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炎帝陵
释义

§ 景区简介

炎帝陵

炎帝陵(又称“天子坟”)位于湖南省 炎陵县城西19公里的鹿原陂(又名白鹿原),陵区面积5平方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屡次修葺扩建,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圣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

炎帝陵景区包括炎帝陵、炎陵庙、奉圣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圣火台等人文景观,还有鹿原洞、龙垴石、龙爪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炎陵庙位于炎帝陵之前,据史载建于宋朝,亦在1986年经大规模修复。炎陵庙座北朝南,分为三进,整个院落以红墙围之。主要建筑有午门、行礼亭、大殿和碑房等。

千百年来,陵前的祭祀活动历久不衰,俎豆馨香,终年不绝。官吏商贾,文人墨客,多有篡志书史,诗文题咏,而民间群众,则以村俗民风,故事传闻,留下许多炎帝和炎帝陵的珍贵史料和千古情思。1993年9月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欣然命笔,题写了“炎帝陵”陵款,1994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炎帝陵所在的酃县更名为炎陵县。集中表达了领袖和政府顺乎民意,数典念祖的崇敬心情。

§ 历史记载

炎帝陵

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北宋以降,历代不辍祭祀,不失修葺。有历史记载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1954年进行一次修复。1986年8月开始再次整修,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炎帝陵殿共分五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五进为陵墓。到目前为止,已恢复或新建开放的自然、人文景 观20多处,主要有炎帝陵殿、御碑园、皇山碑林、天使公馆、圣火台 、神农大殿、朝觐广场、神农大桥、白鹭亭、崇德坊、鹿原陂、龙垴石、龙爪石、洗药池、邑有圣陵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

炎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胜地。1986年整修以来,大、小祭祀连年不断。198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在炎帝陵举行取圣火火种仪式;1993年、1994年、1997年、2000年湖南各界进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礼。1992年,国家旅游局将炎帝陵辟为寻根朝敬之旅国际旅游专线;1993年,炎帝陵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国务院批准炎帝陵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中宣部确定炎帝陵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8年,炎帝陵被评为全省最佳旅游景区;1999年,炎帝陵被评为湖南省模范景区;2000年,中华全国归国华桥联合会确定炎帝陵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陈云、胡耀邦、周谷城、赵朴初等炎帝陵亲笔题词,宋任穷、杨汝岱、宋健、王恩茂、毛致用、彭佩云等先后专程前来谒陵并指导炎帝陵建设。

§ 相关传说

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到南方巡视,为民治病,误尝断肠草身亡。炎帝逝世后,治丧者决定将其安葬到此地以南100余里的河边,即今资兴市资水河边温泉附近,因为那里是羿射九日落下一个太阳的地方,地下冒出来的水都是热的,而炎帝属火,应葬于此。于是便用木排载着炎帝的灵柩,由36个力士拉绗,逆江而上,不料木排到白鹿原时,突然山崩石裂,波浪滔天,木排倾覆,炎帝灵柩镡时沉入岸边石缝,后人便在此立碑代墓。

§ 炎帝传说

炎帝陵

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即其上限在1万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炎帝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炎帝陵随着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炎帝陵庙历尽苍桑,屡毁屡建。有历史记载的较大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最近大规模修葺始于1986年,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陵殿共分四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亭后为墓冢。现有已恢复或新建开放的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主要有炎帝陵殿、御碑园、皇山碑林、天使公馆、圣火台、神农大殿、朝觐广场、圣德林、神农大桥、炎帝陵牌坊、崇德坊、鹿原陂、龙脑石、龙爪石、洗药池、邑有圣陵等胜迹。

炎帝陵西汉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北宋在位150余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两代祭祀活动不断,清代更频繁隆重,极一时之盛。历代王朝祭祀碑文多达53通,其他碑碣石刻20余通。数千年来,炎帝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俎豆馨香,延绵不断。

§ 历史沿革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陵

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赤眉军起义,社会动荡,为保护陵墓,邑人曾将陵墓封土推平。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

宋太宗 太平天国年间(公元976—987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此后陵、庙分隔,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衡州守臣刘清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祜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陵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见修葺炎帝陵庙的记载。

