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灵水村 |
释义 | 灵水村 § 基本概况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人杰地灵,一脉相承”,千年古村落----灵水,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因此灵水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它儒雅、质朴、恬静和深邃之美。斑驳的房舍、蜿蜒的巷道,伴着寺庙的残壁、老宅的深院和古树的枝叶,都见证了古村落的沧桑岁月。 灵水村是京西古村落群中最具文化底蕴的一座古村落,距北京78公里,为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2005年11月,灵水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享有“举人村'美誉的灵水村,为群山环绕,毗邻莲花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长方形。在村子的南岭上观整个村落似龟形,龟为“四神煞”之“玄武”,是主管北方的灵物,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玄武(龟)头朝南,尾朝北,三条东西走向街道与南北走向的胡同构成分明的龟纹,龟纹的大小块是由四合院组成的。有人说,灵水村的村名的“灵”字就由村落整体布局而来。 § 历史渊源 灵水村 史料记载,灵水原称“冷水”和“凌水”,后演变为“灵水”。过去村里有36盘石碾,72眼井,风水好,人杰地灵。这大概是村名的由来。灵水村的灵泉禅寺建自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传汉代灵泉禅寺有位高僧,慧眼识地,选中这块灵山秀水的风水宝地,传经修行,引来八方香客,在此择地建村。到了明清两代,灵水村人丁兴旺,颇具规模。 最晚在辽代,灵水就已经有相当规模了。当时经济相当发达,灵水村旧有八大著名商号,号称“八大堂”,即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三义隆、德盛堂和济善堂。除了“八大堂”,灵水还有“八大景”。关于“八大景”为哪八景,过去曾有过很多说法。 现在的灵水八景被认为是东岭石人、西山莲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柏抱桑榆、灵泉银杏、举人宅院和寺庙遗址。 § 居民人口 灵水村现有村民200余户,700余人。灵水村居民以刘、谭两大家族为主。现在村中居民为多姓聚集。 灵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最兴旺时期是明清两代,当时村民达300多户,人丁2000多人。共有大姓谭、刘两家,其次还有王、田、杜、寇、白等小姓人家。灵水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早年经济繁荣,物产丰富,特别是古代出过举人,近代出过学子,现代出过名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 居住建筑 灵水村 灵水村古建筑一部分为明代民居,多为清代民居。四合院民居建筑为砖瓦结构,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装饰华美,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灵水村的四合院也主要由正房、倒座房和左右厢房组成,里面是一个口字形的中心庭院。四合院的建筑标准、规模和装饰等体现了严格的等级规制。 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多次放火烧村,许多古民宅被烧毁。162套四合院中,现存的明代民居宅院共6套,房屋22间,清代宅院民居约120余间。灵水村四合院一般是以一进院为主,还有一些三进和五进院;古民居以四合院为主,此外,还有一些三合院。 宅院 在灵水村可以看到大,中,小三种四合院,走进小型四合院(一进院),感觉上就是格局精巧别致,南房(倒座房)三间,东南角为一门楼,如意门,硬山顶,清水脊,门楣上装饰有门簪,门楼内侧左壁砖墙上设有门神龛,角柱石刻有各种花卉和吉祥图案。院内北房(正房)三间建于台基之上,前檐为通高门扇,两厢房各两小间。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有垂花门,外院、中院、游廊、后院、罩房等。大四合院一般是复式四合院,由多个四合院纵深相连而成。 一进四合院,青砖灰瓦,古朴典雅,门窗木雕精美无比。门楼为硬山顶,清水脊,门楼左壁间设有门神龛。门前两侧的石墙上分别刻有“读书便佳”和“为善最乐”的字样,主人的文化素养可见一斑。站在宅院门口还可以看到门楼外还建有一门外影壁(一字影壁)。 大门楼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和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位于村落中轴线中部78号宅院的大门楼是一座砖仿木结构的大门楼,悬山顶,墙壁磨砖对缝,墙体厚重。