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独弦琴 |
释义 | § 简介 独弦琴又称独弦匏琴、一弦琴,京语称之为“睹演旦匏”(Du yan Dan bou)”。长期来,虽说独弦琴的形态、制作材料及其工艺不尽相同,但在民间,大体可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皆由琴体、摇杆、弦轴及挑棒等构件组成,全长均为110厘米左右。竹制者,以直径12厘米的大半边毛竹作琴体,头高约6.5厘米、宽约8厘米,尾高8厘米、宽高约12厘米,面微拱。弦轴均为木制,从琴尾侧面插入琴体;摇杆用竹或牛角制,长约40厘米,竖插于头部,杆上装小葫芦扩大音量;由弦轴至摇杆张丝弦或金属弦一根,有效弦长90厘米,定弦多为大字组的A至小字组的C;挑棒竹制,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拨弦一端稍尖。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一代独弦琴演奏家们对独弦琴作了适当改良,优化其原有特征,丰富其演奏技艺和表现力。综合归纳,这些改良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制作材料,多改用质量较好的棕榈木、硬杂木或名贵的红木、紫檀木等。二是弦琴,代之以比较规范的古筝弦、扬琴弦或吉他弦,一般用扬琴26号至30号,尤以28至29号最佳。三是加拾音器,以电声扩大其音量,突出其音色特征。四是根据需要改进其外形,除原本的长箱形外,增添有长条型、龙头型等新款式。五是(个别演奏家)在琴体上加设指板及品位,扩展乐器表现性能。六是改外露弦轴为稳式弦轴,美化其外形,改善其音质。七是改挑棒为精巧的拔片,或直接用指甲、佩套指弹奏,能获得多样化的音色和演奏技艺。 目前演奏中常用的独弦琴,有民间竹制独弦琴和木制独弦琴及多种改良独弦琴。 独弦琴是京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不论节日喜庆或是农闲之时,人们都要在它的伴奏下,唱起即兴编成的民歌。由于它的发音与京族民歌音调极为相似,装饰音又富有吟唱般的韵味,所以在为民歌伴奏时,琴声歌声交融,两者浑然一体。独弦琴既是优美的独奏乐器,也是出色的伴奏乐器,还可参加重奏或合奏,在民族乐队中,独弦琴往往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 独弦琴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可以在仅有的一条琴弦上,同时奏出泛音和基音两个音来,这是由于独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独弦琴具有柔和优美的音色,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丰满,表现力极为丰富,宜于表现各种悠长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绘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它奏出的委婉如歌的曲调,有如诗人吟咏,富于甜美感,有着深邃的艺术魅力。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可在一条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这是由于独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独弦琴具有柔和优美的音色,表现力极为丰富,宜于表现各种悠长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绘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 § 历史 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早在公元八世纪,就已流行于缅甸、越南和东南亚各国。唐贞元十八年(802),南亚骠国(今缅甸)向唐王朝进献乐舞,其中就有独弦琴。独弦琴起源于骠国(今缅甸),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南国色彩。早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我国就有了关于竹制独弦琴的记载。