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大珩 |
释义 | § 简介 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2011年7月21日),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 生平 1992年2月11日王老在北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 1929年随父由北京至青岛,就读于礼贤中学,学业优秀。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并攻读研究生。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王大珩进入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弹道研究所,从事弹道测量工作。 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rner)教授指导下专攻光学玻璃。 1942-1948年在英国昌司玻璃公司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 1948年6月,王大珩返回祖国来到上海,进入民办的耀华玻璃厂任工程师。正当王大珩深感国民党政府腐败,个人难于发挥作用之际,经上海地下党的启发与帮助,他决定投奔解放区,对外称将由香港去英国,实际取道朝鲜到了大连。 1949年,王大珩在大连大学创建了应用物理系,并任主任,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物理技术骨干。 1951年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之邀,前往北京筹建仪器馆。 1952年,仪器馆在长春正式建立,后来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历任馆长、所长。 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78年10月,王大珩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任国际权度公约计量委员会委员, 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他当选为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从此开始了广泛的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事业组织活动。 1981-1992年 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主任。 1986年 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91年起为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1992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局高级顾问; 1993年5月,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 1994年12月,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 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6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因病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 § 家庭 王大珩和夫人顾又芬 父亲王应伟是一位早年留学日本的天文与气象学家,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1964年去世。 大妹王大玫是中国整形外科学学术带头人、创始人、奠基人、博士生导师; 二妹王大婉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教授、专家; 三妹王大珍是中外著名的微生物生态学专家、博士生导师; 小妹王大瑛是我国的化工专家; 排名老二的大弟王大琪是我国著名的造纸专家; 排行老六的小弟王大瑜从事的是中学教学工作。 妻子顾又芬是儿科专家。夫妻俩膝下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现在定居美国;女儿在法国拿到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回国,曾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后又调到北京天文台工作;小儿子也是在美国读的硕士和博士。[2] § 成就 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对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对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以后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由他主持开设的光度、温度、长度等计量研究工作,成为后来成立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术基础。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晶体谱仪、电子显微镜等8种当时属于高级精密光学仪器的“八大件”,闻名于全国科技界。 1960年,世界上激光技术问世,事隔一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于王大珩领导的长春光机所,他在解决晶体与氙灯的结构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他的影响和努力,世界光学委员会(ICO)接纳中国光学学会为该会会员单位,并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光学学术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学术交流活动。 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还与王淦昌联名倡议,促成了激光核聚变重大装备的建设。提倡并组织学部委员主动为国家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颇有成效。 1992年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 [3] § 论著 [1]王大珩,周立伟,中国的光学——回顾与展望,光学与光电技术,2006,(5) [2]王大珩,走向自主创新的新时代——参加全国科技大会的感想,办公自动化,2006,(2) [3]王大珩,漫谈科学精神,中国计量,2008,(4) [4]王大珩,致计量杂志社——欢庆我国航天载人胜利成功,中国计量,2003,(11) [5]严济慈,王淦昌,王大珩.领导题词.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0,(12) [6]王大珩,李健,刘韵洁,邓寿鹏,喻忠钰,刘彩,何跃良,周寰,朱鹏举,翟才忠,朱高峰,众专家谈IT产品制造,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1) [7]王大珩,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前程无量——在“全国新型激光器及其应用暨激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激光与红外,2004,(3) [8]王大珩,美好的回忆 深切的感受,求是,2004,(16) [9]王大珩,人类进化规律与进化进程相结合,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7) [10]王大珩,王大珩院士书面致词,现代科学仪器,2005,(2) [11]王大珩,在第三届国际测试技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测试技术学报,1999,(2) [12]王大珩,中国光学发展历程的若干思考,科技和产业,2002,(4) [13]王大珩,计量事业肩负着支持全国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中国计量,1999,(2) [14]王大珩,激光,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中国激光,2000,(12) [15]王大珩,科学基金会应为基础研究做出更大贡献,中国科学基金,2000,(2) [16]王大珩,关于科技产业化的几点看法,中国科技产业,2000,(10) [17]王大珩,胡柏顺,迎接21世纪挑战,加速发展我国现代仪器事业,科技导报,2000,(9) [18]王大珩,民主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民主化,民主与科学,2000,(2) [19]王大珩,胡柏顺,加速发展我国现代仪器事业,迎接21世纪挑战,现代科学仪器,2000,(3) [20]王大珩,关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开发,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王大珩">[4] § 王大珩光学奖 王大珩 王大珩光学奖亦名“ 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 ,创办于1996年。 该奖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出资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基金,以其一部分于1996年开始用于“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的颁发,并已执行了三届。在2000年3月31日举行的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上,决定将该奖的名称改为“王大珩光学奖”,现已通过中国科技部的批准。 为使“王大珩光学奖”得以连续发展,除王大珩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基金外,又从以下单位募集了52.8万元资金。他们是:长春光机所20万元、西安光机所10万元、江西光学仪器厂10万元、成都光机所5万元、麦克奥迪公司3.5万元、上海光机所2万元、北京大学1.3万元、浙江大学0.5万元、重庆大学0.5万元,另有3个单位计1.5万元的捐款尚未到位。此项基金已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签署了《“王大珩光学奖”管理协议》,自2001年5月起该单位接受本会委托管理“王大珩光学奖”基金,并承诺在管理期间使基金总额在当年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0%,协议有效期为5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