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北纬40°50′-40°57′12″,东经124°44′07″-124°57′30″。在宽甸县北部的大川头、灌水、双山子、八河川四个乡的交界处,与八个村相连。

●建区时间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前身是一个林业部国营实验林场,于1981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机构设置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县级建制,是丹东市林业局主管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管理局下设五科一室,即:资源保护科、计财科、业务科、公安科、产业科和办公室。

●职工数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编制人数54人,现实有人数56人,其中干部38人,工人16人,临时工2人。研究生2人,大专及本科25人,其他25人。高级职称5人,中、初级26人,其他21人。

●面积

总面积7467hm2(11.2万亩),其中核心区2249hm2,缓冲区903hm2,实验区4315hm2。全区林木蓄积170万m3。

●主要任务

保护长白、华北植物区系交替地带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的自然景观,为繁育珍贵树种、野生动物资源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开展生物生态科研、生态教育教学活动。

§ 自然环境

●山脉

保护区属长白山脉余脉千山山脉,主峰四方顶海拔1270.5m。山脉走向以四方顶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延伸,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18座,1000m以上的山峰8座。最低处海拔404m,最高处四方顶海拔1270.5m,相对高差866.5m。有较大的沟谷11条,深达200-600m。

●水文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18座,形成一个高峰群,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当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此“相会”,就会形成地形雨,倾泻而下,使这里成为辽宁省降水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达600—1300毫米。保护区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辽宁省有名的蒲石河、牛毛生河、南股河、北股河由此而生,蒲石河发源于大古缸与四方顶构成的东西走向孤立山体的南侧,南股河发源于北侧,四条河流水量丰富。系县城人们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

●气候

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比较寒冷,夏季温暖湿润,冬夏、春秋昼夜的温差变化较大。年平均温度5.3℃,绝对最高温度33.7℃,绝对最低温度-32.5℃。该区是东北的暴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在1349mm。无霜期平均为132天。雨热同季,均为7-9月份。

●土壤

保护区内的土壤分布大体是以海拔850m为界,界上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下的土壤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界下阔叶杂木林内的土壤为山地棕色森林土。土壤PH值在4.0-7.4之间。

§ 生物资源

●植物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处于长白山余脉与燕山山系交汇处,物种独特而丰富,既有东北植物,也有华北植物。植物种类具有古老性、珍贵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有真菌362种,地衣类158种,苔藓类265种,维管束植物1054种。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10种。其中一级:银杏、长白松、东北红豆杉。二级:红松、钻天柳、水曲柳、野大豆、黄波萝、紫椴、松口蘑。

●动物

有脊椎动物354种。其中兽类40种,鸟类254种,两栖类11种,爬行类13种,鱼类36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种,列为中日保护候鸟协定127种。

●森林类型

森林类型有15个群系:

⑴长白、日本落叶松林;⑵鱼鳞云杉林;⑶臭冷杉林;⑷红松林;⑸红松阔叶混交林;⑹迎山杜鹃蒙古柞林;⑺胡枝子-蒙古柞林;⑻毛榛子-蒙古柞林;⑼假色槭-蒙古柞林;⑽岳桦矮曲林;⑾天然杂木林;⑿花曲柳林;⒀山杨林;⒁枫桦林;⒂核桃楸林。

§ 管理状况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是一个国营林场,1981年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称的变更,意味着一种责任。2003年8月,保护区管理局提出“保护是根本”。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当地百姓来说,白石砬子不过是一座山,一片林,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保护区建立后,柴不能砍了,树不能伐了,野兽不能打了,一时间,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要想保护好,必须让当地百姓了解保护区、认识保护区,自觉地与保护区结成利益共同体。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专门设立宣教科,深入周边3个乡镇6个行政村,向村民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目前,保护区可依据的法律法规《森林法》和《保护区条例》。前者规定私自砍伐1立方米木材处1—5倍罚款,后者规定处3—10倍罚款。保护区职工从严执法。哪怕保护区内丢一棵树,也要追查到底。

为使生态受保护,又让百姓得实惠。保护区管理局一方面帮助他们发展林下经济,一方面加大力度,从百姓手中购买集体林,让百姓转向合适的产业。

保护区耗费10年时间开展了艰辛而繁琐的“本底”调查,如今,保护区管理局的两个标本室陈列的标本就是“本底”调查的结晶。其间,工作人员风餐露宿,走遍了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有时,为了寻找一个标本,要冒着生命危险与黑熊周旋。

