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真诰
释义

§ 真诰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是道教重要派别上清派的承传者。据《云笈七签·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等记载,弘景先祖陶氏本是冀州平阳人,帝尧陶唐之苗裔。十三世祖陶超,汉末渡江,始居丹阳。相传弘景之母曾梦见一只小青龙忽从身中飞出,向东升天而去,并有两天人手执香炉来到所居之室,于是有孕,于刘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年)生弘景。弘景四五岁便好学,九十岁时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等书,多达万余卷,并爱好写作。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传》,日夜研读,萌发了养生之志。陶弘景读书兴致广泛,通晓七经大义,善稽古、训诂,尤好五行、阴阳、风角、■候、太一、遁甲、星历、算术、山川、地理、物产、医药。另外还能善棋琴,工草隶。年十七时,他与江、褚炫、刘俣同游,都以才学知名,为顺帝四友。

齐高帝萧道成即位(公元479年),引为豫章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拜为振武将军宜都王侍读。但他不交游官场,只以披阅公文为务。在此期间陶弘景拜兴世馆主孙游岳为师,学习上清经法、符图。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他上表辞官,诏许,赐帛十匹,烛二十铤,并另赐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用。当陶弘景离京时,公卿众友饯别于征虏亭,人数甚多,车马拥堵,这是宋齐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大饯行场面。陶弘景退隐江苏之句曲山(茅山),认为“此山是金坛洞宫,名曰华阳之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曰茅山”,故自号华阳隐居,时年三十七岁。隐居之前,陶宏景曾在茅山获得杨羲、许谧手书《上清经》真迹。

永明八年,他曾请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到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又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到始宁兆山谒法师钟义山,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标及其他各处老道士,并获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多天才返回。搜访道经,为他以后著述,特别是为写作《真诰》准备了良好的条件。陶弘景云游之时,随时救穷济困、解人疾病,不知疲倦,经常暗中助人,不留姓名。他很喜欢听松树的风声,曾在隐居的庭院种满松树,每当听见松涛之声时,便走近树旁,感到心旷神怡。永元初(公元499年),他又修一座三层楼房,自居最高处,闭门谢客以著述。在茅山隐居期间,他写下了《真诰》。梁武帝早年素与弘景深交,当武帝禅代之时,弘景援引图谶,拟定国号为梁,被采纳。

梁武帝请他出山参政。他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散放在水草之间,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棍子赶着,梁武帝看了画,知道他不愿下山。于是朝中大事,无不派人进山征询陶弘景的意见,故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陶弘景移居积金东涧,善辟谷导引之法,年虽老而有壮容。他还到过贸阝县阿育王塔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去世,诏赐中用大夫,谥曰白贞先生。当时王公显贵争相作他的弟子,他只接纳了一部分。所授弟子达几十人,王远和、陆逸冲学业最精。陶弘景著作有二百余卷,与道教有关的除《真诰》外,另有《真灵位业图》一卷、《登真隐诀》三卷、《养生延命录》两卷,都收入《正统道藏》中。

今《道藏》收有《真诰》二十卷,书前有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高似孙所作的序,对该书的内容加以简介:“诰者,告也。……能通乎纬,必知诰矣。陶君之意,亦谓卦六十四,道之元也;道德五千言,元之道也。其余赜元之奥,钩玄之微,能与易、老贯者,各形乎言,各见乎事。虽然,事与言非元矣。”序言认为该书与易道相通。《真诰》的篇名都用三个字组成,有《运题象》、《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七篇。以下从四个方面介绍本书的大致内容。

一、《真诰》中较多记载传道之事。如《运题象》中说:“清虚真人授书曰:黄赤之道,混气之法,是张陵受教施化,为种子之一术耳,非真人之事也。吾数见此行而绝种,未见种此而行生矣。百万之中,莫不尽被考罚者矣。千万之中,误有一人得之,得之远至于不死也。”“又有一人甚少,整顿,建芙蓉冠,朱衣带剑,未曾见也。意疑是桐柏山真人王子乔,多论金庭山中事,言多有不可解者,恭敬紫微、上真九华妃也。”书中充满了神秘、虚幻色彩。

二、《真诰》中较常谈到修道养生之术。《甄命授》中谈到“道”:“道者混然,是生元К,元К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道自身是虚无的“混然”状态,然后道又相继衍生出“无К”、“大极”这两种混然之气。要想达到这种“混然”的状态,就要求心地清静、排除私欲杂念,专心修道,即“凝心虚形”、“抱玄念神”,进入一种忘我、全神贯注于道念的境地。相反,如果心思不专,杂念真胸,心猿意马,就不能进入良好的修道状态。为了做到心神专一。首先要做到情感平静、稳定,不喜不忧,宠辱不惊,因为“喜怒损志,哀戚损性”;其次要戒除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杂欲,而应清心寡欲;另外还要矢志不移的“勤苦”,这样才可修道。存思法是修道养生的重要途径,《真诰》中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这充分体现了上清经法的特点,也表明了陶弘景是站在上清派立场上的。

