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熊佛西
释义

§ 生平简介

熊佛西1914年就读于圣保罗中学。他在学校的文艺晚会上第一次看到“文明戏”《马槽》,受到启发,引起了对现代戏剧的憧憬。尔后转学到汉口辅德中学。1918年编写了一出关于水灾的剧本。1919年考入燕京大学,学习教育和文学,课余积极从事戏剧活动。1921年与沈雁冰、欧阳予倩等13人组织民众戏剧社,合办《戏剧》月刊。宣告“当看戏是消遣”的时代已经过去,戏剧在现代生活中“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192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戏剧、文学、获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国立艺 熊佛西术专科学校戏剧系主任,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1932年前后,曾在河北定县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农村戏剧实验,举办戏剧学习班,成立了十几个农民剧团。“七·七”事变后,率师生员工在长沙成立抗战剧团,巡回演出,宣传抗战。1938年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戏剧学校,任校长。1944年在桂林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组织了著名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历时90天,有22个进步戏剧团体参加,对推动进步戏剧运动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致力于戏剧教育事业。解放后,历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常委委员、中国剧务常务理事、上海剧协主席、上海影协主席。同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

1965年10月26日,熊佛西病逝。1985年12月2日,熊佛西铜像在上海戏剧学院校园揭幕。

§ 奋斗历程

《熊佛西戏剧文集》问世

汇集中国话剧运动先驱、杰出戏剧教育家、剧作家、导演熊佛西先生主要著述的《熊佛西戏剧文集》,日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熊佛西先生生于1900年。20年代他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任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主任、教授,30年代,率师生赴河北定县从事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迈开了中国农民话剧运动的第一步。抗战开始后,他组织了“抗战剧团”,继又创办了四川省立戏剧实验学校。40年代后期担任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直至1965年病逝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岗位上。《熊佛西戏剧文集》精选了熊佛西先生一生的主要著述,其中有《新闻记者》、《逼上梁山》等剧作15部,《佛西论剧》、《写剧原理》等戏剧专著和论文近百部(篇)和以戏剧、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回忆录,从中可以触摸到半个多世纪中国话剧运动的脉搏,话剧前辈创业的艰辛和熊佛西先生戏剧思想之精华。

对戏剧教育的执着

熊佛西(礼帽者)熊佛西从小爱好戏剧,大学毕业后,父亲要他跟着做生意,他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拜世界戏剧大师马修士为师,专修戏剧,成了马修士门下一名勤奋的学生。这时他对戏剧就不是一种自发的兴趣爱好,而是一种自觉的事业追求。他立下宏愿,回国后要为振兴中华而献身。三年后,他拿着硕士文凭回到祖国,各用人单位抢着聘他。他毅然接受了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聘请,到戏剧系当主任、教授,开始了戏剧教育的生涯。

熊佛西走进“艺专”戏剧系,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重重的困难和挑战。当时,外有黑暗的社会势力的摧残,政府欠薪,内有思想的混乱,教师离职,学生迷茫。他以顽强的毅力,冲破了层层障碍,苦干了一年,戏剧系面貌大为改观,工作大有起色。这却招来了军阀政府敌意的目光,说“戏剧系都是共产党”,强令解散。

大革命前夕,北洋军阀覆灭前的疯狂屠杀,熊佛西陷入彷徨苦闷之中,但是他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愤怒地自编自导了四幕话剧《蟋蟀》,抨击军阀互相恶斗残杀。话剧触怒了施暴政的张作霖,他被捕入狱三天。当奉系军阀被赶出北京时,熊佛西便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为恢复戏剧系四处奔走,终于获得批准,立即召回已分散的师生,又重新投入建设戏剧系的忙碌之中。

困境中的勇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学生纷纷走出校园,到前线去,到大众中去宣传抗日救国。此时熊佛西也深感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话剧远离大众、只局限于知识分子和城市平民之中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应晏阳初平民教育会的邀请,于1932年1月率领部分师生奔赴河北定县农村开展戏剧大众化的实验,在农村开办戏剧学习班,建立农村剧团,培训农村演员,搞得轰轰烈烈,其成果震惊中外剧坛。可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实验基地又被摧毁,他又只能痛心地离开定县,流亡西南。但他仍心系戏剧教育。1938年,他流亡到成都。1939年8月,新兴的四川省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成立,熊佛西任校长,已经中止了的戏剧教育在抗战洪流中又继续了。熊佛西应着时代的脉搏,适应抗战的需要,充分发挥戏剧的功能,使它成为锋利的战斗武器,担负起宣传抗战、动员民众的社会责任。这样,学校又成立了“攘外必安内”的反动当局的眼中钉。