到了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9次。清世祖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奏请修葺。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结构严谨,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炎帝陵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布局和谐统一建筑群。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第一次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第三次是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第四次是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焚损。此后,部分碣及石雕等陆续散失。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四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亭后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

§ 所获荣誉

炎帝陵是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自198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0余万人次,其中接待港澳台人士、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80余万人次。江泽民、胡耀邦、陈云等3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炎帝陵亲笔题词;宋任穷、杨汝岱、宋健、王恩茂、毛致用、王汉斌、彭佩云、李铁映、尉建行、张震、乌云其木格、张怀西、张思卿等2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专程前来谒陵并指导炎帝陵建设。自1993恢复官方祭祀以来,炎帝陵的各类大型祭祀典礼活动连年不断。199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在炎帝陵举行采集圣火火种仪式;1993年、1994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湖南省各界进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礼,并相继举行了2005年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2006年世界华人华侨炎帝陵祭祖大典、2007年海内外佛教界公祭炎帝祈福世界和谐大典、2009年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1995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2008年株洲市各界进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礼,炎陵县社会各界每年清明均举行民间祭祀典礼活动。1992年,国家旅游局将炎帝陵列为寻根朝敬之旅国际旅游专线;1993年,炎帝陵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国务院批准炎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宣部确定炎帝陵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7年、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炎帝陵八次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区;2000年,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确定炎帝陵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炎帝陵被评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首。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4月,“炎陵觐祖”入选新潇湘人文八景。

§ 景观介绍

午门午门: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拱形石门,高4.0米,宽2.6米,门前为50×50米朝觐广场,左右分列为拱形戟门和长方形掖门,门扇均为实榻大门。进午门正中,树立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9月4日亲笔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蟠虎踞,天下一统,江山稳固之意。

行礼亭行礼亭:炎黄子孙奉祀始祖的地方,采用庑殿顶,前后檐各四柱落脚的三开间长方亭,面宽14.03米,进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亭前嵌双龙戏珠龙陛,取名双龙起舞,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

炎帝陵殿

炎帝陵殿:1998年10月修复竣工,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陵殿保留了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修葺后形成的形制和风格,共分四进;一进午门,高8.67米,左右分列戟门和掖门,午门内树有江泽民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碑左右立有白鹿、山鹰雕像各一座,映衬炎帝幼时鹿哺乳、鹰遮荫的传说。二进行礼亭,正上悬挂有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行礼亭左右分列碑房,存有历代告祭文碑。亭中置香炉、烛台,乃进香祭拜行礼之处。三进为主殿,宽20.4米,进深16.94米。门额悬陈云题词匾额——“炎黄子孙不忘始祖”。殿中设花岗基石神台,上立檀木神龛,龛内端坐炎帝金身祀像,上书“齐天鼻祖”。四进墓碑亭,亭中立胡耀邦手书“炎帝神农氏之墓”汉白玉墓碑。墓碑亭后为炎帝墓冢,封土高4.58米,宽28.9米,冢丘碧草茵茵,四面花草翠郁。

墓碑亭

墓碑亭

炎帝陵墓

陵墓:炎帝墓冢,封土高4.6米,周长50米,墓面石碑为清道光七年酃县知县沈道宽所书。

御碑园:位于炎帝墓冢之后。园长100米,面积6000平方米。东西碑廊各长40米。廊壁刊历代御祭文碑51块(其中明代13块,清代38块),另刊宋、明、清及控记事文碑5块。东西碑廓之间有九鼎台,台上列石鼎9只,每只高1.5米,重1.11吨,象征国家统一,金瓯无缺。园北面是弧形照壁,镶石刻壁画《神农功绩图》。壁画长40米,高1.5米,由228块正方形粗磨青石板

御碑园

镶成,壁画以炎帝功绩为主题,以原始先民从渔猎到农耕,从穴处到定居这一历史性转变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为背景,采用线雕手法制作而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炎帝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伟大实践和高尚精神。

