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大宝墓 |
释义 | § 简介 王大宝墓王大宝墓位于潮安县归湖镇神前村的神前山,其地俗称沉江月,占地约4亩,筑于宋乾道六年(1170)。墓地向西,墓碑高约2.3米,楷书阴刻“宋礼部尚书大宝王公墓”。 墓前排列着南宋大型石雕群,计文武翁仲、石狮、石羊、石笋、石望柱、石马等14件,石雕线条粗扩,工艺简练古朴,反映了南宋的雕刻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广东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宋代石雕。 1989年王大宝墓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墓主介绍 王大宝王大宝,字元龟,归湖汤头人,系“潮州八贤”之一,生于宋绍圣元年(1904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廷试得中榜眼。初授南雄州教授,绍兴初枢密计议,绍兴八年(1138)差监登闻鼓院,主管台州(浙江临海县)崇道观。后乞辞家居,适逢宰相赵鼎谪居潮州,大宝每天与之研习《论语》,其学识深得赵鼎的赏识。不久,王大宝又被任命为连州知州,在连州他又结识了另一位宰相张浚。张浚主张抗金,遭秦桧陷害,贬谪连州,大宝与他交往甚密。 张浚钦佩大宝之为人和学识,命其子从大宝求学。连州任满后,王大宝改知袁州,除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直敷文阁,知温州,后又先后提点福建、广东刑狱。孝宗即位,王大宝被起用为礼部侍郎,后累官至礼部尚书。王大宝在朝廷中敢于摸秦桧屁股与其斗争,有绰号“王老虎’之称。乾道六年(1170年)卒,终年七十七岁。所著有《易经证人》10卷,《经筵讲义》2卷,《读垣奏议》6卷,《遗文》15卷及《易韦诗解》等。 王大宝辞世后归葬归湖神前山“沉江月”地,墓碑高2.3米,上刻“宋礼部尚书大宝王公墓”。墓前石翁仲四,石狮、石马、石羊、石望柱、石笋各二,分别对称排列于墓两侧。石雕线条粗扩,工艺简练古朴,雄浑厚重,气势非凡,堪称宋代大型石雕群。 [1] § 古墓考古 王大宝:而言及宋代岭南人物,亦当及王大宝也。明代状元林大钦在评论唐宋潮州先贤事迹时,曾经指出:“文章学识,直言刚正者,王大宝也。”被誉岭南六先生之一的王大宝在宋代有如今天的李嘉诚和饶宗颐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为世人所传颂,王大宝不愧是最早有载传于历史的潮州先贤。他给世人的流芳遗迹主要是现存葬于故里归湖的王大宝墓和潮州砖亭巷路口的“榜眼亭”。古墓早在一九六二年就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历代的盗掘,大多数南宋时期的陵墓石刻早已毁灭无存,成为历代皇陵及大墓前石刻的空白,导致上起汉唐下至明清的陵墓石刻艺术长卷在此出现了不应有的断层,成为历史的缺失,幸运的是在中国的南粤大地上还侥存着一座有大量墓前石刻的王大宝墓,这些幸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弥合了“断了珠链的艺术史”,填补了南宋墓前石刻的空缺,是我中华大地上珍贵的南宋墓道石刻的艺术瑰宝,有着不可言喻的考古文物价值。 王大宝墓 大宝墓是一座墓前石刻排列规模自成和保护程度完好的南宋墓,这在国内已是罕见,在广东应是第一。2004年夏,为更好地考证和研究广州大学城工程建设中发现的宋代家族墓,著名的考古学家麦英豪带领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一批专家专程亲临王大宝墓考察、论证。在现场专家一致对王大宝墓前石刻保护程度和历史价值,赞叹不已,麦老认为象王大宝墓前石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墓园之气派在我省古墓葬实属罕见,必须引起地方的重视,要很好地保护。 在大宝墓前石刻有羊有马,但无猪。说来出奇,在归湖山仔村洞口埔蛇地穴处王氏十四世祖的王赢湖墓前有一头无头跪地石刻猪,其雕刻手法与大宝墓石刻手法雷同。