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牛棚杂忆 |
释义 | § 基本资料 牛棚杂忆 《牛棚杂忆》 作者:季羡林 分类:散文随笔 书籍类型:传记 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04-01 § 内容提要 《牛棚杂忆》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纪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 评论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购得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撰写的《牛棚杂忆》一书,我在斗室中闭门两天三口气看完,中间没有吃饭,偶尔睡一觉,总会被50多岁爬行去看病的影子、两位教授抬着煤筐黑而无神麻木的脸、红小兵用自行车链条抽搭季老的脸等等镜头惊醒,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继续读下去。看完全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更难以置信的是季老在《牛棚杂忆》中是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在痛斥“文革”中某些非人的行为时是这么发展了鲁迅先生的话的:“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畜生吃人,因为它饿。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而人则不然。”前一句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某的独裁统治,季羡林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由于经历了各式批斗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这次批斗就是如此。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读到此处笑不出来、哭不起来,心中波澜非语言能形容。很难想到的是季老都是这种笔调记述那段历史的,他把自己的痛苦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不知是否有姬昌食子的感觉。 季羡林先生是诚实和宽容的。他毫不掩饰自己在“文革”期间对“文革”和“反右”的错误认识,同时也处处可以看到先生的宽容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在“外调”的时候,季先生受到来自山东“外调”人员的粗暴对待,而这时季先生想到的却是别人,他写到:“我在被折磨得筋疲力尽之余,想到的还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那位朋友:‘碰到这样蛮横粗野没有一点人味的家伙,你的日子真够呛呀/” 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对像季先生这样所谓的“黑帮”的惩罚更是“花样翻新”,比如:规定不让这些“反动权威”抬头说话,以至于后来季先生重或“自由”后抬头说话反而觉得“不习惯、不自在”了。对于“不听话”的老教授是让他们在烈烈夏日睁眼看太阳一个多小时!!!至于用自行车链条抽打、用较细的铁丝挂较沉的牌子于脖子上等等更是家常便饭了。 § 影响 季老是一位真诚的人。1992年,81岁的季老写完了《牛棚杂忆》。在书中,他没有自我美化,也没有像有些权威人士那样空谈概念。看了季老的书,感到他就是在和朋友,包括年轻的朋友们一起回顾往事,他的思想是年轻的。 关于学问,季羡林先生提供了很多看似卑之无甚高论的宝贵经验。处处对季羡林先生表示不屑的人们不妨回顾一下,《牛棚杂忆》是在1998年出版的。1998年以后,我们做了什么呢?我们热衷于研究厚黑学,研究潜规则,研究血酬定律;我们热衷于为暴君翻案,热衷于辫子戏,热衷于追星;我们热衷于宣扬犬儒主义,宣扬乡愿作风,宣扬流氓文化,宣扬金钱至上,宣扬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宣扬这些比文化大革命更加等而下之的东西。正是我们,这些能够影响社会的人把中国变成这般模样,怎么好意思以战士的标准要求年逾九旬的季老呢? 季羡林先生是我父亲的老师,是长辈的长辈。在这里,我向他致敬。向长者致敬,更是向曾经给予我们教诲的人致敬。 最后,我想表达一个一贯的看法:我们敬老,我们追思逝者,不是为了把老者和贤者抬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而是为了尊重人才。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发现和保护我们身边的,像季羡林先生那样的人才。 § 目录 自序 一 缘起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三 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四 对号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来 七 抄家 八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九 千钧一发 十 劳改的初级阶段 十一 大批斗 十二 太平庄 十三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转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一 后记 附录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年谱 § 作者简介 季羡林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1911年生。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安探》、《<大唐西域记>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