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芷 |
释义 | § 概述 白芷 白芷出自《本经》,《本草图经》:白芷,根长尺余,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以黄泽者为佳。《植物名实图考》:白芷,滇南生者,肥茎绿缕,颇似茴香,抱茎生枝,长尺有咫,对叶密挤,锯齿槎枒,龈龉翅起,涩纹深刻,梢开五瓣白花,黄蕊外涌,千百为簇,间以绿苞,根肥白如大拇指,香味尤窜。 白芷属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1.5m。根长圆锥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略排列成数纵行,质硬,较重,断面白色,粉性大。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有长柄,叶柄下部有管状抱茎、边缘膜质的叶鞘;茎上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轮廓国卵形至三角形,长15-30cm,宽10-25cm,叶柄下部为囊状膨大的膜质叶鞘,无毛或稀有毛,常带紫色;末回裂片长圆形,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多无柄,长2.5--6cm,宽1-2.5cm,急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具短尖头,基部两则常不等大,沿叶轴下延成翅状;花序下方的叶简化成无吉的、显著膨大的囊状叶鞘,外面无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10-30cm,花序梗长5-20cm,花序梗、伞辐和花柄均有短糙毛;伞辐18-40;总苞片1-2,通常缺;小总苞片5-10枚,线状披针形,膜质;花白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内曲成凹头状;花柱比短圆锥状的花柱基长2倍。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黄棕色,有时带紫色,长4-7mm,宽4-6mm,无毛,背棱扁,厚而钝圆,远较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 祁白芷本种的植物形态与杭白芷基本一致。区别点在于:根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以,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散生,断面灰白色,粉性略差,油性较大。栽培于河北、湖南等地北方地区。 § 药品简述 白芷 药名:白芷 别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汉语拼音:bai zhi。 英文名:Dahuricae Angelica Root Taiwan Angelica Root, Root of Dahuricae Angelica , Root of Taiwan Angelica, Root of Scabrous Cowparsnip。 科属分类:伞形科。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归经:归肺经;脾经;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资源分布:栽培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采收和储藏:春播在当年10月中、下旬;秋播于翌年8月下旬叶枯萎时采收,抖去泥土,晒干或烘干。阴虚血热者忌服。 炮制方法: 1、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晒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2、《雷公炮炙论》: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3、《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刮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4、《药对》:白芷制雄黄、硫黄。 § 用药禁忌 1、阴虚血热者忌服。 2、《本草经疏》: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 中药化学成分 白芷 1、杭白芍 根含欧前胡骨酯(imperatorin),异欧前胡内酯(isoimperatorin),别异欧前胡内酯(alloisoimpera-torin),别欧前胡内酯(alloimperato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异氧化前胡素(isooxypeucedanin),水合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hydrate),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白当归脑(byakangelicol),新白当归脑(neobyakangelicol),珊瑚菜素(phellopterin),花椒毒酚(xanthotoxol),香柑内酯(bergapten),5-甲氧基-8-羟基补骨脂素(5-methoxy-8-hydroxypsoralen),8-甲氧基-4-氧-(3-甲基-2-丁烯基)补骨脂素(cnidilin),栓翅芹烯醇(pabulenol)[1-3]等多种香豆精类成分。还含谷甾醇(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及钙、铜、铁、锌、锰、钠、磷、镍、镁、钴、铬、钼等多种元素而钠、镁、钙、铁、磷的含量较高。 2、祁白芷 根含香豆精类:欧前胡内酯,异欧前胡内酯,氧化前胡内酯,水合氧化前胡内酯,珊瑚菜素,白当归素及叔-O-甲基白当归素(tert-O-methylbyakangelicin)等;香豆精葡萄糖甙类;紫花前胡甙(nodakenin),3-羟基印度榲楟甙(3-hydroxy-marmesinin),白当归素-叔-O-β-D-吡喃葡萄糖甙(tert-O-D-glu-copyranosylbyakangelicin),白当归素-仲-O-β-D-吡喃葡萄糖甙(sec-O-β-D-glucopyranosyl byakangeliein),东莨菪甙(scopolin),茵芋甙(skimmin),花椒毒酚-8-O-β-D-吡喃葡萄糖甙(8-O-β-D-glucopyranosyl xanthotoxol),独活属醇-叔-O-β-D-吡喃葡萄糖甙(tert-O-β-D-glucopyranosyl heraclenol)等,另含腺甙(adeno-sine)。 § 药理作用 白芷 1、抗炎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lg相当生药lg)4g/kg,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的炎症(P<0.01)。 2、解热镇痛作用:用蛋白胨皮下注射于大白兔背部造成的高热动物模型,1g白芷或杭白芷煎剂15g/kg,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8g/kg,对腹腔注射1%醋酸(0.l/kg)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作用与氨基比林8mg/kg类似,P<0.001。小白鼠热板法试验,给药前痛阈在30分钟以内者,灌胃给于白芷或杭白芷8g/kg,给药后60分钟,白芷及抗白芷对痛阈值明显提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01和0.01。 3、解痉作用:本品所含的佛手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对兔回肠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异欧前胡素还能增加兔子宫的收缩力和蚯蚓肌的紧张性。东莨菪素对雌激素或氯化钡所致在体或离体大鼠子宫痉挛有解痉作用,其ED50为0.09mg/kg。 4、对心血管的作用:本品所含的异欧前胡素和印度榅桲素对猫有降血压的作用,50mg/kg降低动脉压50%,作用维持时间为1.5小时。异欧前胡素与N-乙烯吡咯烷酮的共聚物可使猫动脉压降低的时间延长5-10倍。还能降低离体蛙心的收缩力。 5、抗菌作用:白芷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氧前胡素体外试验对11种菌株有抗菌作用;欧前胡素亦有抗菌作用花椒毒素;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的MIC为100mcg/ml。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6、光敏作用:本品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一旦受到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则可使受照射处皮肤发生日光性皮炎,发生红肿、色素增加、素皮增厚等。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为最强,香柑内酯次之,异欧前胡素乙较弱。光敏活性物质可用来治疗白癜风。异欧前胡素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临床用红斑量测定证明有效。 7、抗癌作用:异欧前胡素和自当归素具有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异欧前胡素的ED50 100μg/ml。 8、抗辐射作用:白芷甲醇提取物1g/kg于X线照射前5分钟腹腔注射,对小鼠皮肤损害有防护作用。 9、其他作用:小量白芷毒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都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景使用能引起强直性间歇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 § 临床应用 白芷 1、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白芷发散风寒,且有止痛、通鼻窍等作用,故主要用治风寒表症兼有头痛鼻塞的病症。如头痛剧者加羌活、细辛;鼻塞者配藿香(主要为理脾肺之气)、薄荷等。 2、用于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白芷祛风止痛,主要适用于病在阳明经者,头额、眉棱骨、上下龈都属于阳明经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进行治疗。治头痛可配蒿本、蔓荆子等;治眉棱骨痛属风寒者可单独应用;属风热者可配黄芩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 白芷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药品。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4、用于妇女白带。 白芷温燥寒湿,主要用治寒湿白带,常配合海螵蛸等同用如属湿热带下,也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 5、白芷又为治鼻渊要药,有化湿通鼻窍之功,多配合辛夷、鹅儿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还可用于毒蛇咬伤,有解蛇毒作用,古代有单用煎汤内服,用渣外敷的记载,现代有些蛇药解毒片即有本品配伍在内。 § 常用配方 白芷 1、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钱,生乌头一钱。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2、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香白芷(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百一选方》都梁丸) 3、治半边头痛:白芷、细辛、石膏、乳香、没药(去油)。上各味等分,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4、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5、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6、治肠风:香白芷为细末,米坎调下。(《百一选方》) 7、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 8、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9、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10、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11、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 12、治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濒湖集简方》) 13、治感冒头风头痛:用都梁丸,白芷100克研细粉,制成水丸,每服6克,主治感冒头风头痛。 § 文献论述 白芷 1、李杲: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2、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3、《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4、《本草经疏》: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5、《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6、《本草经百种录》: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木,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殚心也。 7、《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8、《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 9、《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10、《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11、《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12、《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po疵瘢。 13、《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 植物栽培 白芷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宜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种子在恒温下发芽率低,在变温下发芽较好,以10-30℃变温为佳。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一般采用址播,不宜移栽。6月果实外皮呈绿色时,选侧枝上结的果实,分批采收,挂通风处干燥。春播于3、4月进行,但产量和质量较差,通常采用秋播,适宜播种期因地异,华北地区多在8月下旬至9月初,穴播,按行株距35cm×(15-20)cm开穴,深5-10cm,1hm2用种量约11.25kg。条播按行距3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盖薄层细土,压实,浇水,1hm2用种子22.5kg。播后15-20d出苗。 田间管理 苗高5cm左右开始间苗,结合中耕除草,苗高15cm左右定苗,条播每隔15-16cm留苗1株;穴播,每穴留苗1-3侏。一般在间苗、定苗后和封垄前各追肥1次,用人粪尿、腐熟饼肥或尿素等,也可结合浇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斑枯病,主要为害叶部,用1:1:100倍的波尔多液或多抗霉素100-200u喷雾。还有紫纹羽病,根结线虫病为害。虫害有黄凤蝶,幼虫为害叶片,幼龄期或用青虫菌(每1g菌粉含孢子100亿)500倍液或Bt乳剂200-300倍液喷雾。还有胡萝卜微管蚜、黄翅茴香螟、红蜘蛛为害。 §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杭白芷 根圆锥形,长10-20cm,直径2-2.5cm。止部近方形或类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皮孔样横向突起,长0.5-1cm,略排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是对实较重,断面白色,粉性,皮部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气芳香,味辛、微苦。 祁白芷 根圆锥形,长7-24cm,直径1.5-2c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较光滑,皮也样横向突起散生,并有支根痕。质硬,断面类白色,粉性,皮部散有棕色油点,形成层环圆形,棕色。以独支、条粗壮、质硬、体重、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 ⑴ 杭白芷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中有油管分布。韧皮部宽广,筛管群略呈径向排列;油管较多。形成层略呈方形。木质部占根的1/2,导管稀疏散列。本品薄壁细胸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⑵ 祁白芷 形成层呈圆环状;木质部占根的1/3,导管呈放射状排列。 药物应用鉴别 白芷羌活、藁本、白芷、细辛:四者都具有辛温发散风寒、风湿、寒湿、风寒湿邪而止痛的特点;羌活气雄上升主散肌表游风,善除筋骨间风湿与风寒湿痹而止痛;藁本也具有散雄壮之气,善达头之巅顶,以止头痛连齿颊,妇女癥瘕。白芷辛散香通,温燥上升力强,以除肺病、胃二经风寒所致之证外,尚有消肿排脓,燥湿止痒,止带之功,细辛温散风寒湿邪力强,善能通窍止痛,又能温化寒饮,下气降痰,并善治寒犯少阴,阳虚外感,发热脉搏沉证。 中药化学鉴定 (1)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3ml,振摇5min后,静置20min,取上清液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与20%氢氧化钾溶液各2-3滴,摇匀,置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至pH3-4,lk 1%三氯化铁深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香豆素) (2)本品水浸液滴于滤纸上,紫外光灯(365nm)下湿蓝色荧光。(检查香豆素)[1] 主要品种区别 按产地划分主要区别如下: l、浙白芷(杭白芷):长圆锥形且四棱明显,“疙瘩丁”多排成4行且较粗大,表面灰青或浅灰棕色,皱纹较少,断面方形,棕色形成层环明显。气香浓烈。 2、川白芷:较浙白芷粗,但四棱不及断白芷明显,表面黄白色或浅棕黄色.皱纹较明显,断面方形亦不及浙白芷明显,常呈类圆环。“疙瘩丁”较粗大。气香浓郁。过去川白芷以四川遂宁所产为最佳,铜梁所产次之,其他产地叉次。 3、禹白芷(会白芷):形似胡萝卜,类圆形而细长,直径细于前二种.表面较光滑,横向皮孔(疙瘩丁)少且不及前二种明显,体轻,粉性不足,香气较弱。 4、祁白芷:多指主产于河北安国一带的白芷,条细小,形似禹白芷,表面较光滑,“疙瘩丁”较少且不明显,粉性小,气微香,下部多有分支细尾。 此外,其他产地(如湖南、陕西等地)所产白芷则条细,支根多,且粉性不足香气弱,多自产自销[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