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吃一碗茶》
释义

§ 影片概述

中文片名:吃一碗茶

外文片名:Eat a Bowl of Tea

IMDB编号:0097261

类型:爱情

发行年代:1989 年

导演:王颖

编剧:Judith Rascoe / Louis Chu

演员表:  曾志伟 .... Ah Song (as Eric Tsiang Chi Wai)

罗兰 .... Aunt Gim

陈欣健 .... Henry Wang

刘兆铭 .... Lee Gong

沈殿霞 .... Mrs. Chan (as Lydia Sham)

更多...

片长:102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 普通话

级别:Singapore:PG / UK:12 / USA:PG-13

上映日期:美国:1989-07-21

主    演:罗兰 刘兆铭 缪骞人 曾志伟 沈殿霞 陈欣建

首映日期:1989-01-01

所属分类:欧美  爱情 

§ 主演照片

  《吃一碗茶》

《吃一碗茶》

§ 影片简介

美藉华裔导演王颖以优异的技巧描述了一段美藉华人的特殊历史阶段。事情源起1924年开始的“排华法案”,使大批留美华人无法申请他们的家眷赴美,造成华裔社区成为“单身汉社会”。本片男主角罗素因加入美军,战后受益于“战手新娘法案”,获准回乡娶亲,将缪骞人娶回美国。但是在中国城同胞期望他“早生贵子,延续香火”的强大压力下竟变成性无能,造成妻子红杏出墙,跟其貌不扬的黑社会分子曾志伟通奸。这段年代久远的故事就象苦茶一样教人觉得难以吞下,而且不易产生共鸣,但包括老牌演员黄志强等中国演员的精彩演出,却使这部以表彰亚裔美国人生活的影片具有一定的可看性。

§ 相观背景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在考察欧美作家描摹中国的小说时,将其分为六类:其一是书写在中国内部的中国人,如赛珍珠(Pearl S. Buck)刻画中国农民,英国作家厄内斯特?布拉马(Ernest Bramah)写倒霉而幽默的凯?龙(Kai Lun),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撰写狄公办案传奇等;其二是写在中国的西方人,如约翰?赫赛(John Hersey)小说《一块卵石》(A Single Pebble, 1956)的叙述者美国工程师,白修德(Theodore Harold White)笔下的美国飞行员英雄,畅销书詹姆斯?克莱威尔(James Clavell)的《大班》(Tai-Pan)和罗伯特?爱列根特(Robert Elegant)的《王朝》(Dynasty)里面的西人形象;其三是描写海外中国人的世界,如著名人物形象恶魔傅满洲(Fu Manchu)和华人探长陈查理(Charlie Chan),保尔?斯科特(Paul Scott)笔下的中国女子蒂娜?张(Tina Chang),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描写的金山华人和移民女性等;其四是把中国作为政治声明的焦点所在,如马尔罗的《人的命运》,布菜希特的《四川好人》等;其五是虚构地描写中国的学者,如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珠游戏》,哥兹沃西?洛兹?狄金森(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的《中国人来信》,卡内蒂的《迷惘》等;其六是描写一种主观想像的中国,如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史景迁的类型学划分,同样适用于解读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作为"世俗神话"的美国电影,当然不会放弃中国形象这一经久不衰的刺激,而作为"他者"的中国与中国人,对于个人/文化意义上美国"自我"的构成,可谓必不可少的想象源泉。美国与中国作为历史上的一对"怨偶",在"地球村"与全球化的世界里,会更为频繁地相互关注、遭遇并构造相互的形象。民族国家(或文化)的差异性进入文学、电影、电视等领域,可以显影为某一民族国家(或文化)所构造的另一民族国家(或文化)的他者形象。研究此类异国形象的关键,并不在于核实形象的对错与真假,而是要考掘内在于此类想象的话语霸权,意识形态机制,以及社会政治语境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异国形象的消极一面,可以表现为stereotype,即,定型化、程式化、成规、老套、刻板、固定的形象,它抹煞民族国家或文化个体之具体可感的特征,将其简单化、抽象化、标准化、刻板化为容易把握之物,实际上是具有反智倾向的懒惰行为。毋庸赘言,定型化的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和通俗文化中俯拾皆是,中国形象从人间地狱到世外桃源,中国人形象从天朝良民到流氓恶棍,色彩纷呈,好坏不等,构成了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在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跳荡摇摆的混乱谱系。定型化的中国形象并非无中生有,早期耶稣会传教士的片断记录以及旅行家的游记,如利玛窦的中国札记、马可?波罗的游记等等,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批素材,并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与哲学著述中日益丰富。美国电影里面中国形象的生产,其决定要素包括中美之间的社会差异与文化隔膜,双方相互交流接触程度的深浅,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诉求与文化焦虑,以及不同艺术工作者的世界观和感受力。1905年以前仅具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艺术在1905年,仍处于孩童时代,1896年至1907年间出现的中国与中国人形象大多见于纪录片,其主题或是重要的地理场所,如1898年现场拍摄的《香港政府建筑》、《上海警察局》、《上海街景》等七部影片,以及1902年拍摄的《北京前门》和《天津街景》等,或是中国人的举止习惯,如《李鸿章凭吊格兰特公墓》(1896)、《中国人队列》(1898)、《唐人街风景》(1903)和《中国洗衣店在工作》(1904)等。倒是注定对电影发生影响、而电影也将有所回应的美国文学,其对中国形象的描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活跃时期。十八世纪至鸦片战争前,美国对中国基本持尊敬态度,这固然受欧洲盛行的"汉风"(尊崇中国的艺术或工艺品)所影响,也因美国与中国较少直接往来,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持景仰态度。的确,在淘金浪潮将中国苦力从自己贫瘠的故乡卷入美国之前,美国人的确很少知道并难以想像中国和中国人的模样。美、中快帆贸易的归来者借助闲言碎语所描摹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抽象而又古老地折射出的,仍旧是模糊而又神秘的异邦形象。而且,相对于同白人经常发生冲突的黑人或印第安人而言,除了蒙古人所向披靡的西征那次遥远的威胁性记忆之外,中国人尚不构成对美国白人利益的直接威胁,所以,此期的美国文学常常将中国描摹成认识论上难以理解的神秘古老的他者。鸦片战争开始至二十世纪初,欧美列强冲破大清帝国薄弱的海禁,其对中国的殖民扩张行为一发不可收拾,而进入中国内部实际上是从想像界走向现实界,于是发现许多真实景况(相对于想像当然丑陋)。再加上中国国内对基督徒的敌视(教案和义和团事件),以及到美国去的移民(华工或"苦力")对美国经济与就业问题带来的冲击,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转向"蔑视期"。于是,未被同化的异教徒、堂会兴风作浪的流泯恶棍、由黄祸观念而臆想的再度侵略的游牧部落等刻板形象,开始出现在通俗文学作品当中。甚至在弗兰克?诺里斯(Frank Norris)、罗伯特?钱伯斯(Robert W.