咏邮亭

咏邮亭:1998年10月为纪念《炎帝陵》特种邮票发行而建。咏邮亭位于炎帝陵“皇山碑林”名碑北侧山坡上。亭系庑殿式结构,黄色疏璃瓦,亭宽6.05米,进深4.3米,高5.20米,亭中立有《炎帝陵》邮票小全张汉白玉石碑,正面刻《炎帝陵》邮票小全张,背面刻邮票发行纪念碑文。碑座高0.68米,碑高1.28米,宽2.40米,厚0.25米。为当今世界最大之“邮票”。

白鹭亭

白鹭亭:座落在九龙印上方30米外,重檐圆顶结构,由6根直径30厘米的花岗石柱支撑。亭中央立有一块汉白玉碑,铭志株洲市各界为炎帝陵建设捐款文及名单。

咏丰台

咏丰台

圣火台

圣火台:座落在陵东南300余米的龙珠山上,为199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点燃炎帝圣火而建。圣火台分东南西北四条通道,五层,底层为正方形平台,每边长30米,二、三、四层分别为半径9米、6米、3米的梯形圆台,顶层为直径3米圆台,象征“天地方圆”。圆台中心为巨型点火石,石高3.8米,体积81立方米,点火石南面镌刻着一米见方的“炎”字象形体。

神农大殿神农大殿:200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大殿为清式仿古建筑,由主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主殿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大殿正面的外廓上,挺立着10根高浮雕的蟠龙石柱,石柱高5.4米,直径0.8米,为福建花岗岩整石制作。大殿左右外廓及殿后外廓,挺立着20根石柱,它们高5.4米,直径0.6米,也是福建花岗岩整石制作。大殿匾额“神农大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进入殿内,一尊亲切、慈祥、高大的炎帝石雕像垂高堂,一手执谷穗,一手执耒耜,整座雕像高9.7米,长8.9米,宽4.7米,两边立有整石打制的石柱,上刻全国征集的对联:“到此有怀崇始祖,问谁无愧是龙人。”大殿左、右、后三面墙是一幅大型的广东红砂岩石雕壁画,画高5.2----7.9米,总长53米,总面积321平方米,壁画生动地描绘了炎帝的八大历史功绩。

神农大殿之前为公祭广场、朝觐广场、圣德广场,各广场之间由朝觐大道、龙珠桥、龙珠大道相连通,气势宏伟壮阔。

神农洗药池

神农洗药池:又名“天池”。位于炎陵山顶,宽约2亩许,其水夏凉冬温,清碧澄清。传说炎帝常在此洗药,尝味草木,故其水浴之可以健肤,饮之可以强体。

龙脑石

龙脑石:又称石龙鼓  ,位于陵前水岸,巨石临江,状似龙首,江水奔注喷薄,宛如鼓  欲飞。传说当年炎帝灵柩水运至此,倾盆大雨,江水翻腾,一阵湍急旋涡,将炎帝灵柩沉入水底,卷入石穴。原来是水中的金龙为感炎帝救治之恩遂跃出水面,将炎帝请至龙宫作客。后来天上玉帝为惩罚金龙无理,用圣旨罚金龙化为石龙。龙头化为龙脑石,龙爪化为龙爪石。至今龙脑石、龙爪石风韵犹存,巨龙首兀立江面,栩栩如生,秀色可餐,风景迷人,为炎陵自然胜景。

龙爪石

龙爪石:炎帝陵处地名,又曰白鹿原。传说皇山有灵兽白鹿出没,每逢祭祖时可闻其声。“鹿原陂”摩崖石刻是清酃县知县赵宗文手书。其前数丈,江中巨石,状若龙爪,相传为护陵金龙所化。

圣德林圣德林:2003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视察炎帝陵建设时倡议,“尽一份孝心,积一份功德,捐一棵大树”,绿化炎帝陵。之后,全省123个县(市、区)及林业部门积极响应,各捐献2棵大树,栽种于通往神农大殿的御祭大道两旁。在每棵香樟树下的天然河卵石上,用篆文镌刻各县(市、区)的名称。在圣德广场旁边,立有由杨正午书记亲笔题写碑名的“圣德林”碑,石碑之后呈现弧形树立着9块花岗岩留言碑,碑高2.6米,镌刻着123个县(市、区)书记、县(市、区)长的祈愿。

