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碧溪乡
释义 碧溪乡概貌

§ 基本概述

碧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境内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回龙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迁徒的绿色通道凤凰山,还将拥有小湾巨型电站库区的壮观美景高峡平湖,这里年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103.5毫米,相对湿度76%,年日照数达1868.7小时,属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在具有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特点基础上,因受地形地势和无量山脉走向影响,使光、热、水等气象要素产生再次分配,全乡基本形成以凤凰山,黑惠江为代表的区域气候,平均温差近7℃,真正呈现“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全乡辖中华、松林、杏子山、回龙山、永宁、新虎、和乐、凤仙8个村委会,98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有耕地1144公顷(其中水田95公顷,旱地1049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065公顷;全乡有林地面积625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1%。

§ 人文地理

碧溪乡

碧溪在唐南诏时期(779年)属南诏发祥地蒙舍诏以南的大槽涧(即南涧),明代(1383年至1728年)属定边县五里之一的葩仁牧,清雍正七年(1729年)属澜沧江巡检司四里五甲之一的昆二里,民国21年(1932年)属蒙化县第6区。1930年称为兔街乡公所,1936年称为忠恕乡和仁恕乡,1940年8月由仁恕乡正式更名蒙化县碧溪乡,1949年10月改称蒙化县碧溪分区,1950年11月划归蒙化县第五区(1949年—1950年碧溪乡公所驻地临时迁至公郎松花寺),1962年10月改称蒙化县碧溪区公所,1965年11月自治县成立后改称南涧县碧溪区公所,1968年4月改称南涧县碧溪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5月改称南涧县碧溪公社革命委员会,1976年10月改称南涧县碧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2年1月划归南涧县浪沧区,同年5月改称南涧县碧溪区公所,1988年3月正式确定为南涧县碧溪乡人民政府。

§ 群众文化

碧溪乡群众文化丰富多样,节令性的主要有:春节、二月八、六月火把节、中秋节等,另外还有各大名山特定的朝山曰、带有艺术色彩的红白喜事的仪式、节日集会以及有关社团、协会、学会的活动等等。朝山也是主要的特色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之一。朝山为每年固定的一天在固定的地点进行,这一天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到山上,有的求神拜佛祈求平安,男女青年则是寻求对象。在山上,用对歌(俗称唱调子)打歌等形式来寻找自己心仪的对象。碧溪的朝山有:正月初九山(与小湾东镇东部群众共朝)、二月十四日排山、八月十五达子山。

§ 民间音乐

碧溪的民间歌曲主要是彝族民歌。主要有“山歌”、“打歌调”等几种,山歌主要是在中华、永宁、新虎三个地方流行。碧溪乡民族民间舞蹈

“打歌调”是在打歌的时候唱的,伴奏一般用小邦笛,演唱时脚步和着拍子,歌词可以任意改变,但曲调多数是固定的形式,如新虎的打歌调。

民间乐器主要有“九点”、“笛子”、“唢呐”、另外还有苗族上午芦笙。其中“九点”吹奏旋律主要如下:

民族民间舞蹈

碧溪乡民族民间舞蹈的全部精华荟萃于打歌之中。打歌是碧溪的传统,主要是彝族人民的活动。通过打歌这种形式彝族人民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情。主要的步伐是十六步,中间可加入“三翻三转”、“喜鹊蹲窝”、“苍蝇搓脚”等,可以根据表演者的情绪需要自由加入。

打歌现已更加舞蹈化,带有原始起源色彩的成份越来越少,通过参加南涧县跳菜艺术团或到其它乡镇交流,揉和了其它乡镇的精华,更加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展示了勃勃生机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001年,碧溪乡被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跳菜、打歌之乡”,全乡8个村委会被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跳菜、打歌民间艺术村”,同时授予查政龙、蔡文武、蔡文卫、茶凤高等4家为“跳菜世家”,授予茶德宣、茶正坤、蔡文胜、茶其胜、字文升等5家为“打歌世家”,授予查德才、茶枝顺、茶凤高、字华顺等4家为“民间音乐世家”。

§ 参考资料

[1]大理百科http://www.indali.cn/wiki/index.php?doc-view-21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