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葆心 |
释义 | § 王葆心( 1867—1944),字季芗,号晦堂,罗田大河岸古楼冲人。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入黄州经心书院读书,府考以经学第一名录取秀才,后入两湖书院深造。 § 个人经历 清光绪十六年(1890)起,先后受聘为潜江传经书院、黄梅调梅书院、罗田义川书院院长。光绪二十九年乡试中第三名举人,拣到知县。光绪三十三年举贡考试名列第一,不久,调往京都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兼图书馆编纂,后任学部主事,并被礼部聘为礼学馆纂修。其间,因目击清政府腐败,外侮凌逼,发愤撰《宋季淮西六寨纪事》、《圻黄四十八寨纪事》(后增订为《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搜遗辑铁,将宋明末季楚东人民不畏强暴、抗拒侵略的壮烈故事,整理成为眉目清豁、情节生动的史著,用以补正史缺失,宣扬民族气节,鼓舞人民抵御外侮。民国元年(1912)任湖南省官书报局总纂,继任北京图书馆总纂。民国十一年南旋,任湖北国学馆馆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武汉大学教授。民国二十一年,任湖北通志馆筹备主任兼总纂。广搜博览全国志书达1400余卷,将所载内容同有关历史地理资料查对考证,辨抄袭、证谬误、审体例、寻因革,找出其中融会贯通的脉络、体例变革的原因和切实可行的经验,撰为《方志学发微》一书。成书前,先撰《重修湖北通志条本》一卷问世,以为当时修湖北志方案。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十五年间,因日本侵略军进逼华北,平津危急,为抢修湖北通志所需材料,曾两次北上,第三次在北平选抄材料时,“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乃携带手抄稿,备历艰辛,间道返汉。是年退居罗田故里,任罗田县志馆馆长。主纂《重修罗田县志》,并以《发挥初期异同荟笺》等著作,抒发自己对侵略者的仇恨。民国三十三年,为进一步了解宋朝末季楚东义民抗暴保乡用兵之地理形势,抱病前往天堂寨实地考察。因过度劳累,归家半月,竟不起,时年77岁。 § 个人成就 王葆心治学严谨,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对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均有研究。晚年于方志一门致力尤勤,遗著达170余种。已刊有《虞初文志》、《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续汉口丛谈》、《重修湖北通志条仪》、《历朝经学变迁史》、《经学研究前后编》、《中国教育史》、《古文辞通义》等20余种。未刊者有《方志学发微》、《增补修志通则》、《采访志书条例》、《天完志略》、《江汉献征录》、《湖北特征长编》及合纂的《湖北文征》等100余种。建国后,董必武多次指示有关方面搜集、保存、整理和出版其遗著。罗田县人民政府重修王葆心墓,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题“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二语,以表墓门,湖北省文史研究馆为其撰文立碑纪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