,避免碰跌损伤而致毒邪扩散入营。 3、七味治疔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夏枯草、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各9~15克,蚤休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疔疮为脏腑积热、火毒之证。本方是由五味消毒饮化裁而成。方中五味消毒饮(紫背天葵、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均为清热解毒之品,因紫背天葵药店少有,故易以夏枯草,此两药均是春生夏枯,其性寒除热与主治外证之用基本相似,尤以夏枯草纯阴之性,解郁火而清热,具有杀菌作用,尤为适宜,并加蚤休、甘草以增清热解毒之功,数十年治疔特为利器。治愈者无数。 【主治】颜面疔疮,手部疔疮,多发性疖肿。 【加减】已现疔毒走黄征象的,则加入金石斛9克以清胃腑积热。用治面疔、手疔的“走黄”患者,尚无失败病例。 【疗效】临床使用数十年,疗效满意。临床观察治愈率为100%。 4、知柏解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黄柏4克,知母、丹皮各6克,金银花、连翘、元参、带皮苓、生米仁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解】本方为己历三世家传秘方。烂疔溃烂期,内治宜以清泄下焦湿热为先。方中以知母、黄柏以泻下焦之湿热而降火为主;元参、丹皮凉血解毒为辅;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佐;又以带皮苓、生米仁利湿为使,使火降热退而湿去,则毒邪得解,其病可愈。 【主治】烂疔溃烂期。 【加减】以上为常用量,并随症状而增减。如患生于手部的,一般加川连1~2克。 外治:在腐烂蔓延阶段,剪除四周黑腐,并用硝酸银棒涂擦边缘未尽之腐肉,杀菌止烂、控制蔓延,取效较中药为速。一般1~3次则腐烂即止。待热退腐止,加用生肌之品亦效速。 【疗效】临床屡用,确有显效。 5、九味消疔汤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5)1985年 【组成】金银花、紫花地丁草各30~50克,生地9~30克,夏枯草15克,赤芍、川黄连、知母、生甘草各9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方解】《疡医大全》云:“总由脏腑积受热毒,邪气搏于经络,以致血液毒滞于毛孔,手脚、头面各随脏腑部位而发。”说明致因虽多,皆由火毒蕴结所致。治宜清热解毒为大法。方中君以金银花、紫花地丁草清热解毒。因二味气轻力薄,惟重用方见其功。臣以夏枯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川连、知母泻火解毒护心;火毒久蕴,必致血热血凝,故佐以生地、赤芍凉血活血,以清血分火毒;甘草解毒,合芍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之性;使以桔梗调畅气机,又载诸药之性直达病所。诸药配伍,其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功颇著。 【主治】疔疮。 【加减】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9克,番泻叶3~6克;足疔,去桔梗,加黄柏9克;口臭口渴,加生石膏15克,黄芩9克;咽喉肿痛或口舌糜烂,加射干、山豆根、板蓝根、元参各9克;外吹锡类散(中成药);小便短赤,加滑石9克,木通6克,车前子9克;发热恶寒,加荆芥、牛蒡子、连翘各9克,薄荷6克;热毒炽盛,加大青叶、野菊花、蚤休、蒲公英各15克;疔发四肢,去桔梗,加大青叶、蒲公英、半枝莲各15克;疔毒走黄、合犀角地黄汤加金石斛15~30克,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亦可随证加入,或随脏腑经络部位见证加入一二味对证之品。若随证辅以外治之药(具体详见《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则奏效尤捷。 必要时配合西医救治,亦可相得益彰。 【疗效】治疗颜面疔疮85例,用本方为主,并辅以外治,5例因严重走黄,经西医配合救治外,均获痊愈,无1例死亡。治愈率达100%。 【附记】临床观察,本方适用于各部疔疮,无论初、中、后期,或红肿不红肿,即使正虚或见寒象者,只须略为加减或加入一二味对症之品即可,不必更方。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或配合拔疔散,治验甚多,治愈率达100%。凡治疔疮,切忌刀针或挤压,否则易导致疔疮走黄之变;二要忌口,尤其在治疗过程中,严忌烟、酒,忌食辛辣、鱼、鸡、肉等发物和高热之物,以免影响疗效,或加重病情,引起病变。 6、拔疔散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5)1985年 【组成】大蜘蛛(烧灰存性)20只,五谷虫(新瓦上焙干)50克,明矾、蟾酥各15克。 【用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疔疮未溃时取本散(适量),与鲜蛔虫1~3条(或用猪胆汁,或烟油或九味消疔汤药汁代)混匀,共捣烂如泥外敷疮头上;已溃者则用本散(适量)点在疮头上,外用千锤膏(中成药,药店有售)覆盖贴之,每日换药1~2次,直至痊愈。 【功用】拔毒消肿,消炎止痛。 【方解】凡疔疮,皆因火毒所致。治宜拔毒消肿,消炎止痛。方中君以大蜘蛛,其拔毒破积之力,其效无比;臣以蟾酥善拔风火热毒之邪,具有外拔内攻之效,合大蜘蛛其拔毒作用尤著,佐以明矾消炎止痛;入五谷虫解毒化积,如《本草求真》云:“凡热结谵语毒痢,并宜服之,无不立验。”且药性平和持久,其性善入,且协调诸药之性直入病灶,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共奏拔毒消肿,消炎止痛之效。 【主治】疔疮。 【加减】疔疮走黄加黄升丹15克(名加味拔疔散)。 【疗效】屡用屡验,疔效卓著,一般连续用药1~2次后,疮头必破,流黄水,红肿渐消。一般单用本散外治即效,若配用九味消疔汤内服,奏效尤捷,每获痊愈。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临床观察,本方外用,能代刀针,速破疮头,排黄水,泄邪毒,具有较强的拔毒、消肿、排脓作用,效果卓著。本人临证应用,多与九味消疔汤配合使用。三十多年来,治验甚多,治愈率达100%。 中医的其他治疗 l、针刺法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和血。 处方:身柱 灵台 合谷 委中 方义:督脉统率诸阳,故泻身柱、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两穴为治疗疗疮之经验穴;阳明多气多血,取合谷以清泻阳明火毒;委中为“血郄’’,刺血以清泻血热。 随证配穴: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循经配穴。如生于面部,属阳明经者,配商阳、内庭;属少阳经者,配关冲、足临泣;属太阳经者,配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配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配手部同名经腧穴。高热配十宣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神昏配人中、中冲、内关。红丝疔可从红丝止点沿红丝向起点点刺,泄其恶血。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l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挑治法 选穴:脊柱两旁寻找丘疹样阳性点,或取心俞、脾俞等。 方法: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针挑取白色纤维样物。每次取2~4穴。 3、隔蒜灸法 选穴:阿是穴 方法:将蒜片置于疖肿上,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灸之,每一疖灸3~10壮,每日l次,10次为l疗程。轻者灸3~4次痊愈,为防止复发应灸完l个疗程,重者一般需2个疗程。[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