1941年,四川省参议院通过决议解散“省剧校”。“省剧校”解散后,熊佛西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但仍不忘戏剧教育。抗战一胜利,他便来到上海,应顾仲彝的邀请到上海戏剧学校任教授。他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战后重建戏剧教育的工作中去,想不到还没到一年,市参议会便以“节约开支”为名“裁撤”“剧校”,上海滩并没有因抗战的胜利而天开云散。在乌云笼罩下,熊佛西勇敢地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驳斥“裁撤剧校”的种种谬论,与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发熊佛西手记表公开信,反对“裁撤剧校”,坚决支持学生的护校斗争。学校保留下来了,校长顾仲彝被逼走了,田汉、洪深等力举熊佛西任校长,他又一次在风波中挑起了这副重担。然而他面临的是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扣发经费、不给校址、通缉学生的事情接踵而来。“教职工则当空卖绝,不能得一饱。”(注:《遗爱在心总难忘——原四川省剧校在蓉校友集合追念熊佛西校长纪实》,《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熊佛西和大家一样穷困潦倒,和师生团结苦干,靠每周举行公演卖艺得来几文钱,买点山芋熬稀饭糊口度日,如此困境一直延续到上海解放。

创办新的戏剧教育

上海解放了,熊佛西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从头学起,从头做起”八个大字,意气风发地以新的思想、新的举措来创办新的戏剧教育。他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完善戏剧教育的体制、教师队伍,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体制、剧场和图书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建设,为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作出了他特有的贡献。在漫长而崎岖的戏剧教育的征程上,熊佛西义无反顾地走过来了,立下了一座令人瞩目的丰碑。

§ 戏剧成就

从1921年起,熊佛西接连写出三幕剧《这是谁的错?》、两幕剧《新人的生活》、独幕剧《新闻记者》、《青春底悲哀》、《偶像》。1926年他写了独幕剧《当票》、《万人坑》,多幕剧《一片爱国心》、《家子第一天》等。 熊佛西其中以《一片爱国心》影响最大,它发表于“五卅惨案”后,写革命党人唐华亭的日籍太太秋子在日本政府的指使下,逼着做“实业督办”的儿子在出卖中国矿山权益的契约上签字,遭到丈夫、女儿亚男的坚决反对。此剧塑造了一个爱国青年亚男的形象。两三年间连演四百多场,首开中国话剧演出史的记录。1929年5月创办《戏剧与文艺》月刊,1930年12月主编《晨报·剧刊》,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童神》、《蟋蟀》等16个剧本,其中以喜剧为多。1932年初,熊佛西接受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邀请,赴河北省定县,从事农民戏剧的研究与实验,直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后,熊佛西创办了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也曾编过戏剧刊物,并创作了《中华民族的子孙》、《搜查》、《人与傀儡》、《害群之马》、《囤积》、《袁世凯》、《新生代》等七部剧作,主要是写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剧作。

新中国成立后,熊佛西历任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1956年,他创作了四幕剧《上海滩的春天》。熊佛西也是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陈白尘说:“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拓荒者,在南方为欧阳、田、洪三老,在北方则为熊佛老。”熊佛西一生对中国的戏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但著述颇丰,而且在喜剧创作和戏剧理论方面成就斐然。除此之外,他还为中国话剧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

§ 熊佛西楼

华山路上海戏剧学院里的熊佛西楼,是上海高校知名老建筑中一个可圈可点的去处。如今熊佛西楼内正在大兴动迁事宜——原本位于上戏莲花路校区的戏曲艺术博物馆,就要搬到这里。到今年年底,名列“上海高校十大民族文化博物馆”之一的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艺术博物馆才能再度面向公众开放。 熊佛西楼

熊佛西楼建造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熊佛西楼是上戏的“老人”,见证了上戏的历史。那时它并不叫熊佛西楼,而是德国华侨在上海的一个乡村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人强行占据了德国人在上海原迈尔西爱路(今天的茂名南路58号)建造的乡村俱乐部,平时喜欢休闲聚会的德国人,无奈之下只好在沪西的美丽园中又重新修建一座乡村俱乐部!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在这个乡村俱乐部成立,当时由熊老先生担任校长,后来该楼就被命名为熊佛西楼,不久它成了当时远东地区最早最大的录音棚。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建筑正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大量的留洋建筑师从国外回来登上了国内早期的建筑舞台,当时的很多建筑融合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点,而熊佛西楼就是其中代表。它既不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小巧玲珑的性格特征,也不属于粗犷、张扬、个性十足的建筑。它的美学手段不是炫耀、喧闹的,而是含蓄、宁静的。它如同一杯好酒,在细细欣赏之下,你会发觉它的体量与线条的比例关系是如此和谐。熊佛西楼的正前方是一片草地,右边与另一片草皮隔路相连,左边是上戏著名的新实验空间,后面则是一栋现代型红色建筑,熊佛西楼地处中间,凭借自己的空间关系融合了四周各不相同的一切。

在这幢楼里,还蕴含着另外一个浪漫的故事,楼里楼外曾经留下了一代才女张爱玲踯躅、感伤的脚步,蕴藏了她人生无尽的悲凄。很多人认为在《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这些张爱玲的惊世之作中,似乎就蕴藏着该楼的倩影!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后,熊佛西楼遭受了很多创伤,1999年,上戏按建筑原样对其进行了恢复与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现在很多古建筑被破坏殆尽、保护不当的情形下,上戏的做法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把戏曲艺术博物馆定址于此,堪称是得其所哉。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王伯男介绍说,熊佛西楼除保留自身的“熊佛西生平纪念馆”外,其余空间将全部用来建立“戏曲艺术博物馆”主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