顶部为砖仿木双层椽头,两侧悬山出檐,砖雕雕刻精美。整座门楼除大门外,没用一根木料。据说,这是村中现存惟一的一座元代民居建筑。门楼上部外侧檐下刻有莲鱼的砖雕图案,象征“连年有余”。 影壁 影壁在灵水村很常见,是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建筑。 灵水村的影壁以跨山(墙)影壁和一字影壁为主。影壁皮条脊上雕刻有各种纹饰,脊下为小瓦筒的檐子,风格各异。影壁的基座和边框饰以砖雕,壁心多为“鸿禧”、“戬毂”、“迎吉”等吉祥的词语。 在中国古代有“祸起萧墙”这个成语,而"萧墙"即是影壁的别称,主要作用是美化大门的出入口,另一作用是为防止外邪的“冲煞”。 § 文化传承 灵水村举人村 随着区、镇经济产业调整,为深入挖掘灵水村的文化资源,把人杰地灵的灵水村展现给世人,让人们领略这里有别于城市的“乡村京味文化”,探究这里别具一格的文化品位,使北京多一处浏览胜地,这里一定会让你喜欢,因为在现代化都市下,她呈现的是原始,古朴。 灵水村自古崇尚文化,追求名禄,更借此地灵山秀水,人地肥,物产丰富,商贸发达之势;自中国科举制度盛行以来,灵水人不断有人考取功名,据说此村共有22名举人,2名进士。特别是“名举”刘增广、刘懋衡,官职四品,德行双馨,影响了这方土地,由此产生了灵水村举世骇俗的举人文化。而今为旅游发展的需要,所以冠名于灵水村“北京灵水举人村”,村前所立影壁上村名就是全国著名的书法家杨再春老先生书写。 § 旅游发展 灵水村水井 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灵水村的儒雅气质,全写在斑驳的砖瓦上,寺庙的残柱间,老宅的天井里……甚至连那些千年古树的枝叶里都仿佛记忆着灵水村的学子们诵读的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村西莲花山下的灵泉禅寺,是灵水村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寺庙,也是有文字记载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明《宛署杂记》记载:“灵泉禅寺,在凌(灵)水村起自汉,弘治年间(1485-1505)僧海员重修,庶吉士论记”。汉代建筑已是片瓦无存了,我们只能获得一些明代该寺的情况。 灵泉禅寺有三重大殿,坐北朝南,山门青砖仿木结构,歇山式大脊、筒瓦顶,有吻兽、垂兽,四角悬风铃,石刻件拼砌发券门洞,门额有“灵泉禅寺”石刻,并有题记“大明嘉靖癸已(1553)七月吉日重开山门第一代住持圆恭立”。山门两侧青砖砌筑旁门一座。山门后为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三世佛殿面阔三间,悬山脊筒瓦顶,有斗拱,拱眼壁绘佛像,殿前有宽大的月台。三世佛殿两侧各有旁门,东侧有配房三间,西侧有四合式跨院。三大世殿面阔三间,两侧为僧房。从记载中,可以看出灵泉禅寺宏大的建筑规模和曾经旺盛的香火。灵泉寺,现仅存一座山门、一棵古槐、两株银杏树,其中一棵银杏树为雌雄共体,每年都结下金色的果实,算是这座古刹赐留给后人的恩物吧! 村西有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庙,这四座庙宇紧紧相邻。南海火龙王庙居于建筑群的中央,相传建于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现主要殿堂已无存,只存拔券山门。山门为青砖歇山式建筑,有吻兽,青砖刻匾,周围刻有莲瓣,中刻“南海火龙王庙”并有款刻“大明嘉靖岁次丙申(1536年)重阳吉日造,曾林乡重修”。 院中两株直径达两三米的千年古柏,一株金代古柏躯干的树洞中间寄生了直径20厘米的桑树,桑柏两树,枝繁叶茂,姿态奇绝。另一株金代古柏粗干下部的杈中,寄生出的榆树直径达70厘米,榆柏两树,苍黛交映,情趣盎然。人们称之为“柏抱桑”和“柏抱榆”,是灵水村中的“灵水八景”中两景,也是北京的“古柏奇观”中的两大奇观。 现在的灵水八景被认为是东岭石人、西山莲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柏抱桑榆、灵泉银杏、举人宅院和寺庙遗址。 § 交通路线 中国农大南路沿圆明园西路、圆清路、北清路到达北安河后,转向大觉寺方向直奔门头沟109国道,在109国道王平与河北交叉口处,选择王平方向(注:此路段较河北方向的路段比,有平缓、大车少、无上下坡盘山路的优点,只是路程稍远一些)。沿109国道一路狂奔,经河南台、雁翅到达斋堂,见一路标指向灵水村右转,四公里即到。 § 民风民俗 灵水村的转灯场 京西斋堂川一带,有转灯场的习俗。有些村子的转灯场活动较为简单,只是晚上举着灯在村里转转而已。其中斋堂村为九曲黄河灯,马栏村为八卦灯,灵水村为万字灯。有些村子没有灯阵,场面比较隆重,热闹。有的村转灯活动三年才举办一次,而灵水村却一年一次。 桑峪、军响、东胡林、西胡林几个村子的人都喜欢到灵水观看转灯场活动。在夜间的山路上,人们举着灯笼、火把一起向灵水村口的灯场集聚,欣赏欢快的音乐演奏,注目受人尊敬的神棚,观看照耀通明的灯阵里,人流如泉百转而出。这美妙的情景,把人带入一个十分神秘的宗教意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