《新唐书》中有:“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Hui)首(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张弦无轸,以弦系顶。” 独弦琴 古代的独弦琴,是用一段毛竹筒(长三尺、直径四寸左右)的多半边做琴体,开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纵向挑起一条细而长、两端不断的竹皮为弦。经过不断的流传和改进,逐步增加了竹制弦弓和葫芦形共鸣器,后来才发展成为现代的独弦琴。 独弦琴最初只为诗人吟诗伴奏,后来发展为歌舞伴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尤常与洞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于独奏,亦可参加重奏或为歌舞伴奏。在民族乐队中,独弦琴往往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演奏手法独特,可在一条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音色柔和优美,宜于表现悠长抒情的旋律。独弦琴现已改制成电扩音独弦琴,即在共鸣箱内装置拾音器和扬声器(也可外接扩音设备),音量显著增大,因而音色更加柔美动听,更适于独奏。 独弦琴最初只为诗人吟诗伴奏,后来发展为歌舞伴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尤常与洞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于独奏,亦可参加重奏或为歌舞伴奏。在民族乐队中,独弦琴往往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演奏手法独特,可在一条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音色柔和优美,宜于表现悠长抒情的旋律。 独弦琴现已改制成电扩音独弦琴,即在共鸣箱内装置拾音器和扬声器(也可外接扩音设备),音量显著增大,因而音色更加柔美动听,更适于独奏。 § 形态特征 有竹制和木制两种。竹制者,以长100厘米、直径12—15厘米的大半边毛竹筒为音箱,劈面朝下加底而成,又名独弦匏琴。 木制者,琴体呈不规则长方盒形,全长105厘米。右端较大为琴首,宽11.5、高8厘米,左端较小为琴尾,宽9、高6.5厘米。面板、底板桐木或松木制,面板呈拱形。侧板红木或花梨木制。琴首设方形出音孔,内置拾音器、扬声器。弦轴木制或用机械轴,横置琴首内,旋柄外出。琴尾置牛角或竹制摇杆,长30厘米,上部弯弓状,故又称弦弓,下部穿以喇叭状葫芦为饰。张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一端缠于弦轴,另一端通过葫芦口系于摇杆。竹制拨片长10、宽0.5厘米,挑弦一端细而尖。是泛音演奏乐器。 § 结构 形制古老、结构比较简单的独弦琴,是由琴身(共鸣箱)、弦轴、摇杆、共鸣筒、琴弦和挑棒等部分组成的。因制作的材质不同,而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竹制独弦琴,琴身采用一截粗大的毛竹筒制作,筒长100厘米、直径12厘米~16厘米,将竹筒竖立于地面,顺竹纹劈去2/5,所剩下的多半边竹筒即可作为琴身。除去竹节,劈面朝下,在距琴面右端10厘米处,钻一个穿弦小孔,内侧立一竹制琴马,琴底置一木制弦轴,在琴面左端4厘米处,钻一直径0.5厘米的通孔,插入竹制摇杆。摇杆上端向左弯曲、呈弓状,下端穿过一个横置去底的小葫芦做的共鸣筒。琴弦左侧一端通过共鸣筒系在摇杆上,弦距琴面6厘米左右,右侧一端穿过弦孔,缠绕在琴底的弦轴上。使用竹制挑棒演奏。20世纪60年代以来,竹制独弦琴有所改革,增加底板和首、 独弦琴尾框板,使其成为共鸣箱,琴面上像古琴那样标出泛音位置。也有的在琴面上增设木制指板,指板上嵌有16个品位,可使琴弦发出较多的实音,并能较快速地演奏泛音,丰富了独弦琴的演奏技巧。木制独弦琴,琴身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外观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匣状,琴面宽的一端为琴首,琴面窄的一端为琴尾。共鸣箱全长105厘米,琴首宽12厘米、高8厘米,琴尾宽8厘米、高6.5厘米,面板使用桐木制作,板厚0.3厘米左右,底板使用松木制作,板厚0.6厘米左右,框板采用红木或花梨木等硬质木料制作,板厚1厘米左右。