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镜子》 |
释义 | 片名: 镜子 写真 Zerkalo The Mirror Sarke Зеркало 主演: 阿索洛米欣 Anatoli Solonitsyn Tamara Ogorodnikova Alla Demidova Larisa Tarkovskaya 伊格内特达尼尔瑟夫 Ignat Daniltsev 玛格瑞塔·泰瑞柯娃 Margarita Terekhova 片长: 108 分钟 类型: 剧情 地区: 前苏联 导演: 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年份: 1975年4月1日 语言: 俄语 西班牙语 级别: Argentina:13 Finland:K-12 West Germany:12 UK:U 电影海报 截图 截图 影片简介: 《镜子》(ZERKALO)是塔可夫斯基1974年所拍摄的个人第四部影片,在其七部正式影片(不包括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短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中恰好处在中心的位置。这不单单是指数值上的中心,也指艺术上的中心。 时间与记忆是塔尔科夫斯基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时间与记忆的维度中展开。《镜子》是一部自传性作品,讲述一个艺术家的童年体验与成长。时间始于二次大战爆发,跨越40年的岁月,完全吻合了导演自己的生平年代。塔尔科夫斯基的母亲在影片中扮演艺术家的母亲,而他的父亲,一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在画外音中朗读自己的诗作。塔尔科夫斯基说,这是他第一次决定用电影自由地表达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记忆。镜子是塔可夫斯基的关于迷失的童真和情感遗弃的自传式电影,影像卓越、极富艺术启发。电影呈现为有关当代日常生活、个人记忆、历史事件胶片和梦境的步调迟缓的蒙太奇。 镜子是穿越人类的存在,希望和失落,成功和过失的内省的旅程:一段通过催眠治愈了一个年轻人的口吃的电视播报;一个被忽视的妻子迁就了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一段保留下来的未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的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忍受着他的军事指导员。试图将这些形象整合到某一连贯的结构或统一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毕竟,镜子是塔可夫斯基倍受熬煎的灵魂的反映:他关于精神性,因果关系和真理的探索通过挥之不去的映象暴露出来,这些映象不可避免地定义了我们有缺陷的生活,无论怎样的琐细和世俗。 塔可夫斯基通过使用同样的演员表现叙述者生活的两个阶段而故意模糊了时间概念:失去父亲的孩子试图接近他那精神失常的母亲,而疏远的父亲无法关心他那热衷于自己的想法的儿子。关于世界大事的、时代错乱的新闻影片散布其中,提供了环境索引和音调的转换。电影的结构通过闪回和闪前持续推进,又通过色彩转换得以彰显。这导致了影片主题的循环,反映出叙述者疏离的格调和情感的隔绝。影片中逻辑顺序的缺席激起观众的发自肺腑的反应:我们所经验到的知识确实存在于它醉人的美和决绝的渴望中…,甚至也许存在于和艺术家自身的短暂沟通中。 有些人认为本片是塔可夫斯基最出色的作品,其间充满了导演对时间、历史、乡村的个人思考。一系列的情节表现出从战前到战后的感受,并诗意地展示了对自己父母的回忆。 塔可夫斯基自己说,不要把《镜子》想象的太复杂,它不过是一条直线式的简单故事,没有比这更易读。 这部影片曾经三易其名,原名叫《忏悔》,其原因是塔可夫斯基对母亲有负疚感,他最初的想法是拍一部关于母亲生平的电影,但后来他意识到:“尽管它的构思仿佛是关于母亲的,但是我觉得,我拍摄了一部关于自己的影片……”剧本定稿时改名为《白昼,白昼》,在拍摄过程中塔可夫斯基受伯格曼电影的启发(伯格曼在为电影取名字时一般都使之概括影片的主旨),定名为《镜子》。黑白镜头用于闪回,跟日常生活的画面交相辉映。影片融合了导演的生平,并且运用纪录片镜头,将个人世界慢慢扩展成更广阔的政治视野,是一部最完整地运用诗化语言和象征性镜头的散文式电影。许多人将本片视为塔可夫斯基最出色的作品。 在拍摄前,塔可夫斯基准备了超过20个不同的剧本,最终令他满意的就是现在看到的。在电影开场有一个电话打进来,随着镜头可以看到一张海报,是塔可夫斯基的另一部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196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