鹿原亭鹿原亭:位于炎陵山山顶,亭呈飞檐角式,古色古香。相传炎帝出生后仙鹿为其喂奶,神鹰为其蔽日遮荫。据此传说,鹿原亭外置有石雕鹿群,卧、立、跃、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四周苍松环绕,景色宜人。

天使馆天使馆:位于炎陵北数十步。始建于明代,为历代钦差大祀官斋居,明末毁,清初重建,又毁于水灾。1989年在旧址之南另择地重建。

邑有圣陵:位于炎陵故道,桥头岭下官垄口道旁,石壁上镌刻乾隆十六年路碑“邑有圣陵”四个大字。炎帝去世后,人们把他安葬在钟灵毓秀的“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县(原名酃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路史》载,炎帝在临终之前嘱咐他的随从:“当葬南方,视旗矗立,遇峤即止”。人们按照他的嘱咐,沿洣水南上,寻找安葬之地。

邑有圣陵他们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一个峤阳岭的地方。这里“四面崭绝,鸟道羊肠”。站在峤阳岭上,举目南望,只见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块平展开阔的原野。洣水三回九折,穿嶂过峡,奔腾而来。原野南端,层峦叠翠,虬木森森,烟云出没,气象万千。

这就是鹿原陂——一块富庶之地,至尊之地,文明发祥之地。辛劳一生的炎帝,应该有这样一块安息之地。传说,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听到炎帝安葬鹿原陂的消息,纷纷来到洣水河畔。他们身披麻布,腰上扎着草绳,头上戴着草圈,击土鼓、吹卜筒(可以吹响的竹筒)为炎帝送葬。就连住在几十里外汤市的先民也连夜赶来,他们希望炎帝葬在汤市,因为那里有长流不息的温泉,常开不谢的鲜花,是上天赐给的一方福地。

炎帝陵牌坊

炎帝陵牌坊:位于106国道南侧,炎帝线端口处,距炎帝陵10公里。牌坊选用花岗石砌成,四根石柱下各安置石狮一座,“炎帝陵”三字系江泽民总书记所题。

行车路线炎帝陵

§ 大事记

1983年6月,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期间,湖南全国人大代表吴占魁、马安健、周士一等23人联名提议修复炎帝陵,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1985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题写了“炎帝神农氏之墓”的墓碑。

1986年6月28日,经国家文化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炎帝陵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88年10月炎帝陵殿修复竣工。整修炎帝陵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陈云等中央领导先后为炎帝陵题词。

1989年1月16日,台湾省台中县雾峰乡圣贤宫神农大帝庙主任委员林文卿一行专程赴炎帝陵谒祖,并从炎帝陵迎回一尊炎帝木雕塑金圣像,在台湾引起轰动。

1989年5月23日,日本著名书法家米仓大谦书写“耕不尽”三字,泐碑咏丰台上,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读卖新闻》、《产经新闻》专版介绍了炎帝陵。

1992年11月,全国政协派遣著名文物专家和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孙轶青、罗哲文、庄敏、黄景略、林小安等人组成专家组,考察了炎帝陵,经实地考察论证,专家们确认炎帝陵就在湖南省株洲市酃县的鹿原陂。

1993年9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了“炎帝陵”陵款。

1993年8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次隆重举行公祭炎帝陵典礼及“炎黄杯华人华侨系列龙舟赛”取圣火仪式。参加公祭的国家、省、市领导有庄炎林、陈邦柱、马庆雄、刘正、赵培义、唐之享、卓康宁、龙禹贤、袁隆平、徐君虎、周吉太、王汀明等,市长王汀明主持,省长陈邦柱和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主祭。

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炎帝陵所在的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1994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陈邦柱率湖南省各界在炎帝陵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夫生主持,陈邦柱主祭。同日,还举行了江泽民主席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揭彩仪式。炎帝陵“中华故土园”培土奠基活动。

1994年,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总体建设规划经国家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评审编制,其建设规模为95.53平方公里,按照功能分为祭祀谒拜区、故道游览区、农耕文化区、神农采药区、日市集贸区、华夏归根墓园区、风景区发展备用地七个区,工程分一、二、三期实施。

1995年3月,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同志拜谒和考察炎帝陵时倡议,全省人平为炎帝陵建设捐献一元钱。株洲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由领导带头捐款,很快在全市形成“尊我始祖,建好炎陵”的捐款热潮,在几个月时间内,全市人民捐献人民币460万元。

