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若水
释义

§ 基本资料

姓名:王若水

曾用名:笔名王澈

籍贯:江西泰和人

§ 人物简介

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50年后,历任《人民日报》理论组编辑、评论组组长、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哲学研究》杂志编委,辽宁大学荣誉教授。是中纪委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实践论》、《在哲学战线上》、《为人道主义辩护》等。

§ 人物思想

1977 年后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分管评论、理论和文艺。作为一名在体制内生活多年进而又对体制进行痛彻反思的思想者,王若水“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不做无忧的梦中人”。1980年代,发表有关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后在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受到批判。1990年代发表一系列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文章。著作有《为人道主义辩

护》、《智慧的痛苦》等。他认为,本世纪以来的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中有许多观点是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误解。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最有价值的是其哲学思想,名之曰:唯人主义。人的需求包括生存、享受、发展,而发展(即创造性劳动)是人自由的根本体现。 [1]

§ 人物评价

王若水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叫作《智慧的痛苦》。光这题目就足以把人引入到深邃的思想王国了。

这痛苦是因智慧而产生的,确切地说,是因智慧而感知的。它只和一定的精神境界连在一起。不具备这种精神境界,就没有这种痛苦。认为吃饱了就是幸福的人,显然不会有“智慧的痛苦”,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种智慧。

王若水已经在痛苦中走完了自己的路。其实那痛苦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折磨中国知识界的。只不过有人感受深,有人感受浅,有人说出来,有人埋在心里罢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若水喊出了这种痛苦,并用自己智慧的光辉把它照给大家看,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被摧残了。他这几年经受了可怕的生理折磨,并且最终败在新一代病魔爪下。但这并非他的主要痛苦。以他的精神境界,对生死早已看透,何况人类至今还没有找到战胜癌症的途径。他对这一点是达观的,所以只是努力和时间赛跑,争取在生命结束之前,把他的智慧更多地留给人间。

他的痛苦主要是精神上的。他是为了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投身革命的。他一生忠于自己的信念,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虽然这种解放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但却使他进一步摆脱了世俗羁绊,能够更加透彻地观察和思考,因而越发感受到压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精神枷锁是多么沉重。

上世纪70年代末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被叫做“思想解放运动”。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枷锁是什么?当然是那套极左思想和路线。本来由于中国人不能用自己的脑袋去思想,才会让人如此轻易地把中华民族推到“文化大革命”的绝境中去。如今好不容易才从那场浩劫里挣扎出来,难道绕了一个圈子之后,还要让历史重演吗?

王若水是中国理论界最早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人,当“文化大革命”还不准议论的时候,他就率先指出:“‘文化大革命’是用错误的方法对错误的对象进行的一场错误的革命。”当时这种提法是骇人听闻的。但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这种提法后来已被朝野普遍接受。

他从一开始就研究“文化大革命”的成因,并且抓住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关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前人的阴影下走出来,使中国人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个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能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这是中华民族进入现代文明的必要条件。正是王若水最先提出:必须反对个人迷信。他不但以精深的见解赢得理论界的赞许,尤其以坚持真理的勇气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他的名字将和人道主义共存。当人道主义在中国遭到屈辱和蹂躏的时候,正是王若水挺身而出,把这面旗帜高高举起。那场关于人道主义的论战,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王若水的贡献不限于理论本身。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他是独力击败以势压人的“大批判”,从而使当代中国特有的“思想斗争运动”走上穷途末路的“转辙手”。“统一思想”是全能统治的绝对要求。然而思想又是绝对统一不了的,因此,批判异己思想的斗争就必须不断进行,而且必须通过“强凌弱,众暴寡”的高压,才能大获全胜。所以每一次思想斗争都是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这种斗争,压服的虽然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却震慑了所有的人。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气节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斫丧的原因。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