对此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说原在王大宝墓前一对石猪跑到王瀛湖墓来了,传说古时王大宝前的石猪经常夜间出来捣毁神前村农民的农作物,有一天被神前村民发现,神前村民聚众追赶,二只石头猪惊惶失措,深知主人王大宝很爱护当地农民,意识到此事一旦被主人知道一定会大发雷霆,肯定会被挨打,更不可能想受到庇护,所以不敢往主人王大宝那里跑,慌乱中想到在王氏地头的十四世祖可能会庇护他们,所以狂奔到王瀛湖墓前下跪求情,速度比较快的一只,被王瀛湖公庇护起来;而迟来的另一只石猪正准备下跪求情时,被赶来的神前村民用锄头猛砍下去,猪头落地,太阳一出变成现在的跪地无头石猪。这个传说,当属无稽之谈,但是这些传说却有个规律:内容莫不与被传说者的为人处世息息相关。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准秤,这不正是王大宝“刚直严正”深入人心的体现吗?上述传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反映出简单的道理:为官者要勤政爱民、大公无私、不护短,刚直正气,老百姓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现存的无头石猪是明代风格的石刻,但与宋代的王大宝石雕群雷同,真实地反映明代承袭唐宋雕刻艺术手法的遗风。 § 古墓石刻 最能体现石刻文化的是墓园的整体构成和排列的石像生及石刻组合所反映的民俗意义。大宝墓占地4000平方米,墓室坐东朝西,墓碑高2.3米,墓面阴刻“礼部尚书大宝王公墓,夫人郑氏,夫人黄氏”的字样,王大宝居中,左侧黄氏右侧郑氏,此墓是王大宝和夫人黄氏、郑氏的异穴合葬墓。神道长约45米,宽约7.5米,神道依山势高低错落,平缓的坡道两侧自西向东对称排列着石马、石柱、石石羊、石狮,文武石翁仲各一对,共14件。守着文相的前庭约长4.8米,站着武勋的中庭长约5.1米,后庭长约2.5米,前中后庭宽都约7.5米。后庭通往拜桌两边有石阶连着,拜桌两侧是长方形墓围,刻有石鼓各一,石鼓下边左右有弥云头装饰,衬托鼓面。人兽像惟妙惟肖,虽是同一对,但神情各异,面面相对,有远望、俯首,线条中能刻划出雌雄之别,形神兼备。使观众观看以后有狮子露牙裂口,威猛怒吼,石马石羊温驯可亲,武官威严可怖,文臣却彬彬闲雅,沉思热虑,跃然于石雕艺术形象之中,以至几百年以后的今天,仍然令人觉得其呼之欲活,代表着岭南宋墓石刻最为杰出艺术成就。石马高1.6米,鞍座鞍头高翘,披鞍系绳,忠诚站立,带有听从主人呼唤的灵性,准备随时为主人效忠;石柱高2.5米,神道柱是中国古代贵族墓葬的标志,也叫牌坊柱,在牌坊柱前再立竹笋形的墓表柱是南宋时代的先例,竹笋是南方特有的植物,繁殖能力强,有繁荣谦逊的美称;石羊高1.4米,一对中有昂首静卧的,有俯首屈膝的,形态优美,古代石“羊”读音均同“祥”,有吉祥之义。石狮后腿蹲踞,前腿直立,裂口露牙,令人敬畏。 王大宝墓 大宝墓的墓前石刻中的珍品应是文武石翁仲,特别是武士石刻,不仅是雕刻艺术,也是研究南宋衣冠服饰文化的宝贵资料。武士高2.1米肩宽0.8米,文臣高1.8米,肩宽0.6米,文臣和武士相距4.8米。文武臣像也都健壮浑实,文臣双手诚惶诚恐地棒着朝笏,头戴无梁帽。镇陵将军双手按剑恭立,身材魁伟,形象威猛,斜眉竖眼,神情震怒,体现雄健气宇轩昂,另一方面还刻画出人像的愁眉苦脸,翘唇闭口的表情,强调墓前文武侍者对墓主逝世的哀伤之情,真实而生动。武士头戴护耳冠,顶部有缨,下额有系带,长披及肩,说明官阶高。是南宋墓前石刻武士的最好实例。武士的长袖则有缚袖之制,束系上半部露出肘腕和手,愈显勇武神气,武士的甲胄,勒帛与飘动翻卷子裙边垂带相映衬,刻画精细-,胸前左右有双人面护心镜,两护肩饰复龙首(兽头)披膊。石刻武士的手腕部还戴有十分精致的皮革护腕,饰有花纹增加了武士的肃穆和威风,摆出一副随时作战的姿势。 在后庭上拜桌的墓围的两侧有二石鼓,石鼓是中国吉祥物,中国民间有“除邪辟恶镇宅大吉”的说法,显示威严。鼓面下面左右刻祥云衬托,鼓面如冉冉旭日,鼓座又刻如意祥云,祥云托日之意。武士的衣冠服饰,真实反映了南宋继承汉唐北宋遗制,这是由于南宋建都临安,因江南河道纵横,战车戎马不利于作战,故大力发展甲胄,使南宋的铠甲制作和应用推向精密细致。南宋石刻中侍卫武士的长靴,既可御寒,又不怕兵器,靴面帮腿装饰十分华丽,既反映南宋物质生活之充裕,又显示服饰手艺之精湛。唐和北宋坚实的服饰传统文化到了江南为主要地域的南宋,融入了江南的水土风情,南宋墓前石刻成为研究南宋衣冠服饰文化的宝贵依据。由于封建迷信,导致灵魂不灭和“视死如生”的思想存在。墓前石刻也是一种直接体现帝王贵族灵魂观念,礼仪观念与审美观念艺术的形式。王大宝墓前石雕 而整个墓园的设置,则暴露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墓园石雕群排列有序,形象壮实稳重,气势宏大,有一种雄厚的力量内蓄着,显示了当时南宋早中时期国力之强盛,物质生活之充裕,雕刻艺之精湛,封建势力之强大。