1995年10月2日,株洲市首次举行公祭炎帝陵典礼,株洲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迪恺主持公祭仪式,株洲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汀明主祭并恭读祭文。

1996年10月21日,96株洲市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礼,株洲市政协主席曾雨农主持公祭仪式,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肖雅瑜代表全市各界向炎帝神农氏敬献花篮,株洲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迪恺恭读祭文。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炎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0月,王茂林、刘正同志亲赴深圳召开“尊我始祖、爱我中华”座谈会,邀请港澳和广州、深圳、珠海知名人士参加,动员自愿捐献,受到与会人士欢迎和赞同,香港黄河集团郑强辉先生和著名慈善大师侯希贵先生各捐款100万元。

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将炎帝陵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97年10月8日,农历九月初七日,湖南省社会各界人士及海内外同胞在炎帝陵举行了隆重的公祭炎帝陵仪式。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主持公祭,主祭人杨正午省长恭读祭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代表国务院向公祭炎帝陵大会发来贺电。公祭前,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为炎帝陵“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揭碑;湖南省人大副主任刘玉娥为炎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碑。

1998年10月22日,98株洲市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礼,公祭仪式由中共株洲市委书记程兴汉主持,株洲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汀明主祭并恭读祭文。

1998年,拍摄了专题电视片《神州第一陵——炎帝陵》,邮电部发行了《炎帝陵》邮票。

1999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八日,’99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礼隆重举行。湖南省政协主席刘夫生主持,湖南省省长储波主祭并恭读祭文。

199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炎帝陵基金会名誉会长李铁映同志撰文并亲笔书写了《炎帝神农祭》,遥祭炎帝陵。

2000年,根据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多次组织国家级和省、市专家实地考察,按照体现炎帝文化内涵和突出江南风光特色的要求反复论证,制订了祭祀谒拜区的详细规划方案,包含有神农大殿及东西配殿、公祭广场、朝觐广场、咏丰台、圣火台、圣德广场、入口广场等建设项目,并向全国公开招标。

2000年5月27日,神农大殿奠基,会长刘正率本会理事致祭炎帝陵。

2000年8月,全国侨联将炎帝陵确定为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8月24日,株洲市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礼暨“中华炎黄圣火”采集传递仪式在炎帝陵隆重举行。全国侨联副主席郭麟恭、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卢光王秀及市领导王汀明、肖雅瑜、赵占一、赵湘珍、贺望中等参加公祭典礼。中共株洲市委书记王汀明主持公祭仪式,株洲市代市长肖雅瑜主祭并恭读祭炎帝陵文。“中华炎黄圣火”采集仪式由袁隆平和卢光王秀点燃主火炬。“中华炎黄圣火”采集传递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公安部、交通部、全国侨联、国家旅游局等五部委组织,从炎帝陵采集的“炎帝圣火”与从黄帝陵采集的“黄帝圣火”汇合达北京居庸关长城永久燃烧。

2000年12月,曾雨农副会长在北京向名誉会长李铁映同志汇报工作,李铁映同志对炎帝陵公祭、建设和炎帝文化学术研讨等作了指示。

2001年2月,炎帝陵第一期整修建设工程动工兴建。经各方共同努力,共投入建设资金7400余万元。2001年6月,基金会组织省内文物、文化、美术、雕塑等方面专家就如何在炎帝陵公祭区体现炎帝文化内涵进行研讨,并提出了“炎帝陵公祭区文化工程”实施方案。

2001年7月,基金会组织有关人员赴港参加“湖南(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除印发宣传资料和布展外,还与株洲市委、市政府一起组织召开了新闻记者座谈会,介绍炎帝陵情况,此次活动得到了香港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南华传媒》等新闻媒体作了系列报道。

2001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由基金会邀请了全球华人反独促统联盟、美国宾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美国宾州福建同乡会和北美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等组织的领导成员到炎帝陵谒祖祭祀,增强了海外华人华侨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001年10月25日,全球华人新千年炎帝陵寻根祭祖大典在炎帝陵隆重举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黑伯里主持祭祀仪式,世界华人协会会长、世界华人工商促进会总会会长程万琦主祭并恭读祭炎帝陵文。