书中介绍了数种存思法:一是存思五神法。五神是指人体的两手两脚和头部,修炼者修道时设想自己的头部为青色、两手为红色、两脚为白色,“则去仙近矣”。二是存思日月法。首先在心中存思太阳的形象,然后设想太阳从中进入体内,洞彻心腑,顿时觉得心暖神清。另一种存日法则是,先在心中存思太阳形象,设想其霞光辉映、火红一片,然后设想太阳的光芒升到喉咙,直到牙齿间,再设想日光返回到胃中。如此能够“内视”,开目见心,胃中光彩鲜丽。如果一日三为之,则一年疾病尽除免;行之五年,则全身焕光泽;行之十八年而得道,则人行日下无影迹,又可回避鬼怪灾祸。存月法大致过程是:设想素洁的月光从心中照入咽喉,再到齿间,皎洁的光芒再回复到体内胃中。三是存气法。修炼者存思心中有白气,脐中有黄气,头部有黑气,三气生成,如云朵萦绕全身,云气忽变成火,火又烧身,浑身透彻,这样修炼可以长生不死。修道养生的另一方法是服食仙丹妙药。

《甄命授》的《服术叙》着重叙述服食之术,认为服食的妙处在于除却“百灾、百毒、百疫”。《协昌期》中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养生药方,如“兀散五斤,伏苓煮三沸,捣取散五斤,右二物,合和更捣二千杵,盛以密器,旦服五合,百灾、百毒、百疫不能犯,百童而壮健,久服能飞越峰谷,耳聪目明矣。”《真诰》认为修道求仙应与健体养生结合起来,若“学道者常不能慎事,尚自致百疴”,则不能得道成仙。故书中阐述了不少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清心静神、肌体按摩、叩齿生津等,这些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成仙的内容,当然是虚幻不稽的。

三、《真诰》还介绍了一些修仙之地。该书《稽神枢》较详尽地描述了那些修仙之地的来历、地理位置、众神仙迹等。如“金陵之土似北邙及北谷关,土坚实而宜禾谷,掘其间作井,正似长安凤门外井水味,是清源幽澜,洞泉远沽耳。水色白,都不学道,居其土,饮其水,亦令人寿考也。”“大茅山中,茅山相连。长阿中有连石。古时名为积金山,此山中甚多金物,此处宜人住,可索有水处,为屋室静舍,为佳。”《稽神枢第一》中详尽记述了道教茅山派的发源地句曲山(即茅山)的地理位置、山名由来、山景水色、地质矿藏、历史传说等,显示出茅山是最佳的修道处。与《稽神枢》描述的山清水秀的仙境相对照的则是《阐幽微》中所记述的森严恐怖、血腥累累的地狱——鬼王都城罗■山以及居在此山的形形色色、职位大小不一的鬼神。这里所描述的鬼神谱系与《真灵位业图》在第七神谱系列中的鬼神谱系有些类似。

四、有关《上清经》的传授历程。《真诰》第十九卷《翼真检第一》中的《真诰叙灵》具有重要的道教史料价值,主要叙述道教七大部类经书中第一大部类《上清经》的具体传授过程,记录了《上清经》的问世和它的重来传人杨羲、许谧、许等流传该经的一些情况。《真诰叙录》还述及道教另一部类经今本《灵宝经》问世的经过。这对于研究上清派与灵宝派两大道教经派产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翼真检第二》中的《真胄世谱》,较细致地记载了许谧、杨羲的家世谱系和他们的一些事迹。

《真诰》的写作特点有二:一、该书的神秘性。《真诰》的写作目的,就是为弘扬上清经法,扩大上清教派的影响,故对上清经的来源、传世作了种种神化的描述。该书原以顾欢的《真迹》为底本,因陶弘景认为《真迹》所记失误太多,故他加以改写成《真诰》,《真诰叙录》中解释道:“真诰者,真人口嗳之诰也”,意思是神仙所传授的告语。该书七篇的题名,莫不怪异;在具体行文中,语言隐晦,以显示真人传授的可信,这些使《真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难以全部通晓。

二、《真诰》体现了儒、释、道三教混合的特点。该书既劝人修道成仙,又宣扬善恶报应,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甄命授》和《阐幽微》等篇还出现类似佛教诫语和地狱托生之说。《甄命授》中还有黄观子奉佛道的故事,有“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护身至死,其苦无量”之类的话语,这与佛教关于人生是生、老、病、死、苦不堪言的历程的思想内容十分相似。可见《真诰》融命了一些佛教思想观念,正如《四库提要》所评述:“朱子语录云,真诰甄命篇,却是窃佛家四十二章经为之,至如地狱托生妄诞之说,皆是窃佛教中至鄙至陋者为之。”

总之《真诰》全书内容庞杂,但书中所涉及的许多经书、大量道教人物和方术等,都是研究道教的一份重要历史资料。

《真诰》在北周、元代先后遭禁。

§ 相关信息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小城风云

水户洋平

丽钟阁

帕特里莫尼托

郑州大学环境水利学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