那些俯首屈膝的石马石羊,则喻义驯服与祥瑞,是孝顺、忠勇、义气的象征,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是墓前那对耸立的石笋,竹生长于南方,人们观察到雨后春笋,生生不息的无穷生命力。阴宅植竹笋,寓意主人对后世子孙繁荣昌盛、节节长青高升、世代相传的祈盼,那些狞厉威猛的石狮是封建不可能犯的象征,那里捧笏挂剑的文武侍官当是墓主的护卫;在后庭通往拜桌的两侧上有石阶,在墓碑前明显形成有差别的堂、阶、地。活生生地体现了自汉唐以来,“人主如堂,臣为阶,庶人为地”(汉贾谊)的封建等级制度。这种种观觉形式因素所造成的朴素不浮华但又庄严冷峻、威武、宏伟的气势,暴露折射着森严的宗法秩序观念。令拜谒者崇敬的心情在感觉巨大压抑的同时,自觉卑微,望而生畏,这不正是陵墓设计者得到授权后刻意宣扬封建法权的用意所在吗?江南特有的植物竹笋摆上石刻之列,文武官的衣冠服饰的变化,以及墓葬着力选背山面水,山坡平缓特有江南的墓葬环境,是南宋偏安江南特定历史背景的奇观,是前所未有的,是南宋墓葬文化的特有产物先贤已逝,但大宝墓保存相对完整的宋墓建筑及整齐划一的石刻陈设,加上美丽的“藏风得水”山水画,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浮。使整个墓园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珍品,可垂久远。 同时大宝墓前石刻的择地和构成的民俗,凝聚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理伦观念,成为反映南宋时代社会墓葬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既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思想,也充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和艺术才能。值得一议的是解读王大宝墓前刻着“广东省重点之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背面内容告知王大宝墓面是坐南朝北,笔者于2009年7月偕同乡人风水师陈华中先生,用罗盘测得为“甲山庚面式(兼寅)丙寅丙申坐,尾缩五度分金。”按度数正北为零度,正东为九十度,该墓坐东为七十二度,确定墓向为坐东朝西为主,而非坐南朝北,石碑碑刻内容有误,应尽快纠正,以免以后世人被权威误导。这一点再一次提醒我们,田野考古比历史文献更真实可靠,田野考古是检验历史文献的试金石。另外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载,中山简王死后,“大为修冢茔,开神道”。李贤注曰 “墓前开道,建石柱为标,谓之神道。”现存大宝墓前石柱在石马之后,不知对否?或许在修复时期错乱了。第三,南宋时代的王公大臣墓前石刻在浙东有统一的规制,主要石像生几乎都以五对十件为一套,排列依次为羊、马、虎、武士和文臣,只有石虎像,没有石狮像;每一组石像生都以象征孝道石羊为先导,体现宋代“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文官的排列在武官之上,即文臣石刻像最接近墓主人,体现宋朝“抑制武将,推崇文臣”的体现。而大宝墓前石刻只有石狮像,没有石虎像,文官排在武官之,这或许是地方差异吧。王大宝墓的石雕 与王大宝墓同一时期的浙江宁波地区史诏墓前石刻和叶氏(史诏生母)墓前石刻,以及被称为南宋早中期石刻像的代表作的史渐墓前石刻,都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大宝墓前石刻无论是规模、件数,特别是保存完整程度都比较之更有优势, 但1962年至今一直只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理应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可惜目前尚未有此方面的动向,这需要文化工作者的继续研究和努力。当然各地南宋墓的大同小异或许有其合理性和地方性,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调查论证,以求指点迷津。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