2001年11月,炎帝陵基金会和中华炎黄文化促进会、株洲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京西宾馆联合主办了“炎帝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出席了开幕式,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雷洁琼发来了贺电,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费孝通作了题为“弘扬炎黄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讲话,任继愈、邹衡、李伯谦、张岂之等30余位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北京电视台、香港《大公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新闻媒体对此作了报道。

2001年,炎帝陵基金会历时三载,编辑出版了《炎帝文化丛书》,该书一套5本约70万字,融史料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比较全面、系统、通俗地介绍了炎帝、炎帝陵及株洲的历史与现状。

2002年10月14日,壬午重阳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礼在新落成的炎帝陵神农大殿隆重举行,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周伯华主持公祭典礼,湖南省省长张云川主祭并恭读祭文。

2002年,炎帝陵通过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资质的认定,被授予4A景区称号。

2002年,出版发行了46万字的学术论文集《炎帝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

2002年,通过《人民日报》和《中国楹联报》为新建的神农大殿向全国发起征联活动,共收到29个省市和港澳台的作者寄来楹联4万元余幅,从中评选出1500多幅,出版了《炎帝陵征联选》。

2002年,邀请著名书画家李铎、陈雄立、李立等十多人到炎帝陵兴办了中国书画大师义画笔会

2003年6月16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视察炎帝陵时提出“尽一份孝心,积一份功德,捐一棵古树”的倡仪,号召全省各县(市)、区为炎帝陵绿化捐献古树,祭祀大道绿化工程于2003年10月15日全面动工,12月1日,全省123个县(区)捐献的246棵大树巍然挺立在炎帝陵祭祀大道两侧,名为圣德林。

2003年6月17日,炎帝陵基金会召开换届理事会议。一届理事会通过多方努力及争取政府拨款,共筹集资金5060万元。同时换届会议选举石玉珍同志当选会长,并明确开展省内募捐活动,历时一年多,共收到全省十四个市州和数十个厅局级单位捐款1320余万元和省政府拨款1000万元。

2003年8月2日,省政府第148次常务会议,省长张云川听取了炎帝陵基金会会长刘正关于基金会前段工作和公祭区建设资金问题的情况介绍,会议肯定了了基金会的工作卓有成效,并明确由炎帝陵基金会按照章程组织实施省内募捐。

200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祭祀谒拜炎帝陵。

2004年3月31日到4月2日,炎帝陵基金会组织召开炎帝农耕文化和农耕文化园的研讨会,研究了农耕文化园规划应遵循的理念,同时对杨钱洲的初步设计进行了讨论。

2004年8月25日,省长周伯华主持召开第37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关于炎帝陵的建设和管理议定了五条意见:(一)加强炎帝陵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好祭祀活动; (二)同意将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由正科级升格为正处级;(三)同意在省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加挂炎帝陵宣传工作办公室牌子,统一协调炎帝陵的宣传工作。(四)祭祀活动由株洲市和炎陵县承办,省政府分管领导和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全省性的协调工作。(五)鼓励民间祭祀。同意公开遴选“民间主祭人”,并由炎帝陵基金会确定遴选和祭祀办法。。

2004年10月,为搞好甲申年公祭炎帝陵典礼,石玉珍会长两次上北京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汇报工作,并与全国侨联达成了与湖南省共同举办公祭大典的意见,还邀请北京市的知名华人华侨和企业家来参加公祭大典。

2004年10月22日,由全国侨联、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株洲市政府承办的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在炎帝陵神农大殿隆重举行。祭祖大典由全国侨联主席林兆枢主持,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周伯华担任主祭。

2004年,基金会将2004年前捐款在3万元以上的170个团体单位,及捐款1千元以上的410位个人在炎帝陵崇德坊勒石刊名,并在炎帝陵祭祖大典举行揭碑仪式。

2005年1月2日,广州本田5×5自驾车湘粤之旅炎帝陵祭祖大典在神农大殿隆重举行,广州本田283辆自驾车800多人参加了祭祀仪式“自驾游”活动规模堪称全国之首。

2005年1月30日,炎帝陵被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物局评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并以评选分数第一的身份位列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首,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之享为炎帝陵授牌。