面板表面呈微拱形,底板的首端留有方形缺口,它既是出音孔,又便于安装琴弦。弦轴采用木制锥形轴或金属齿轮轴,横置在琴首内腔,固定于两框板之间,旋柄突出框板之外。摇杆一般使用竹制,也有采用牛角或象牙制作的,摇杆长30厘米左右,杆的上部呈弯弓状,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弦弓”,摇杆的下部穿有一个共鸣筒,筒为一个横截面的小葫芦,呈喇叭形,它既可起到音响共鸣作用,又可作为装饰物,摇杆的下端直插在琴尾的中央部位。琴弦使用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右端压住琴马、穿过琴面弦孔、缠绕于琴首内的弦轴上,左端通过葫芦口系于摇杆的下部。在越南,独弦琴还称葫芦独弦琴,就是因为这个共鸣筒是用天然长成的小葫芦去底做成的。在我国则大部分使用木材来旋制葫芦。挑棒多使用竹片制作,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用于挑拨琴弦的一端稍细而尖锐,也有采用有机玻璃、牛角或象牙制作挑棒的。 § 演奏方式 演奏独弦琴时,多采取坐姿弹奏,既可将琴横置于桌子、架子或双腿上,也可将琴尾放在腿上,琴首置于别的支架物上,右手执挑棒弹奏,外侧掌边轻轻触及琴弦1/2、1/3、1/4、1/5、1/6、1/8处等泛音点发音。左手握住摇杆,通过推、拉改变弦的张力,提高或降低发音的高度。独弦琴多以A音定弦,有时也可定为C音。从琴弦松驰基音到琴弦张紧泛音,其音域E—#c3,近四个八度。拉摇杆琴弦就张紧,可使弦音升高大三度;推摇杆琴弦就松驰,弦音可降低纯四度,这样就在六个自然泛音(较多使用1/2至1/6泛音)之外,又产生了新的摇杆泛音。两者结合便可构成各种形式的音阶、半音阶,甚至一切微升、微降音也能演奏。独弦琴可以演奏音阶、音程的跳进,各种装饰音和滑音。右手技巧有弹、挑和触弦,弹、挑迅速交替,可获得近似“滚”的效果,所发出的是泛音和基音的复合音响;左手技巧有揉弦、拉、推、拉揉、推揉、打、撞、摇、颤音和滑音等。 独弦琴 具体手法 揉弦:左手小指轻扶琴杆,左右均匀摇动,发音如同拉奏乐器的揉弦效果。 拉:左手扶琴杆向外拉,使琴弦音升高。 推:左手扶琴杆向里推,使琴音按降低。 拉柔:拉与揉相结合。 推柔:推与柔相结合。 打:右手拨弦后,左手大指向外轻击琴杆一下。 撞:右手拨弦后,左手食指向内轻击琴杆一下。 摇:打与撞结合运用。 颤音:即连打。 上滑音:右手拨弦后,左手拉动琴杆。在谱中需标明起迄音。 下滑音:右手拨弦后,左手推动琴杆。 § 音响原理 独弦琴的音响原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利用琴体共鸣扩音的原声独弦琴;二是利用拾音器拾音通过功放音箱扩音的电声独弦琴。无论是原声独弦琴还是电独弦琴,弹奏时,演奏者用右手小指一侧指肉轻触琴弦某等分点的位置上(即切弦),同时右手握竹篾挑弹(传统弹法,现在也多用右手食配甲弹奏),弹弦的同时小指迅速离开琴弦,便发出琴弦所切取部分的泛音和全长振动的基音,这种复合音响,泛音很美,很柔和,音量较大,基音反而比较微弱。独弦琴通常使用切弦于二分点、三分点、四分点、五分点、六分点、八分点所发出的泛音,只通过右手弹弦得到的这六个音被称为“自然泛音”。而独弦琴如果只用这六个自然泛音演奏,是远远不能满足演奏需要的,还必须有其他更多的泛音才能组成完美的乐曲。独弦琴用其特有的装置——摇杆,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演奏者用左手推拉摇杆,可以改变琴弦的张力,提高或降低发音高度。当往外拉摇杆时,琴弦张紧,音就升高;而向内推摇杆时,琴弦则松弛,发音就降低。于是,便可获得琴弦升高或降低后的新泛音,我们将其称为“摇杆泛音”。不用“切弦”而弹奏的音(可是是弦上任意点),称之为基础音,乐曲中较少使用。 由于独弦琴的演奏主要是采用这种“泛音”的方式进行,因此其律制也主要是纯律。具体说,独弦琴的演奏,除基础音不用切弦外,其它的音都是切取有效弦长的1/2、1/3、1/4、1/5、1/6、1/8等六个位置(俗称“切弦点”),而发出的切弦段的“自然泛音”,其所构成的音列,称为“自然泛音列”。 下面是以小字组的C为定弦音的自然泛音列摇杆泛音也都是以二分音、三分音和五分音作为生律的基础,因为独弦琴的演奏属纯律。 [1] § 独弦琴曲目 独弦琴的传统独奏曲有《高山流水》、《骑马》等。 创作独奏曲有《激战边陲》、《渔村晨曲》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