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先后投资560多万元进行一期、二期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新建护林点8个,新建防火监控点2个,修建防火路192公里,安装了防火监控系统,全天候全区域监测。

保护区根据总体规划,确立了保护与开发并进的创业思路。保护区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红松、杉松、葡匐松、紫杉、花曲柳、天女木兰等珍奇乔木竞相生长;山梅花、玉铃花、锦带花等灌木山花争芳斗艳;东北山秀、黄柏、细辛、北五味等名贵药材时隐时现;黑熊、野猪、狍子、獾等珍禽异兽穿行其中,怡然自乐。除了上千种动植物,自然景点众多,奇岩怪石,峡谷瀑布,且都蕴涵着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依托保护区内大古缸、二古缸、三古缸形成的“山”型,与天华山、天桥沟一脉相承,在实验区内打造一个集休闲游、森林游、科普游、探险游、地质地貌游、红色旅游于一体的天缸山旅游品牌。目前,《天缸山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已经通过了省林业厅审批。

为改变集体林低产状况,保护区抓住“林改”契机,广筹资金,大量购买集体林,建设一个辅助林场,为保护区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保护区管理局还注册了天缸山山野菜、天缸山水等相关品牌。目前,保护区的林木蓄积量已由成立之初的60万立方米增加至现在的170万立方米,按国际组织换算,其生态效益高于工业等其他效益的15倍,仅木材价值就接近7个亿。预计10年后,保护区林木蓄积量将净增50万立方米。

§ 旅游资源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属长白山脉余脉千山山脉,以主峰四方顶子为中心向四方辅射延伸,保护区内800米以上高峰18座,1000米以上高峰8座,最高峰四方顶子高1270.5米,最低处高程400米,有较大沟谷11条,悬崖绝壁深达200—600米,主峰东南耸立,主峰峰顶偏西有喷泉四射,高达数尺,形成气势磅礴的高山瀑布。

区内植被属于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尚保存有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已鉴定的高等植物有近千种,脊椎动物有170多种,此外,辽宁四条较大的河流均发源于此,也是一个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方圆近百里,天然林面积 70800 亩,森林总蓄积量 67 万立方米。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林深木秀,红松、杉松、匍匐松、紫杉、云杉、花曲柳等珍奇乔木竞相生长;山梅花、天女木兰、玉铃花、锦带花等灌木山花争芳斗艳;名贵药材上百种,东北山秀,黄柏、细辛、北五味时隐时现;更有珍禽异兽穿行其间,黑熊、野猪、狍、獾怡然悠闲,自得其乐。

白石砬子山水景观甚称一绝。山高峰险,穿云逐日,白云斧凿刀削,直插云端;聚仙洞浑然天成,清幽神奇 …… “更有清泉相映,弥足称奇,史料载:“天台与云台之间,有飞泉二道,澎湃奔腾而下,一为南股河上源,如瓮,是为蒲石河上源'白石砬子由此称“水眼”。正应山多高水多高之说,瀑布泉,滴水湖,喷翠泉‘疑是银河落九天',高山高水,正是‘山在云雾里,水在缥缈间”。 遥望高山巍峨,两峰并立,“两峰森列,西为白石砬子,古称天台山,东为黑石砬子。两峰杰秀,怪石嵯峨,皆为悬崖绝壁,俗称大孤缸和三孤缸,石壁映月,遥望如积雪,遂以白石名之。”

●四季景色 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季风光变化无穷,自然景色十分宜人。春季,云烟缭绕,山花烂漫,杜鹃映红;夏季,满山皆绿,遮天蔽日,凉风习习;秋季,红叶争辉,五彩缤纷,硕果飘香;冬季,林寒涧啸,银装素裹,青松白雪。

●奇峰怪石

大自然化育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主要有大古缸、二古缸、黑石砬子、猴石、四方顶、棒槌砬子、南天门。

●人文景观

天台山北侧有两处庙宇和一处墓地遗址。庙宇石刻竖联为“松竹秀而古,山水青且闲”,横批“三元一立”。墓地为蓬莱派。黑沟“石房”,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率军抗日曾宿营的地方。西天门护林防火了望塔,登塔远眺,群山叠峰,尽收眼底。

§ 参考资料

1、http://www.qsg0415.com/?uid-1823-action-viewspace-itemid-140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