2005年4月5日,乙酉年清明民间祭祖大典在炎帝陵神农大殿隆重举行。本次祭祀是炎帝陵首次市场化运作的民间大型祭祖活动,祭典由华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效伟主祭,百家姓祭祀代表团及民间知名人士陪祭,体现了很强的公众参与性。湖南都市直播频道对祭典实况进行了全程直播。

2005年4月在西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黄帝陵基金会、炎帝陵基金会的代表,就促进炎黄祭祀礼仪的改革和完善、推进炎黄二帝及时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大力加强炎帝黄帝及其时代历史文化的普及工作、积极开展与炎黄文化有关的多样化活动等等达成了共识,并决定三家联合主办《炎帝文化研究》丛刊。

2005年6月2日,基金会办公室首次组织株洲市公安、武警、消防系统的民间祭祀炎帝陵典礼。

2005年9月12日,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在炎帝陵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参加祭典,湖南娱乐频道、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湖南广播电台及红网两岸四地同时现场直播。同时,中国“炎帝杯”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在炎帝陵举行,来自全国17所大学的代表队500余人参加了为期5天的比赛。

2005年10月11日,海内外中药业界首次共祭始祖炎帝神农氏典礼在炎帝陵隆重举行。典礼由湖南九之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克建主持,北京同仁堂、广州医药集团、湖南九芝堂、株洲千金药业、广州香雪制药、天津天士力、中国青春宝集团、神威药业、桂林三金药业、山东东阿阿胶、香港京都念慈庵、中国药材集团、香港中成药商会等国内外知名医药生产厂家负责人参加了祭典;是日,“炎陵神农中药文化纪念馆”奠基仪式在炎帝陵侧举行,炎帝神农中药发展论坛主席、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出席并为之奠基。

2005年11月13日,湘粤两地佛教界人士首次祭祀炎帝陵祈福大典在神农大殿举行,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大岳法师主持祭祀大典。

2005年12月29日,衡炎高速公路奠基典礼在炎帝陵东风分路口隆重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宪平、湖南省交通厅厅长李安、株洲市人民政府市长颜石生、中共炎陵县委书记王继恩出席典礼。

2006年2月24日,炎帝陵景区获得全省“2005年最佳等级旅游区”称号,这是该景区连续六年获此殊荣。

2006年3月13日,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炎帝陵基金会会长石玉珍在京走访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与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文彬会见,并聘请张文彬为炎帝陵基金会顾问。

2006年4月5日,丙戌清明炎陵县及社会各界祭祀炎帝陵典礼隆重举行。 各界代表依次向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敬献花篮。主祭人代表全体祭祀人员向炎帝神农氏敬献高香,恭读祭炎帝陵文。

2006年4月6日,株洲市建设系统代表200余人共祭炎帝,并向炎帝陵基金会捐款19.99万元。

2006年4月12日,炎帝陵基金会二届三次理事会在长沙召开,炎帝陵二期建设规划已初步审定认可,并正在抓紧报批,同时《炎帝·炎帝陵》新书发布。

2006年6月,在首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炎帝陵祭典”顺利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其民俗项中,成为我市迄今惟一的“国遗”项目。

2006年6月7日,株洲市政府正式为炎帝陵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炎帝陵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为一种消逝的文明或文明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见证”。

2006年6月14日, 株洲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春泉、总经理王事兴率公司机关全体员工、株洲市自来水公司、株洲市煤气公司、株洲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株洲市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株洲市城市道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株洲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株洲市大桥管理处、株洲市城市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市天元体育产业有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共计100余人举行丙戌年株洲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祭祖活动,以表达崇敬始祖、爱我中华之崇高感情。

2006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建设兵团军事部部长李玉良少将、16集团军军长孟凡生少将、38集团军军长刘云海少将、二炮54基地政治部主任张东水少将一行专程祭拜了炎帝陵。

2006年8月6日,《长征组歌》大型公益演出活动在炎陵县炎帝陵举行

2006年8月26日下午,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在炎帝陵龙珠山圣火台隆重举行。

2006年10月29日,湖南省财政厅党组学习中心组全体人员在厅长李友志的带领下,专程来到炎帝陵,虔诚拜谒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并代表省财政厅向炎帝陵建设捐款30万元人民币。

2006年10月29日,丙戌年重阳华人华侨炎帝陵祭祖大典炎帝陵规划和整修说明会召开。一批单位、企业为炎帝陵建设捐款470多万元。

2006年10月29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黄帝陵基金会和炎帝陵基金会负责人汇聚株洲市,就联合举办首届“炎黄精神与和谐文化”学术研讨会进行商议。

2006年10月30日,丙戌年重阳世界华人华侨炎帝陵祭祖大典在炎帝陵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等出席祭祖大典,主祭人、华人华侨代表程万琦先生向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敬献高香,恭读祭炎帝陵文,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华人华侨代表程万琦在御碑园为祭文碑揭碑。湖南省株洲市市委副书记夏文星主持揭碑仪式。参加祭祖大典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张文彬,湖南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炎帝陵基金会会长石玉珍,湖南省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主委谢勇,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何承阳,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孙晓华,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王锡爵,全国政协委员、国民党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主任韦大卫;中央、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市领导,来自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意大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华人华侨代表、商务界代表、港澳台同胞和社会知名人士、著名企业家;中央、省、市媒体记者以及株洲市社会各界代表共1000余人。

§ 炎帝朱襄氏陵

简介

炎帝朱襄氏陵:是上古朱襄氏之陵墓。陵墓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墓周边用青石叠砌,高1.5米,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厘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朱襄氏为上古帝王之一,即有炎帝。据《辞源》注:“朱襄氏炎帝之别号。”《吕氏春秋》和《路史》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寰宇记》“陈有株邑,盖朱寰之地。”据《柘城县志》载:“朱襄氏之陵在县城之东,久淤。”“城关十里有朱固寺以守焉。”明清以后历经修复。传说明惠帝朱允炆避难逃至仵家集(大仵集),常往陵前朱固寺烧香祭祖,并在陵前亲植皂角树一棵,今犹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解放后,省、市文化部门多次派人前来考证。

历史传说

神农氏,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炎帝,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忎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斲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洩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而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因为当时为禅通纪十九氏时代,故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之论。综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为一个人。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史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在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炎帝神农氏,尽管后来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很可能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岗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

炎帝(朱襄氏)

炎帝(朱襄氏)即是传说中的神农氏的第八世接位人,为伏羲之后裔,三皇之一。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陈为都(古陈之朱襄氏邑即今商丘市柘城的县)。炎帝发明了五弦琴和农耕,教人种植谷物;制定了历法,以太阳在中天时为集市;教人辨加水泉的甘苦,尝百草作医书等等。炎帝在位70年,逝后被迁回作为其祖居地和建都地的商丘安葬,现柘城县东十里的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朱襄氏为伏羲时诸侯。又号飞龙氏,称子襄。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吴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

柘城历史

柘城历史悠久,文绪锦长。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朱囊氏即炎帝也.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在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炎帝神农氏,尽管后来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崮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

朱襄陵的不同解释

<辞源>载:朱襄氏,"炎帝的别号". 但在<汉书·古今人表>中,除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列为"上上"等外,炎黄之前的19位先帝被列为"上中仁人",先帝的名氏分别为: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沌浑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东扈氏、帝鸿氏.依照上述排序,朱襄氏在先帝中不属最早,但要早于炎帝神农氏.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柘城县大仵乡朱堌寺村西北角,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朱襄氏的陵墓。关于朱襄氏,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记载很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疝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朱襄氏何许人也?据《帝王世纪》载,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传说中的人祖爷,中华民族的始祖)之后,为女娲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六世,皆袭伏羲氏之号。是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后也。"而《辞源》引《吕氏春秋》注释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也。"于是又有"朱襄氏"是"炎帝神农氏"之别号的说法。然而按《帝王世纪》排序,炎帝神农氏当在以上所列十六帝之后。故而,到底朱襄氏是不是炎帝神农氏别号尚有争议。但不管如何,朱襄氏定居于朱(柘城故称)、归葬于朱,却是无可争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朱襄氏在柘城故城内留有朱襄王庙,在大仵留有朱襄氏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