Chambers)、杰克?伦敦(Jack London)等作家笔下,华人也以负面形象出现而遭到批判;除了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小说,某些揭发社会顽疾(华人移民作为社会黑暗面)的新闻小说、虚构描写华人入侵的小说等相继出现,共同构成排华小说系列。布勒特?哈特(Bret Harte)的著名短诗《异教徒中国佬》(A Heathen Chinee)或《老实人杰姆斯的大实话》(Plain Language from Truthful James)从1870年起风行美国,一句"我们被中国贱劳工毁了"成为排华情绪的标语和口号;杰克?伦敦1905年付梓的短篇小说《白与黄》(White and Yellow)和《黄手帕》(Yellow Handkerchief)站在白人立场对华人捕虾者进行了漫画式丑化,其《空前的入侵》(The Unparalleled Invasion, 1906)将对华人移民的厌恶转化为对整个中国的警惕与戒备,并虚构了对中国进行种族灭绝的故事;弗兰克?诺里斯在《莱蒂夫人号的莫兰》(Moran of the Lady Letty: A Story of Adventure of the California Coast, 1898)中丑化了广东的三邑和四邑人,在《布利克斯》(Blix, 1899)中借两名白人过客所描述的唐人街--与西方遇然不同的建筑风格,斑斓绚丽的色彩,具有东方特色的乐器和演唱,飘渺诡异的香气--构成一幅扑朔迷离的异国图景,并开创了定型化唐人街的先河。美国戏剧也不甘寂寞,1847年百老汇曾上演一名中国女人"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的奇观;哈特笔下的中国苦力阿新(Ah Sin,意思是"啊,罪恶")成为美国通俗剧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形象,这位衣着古怪、言语滑稽、不具内在生命的人物,一次又一次为通俗煽情剧提供廉价的笑料。虽然势单力孤,仍有作家试图以个人写作纠正这种"流行的错误"。马克?吐温的书信体小说《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Goldsmith's Friend Abroad Again)等作品以幽默风格,暴露了华人遭受歧视与迫害的经过,戳穿了美国"自由乐土"的神话;艾姆布洛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以《闹鬼的山谷》(The Haunted Valley, 1871)和押韵诗体短剧《和平驱逐》(Peaceful Expulsion, 1882)冷嘲热讽了美国社会的虚伪和自私;其它作家如奎因?米勒(Joaquin Miller)、玛格丽特?霍丝默(Margaret Hosmer)和切斯特?佛纳德(Chester B.Fernald)等,都曾用小说或戏剧试图修正、批判定型化的中国人形象。流行的误识与通俗的趣味在朝夕之间难以改变,而电影作为一门逐渐成熟的艺术,将要以更具影响力的态势介入中国形象的生产与消费。

《吃一碗茶》

美国本土在1882年曾通过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至1943年终于遭到废除。从1905年到1949年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段里面,美国大批的商人、传教士、新闻记者、旅行家曾进入中国,回美后付梓他们形形色色的中国观感,而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回归故土之后,对中国的社会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影响。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美关系处于相对的"慈善"期。中国问题专家伊罗生(Harold Isaacs)更为细致的划分是:1905?1937年是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慈善"期,1937?1944年是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之努力的"钦佩"的时代,1944?1949是美国对中国国内战争感到迷失与困惑的"醒悟"期。

§ 剧情梗概

事情源起1924年开始的“排华法案”,使大批留美华人无法申请他们的家眷赴美,造成华裔社区成为“单身汉社会”。本片男主角罗素因加入美军,战后受益于“战手新娘法案”,获准回乡娶亲,将缪骞人娶回美国。但是在中国城同胞期望他“早生贵子,延续香火”的强大压力下竟变成性无能,造成妻子红杏出墙,跟其貌不扬的黑社会分子曾志伟通奸。

 

§ 王颖背景

《吃一碗茶》简介:王颖是好莱坞华人导演中的代表,这部《吃一碗茶》,以19世纪末的美国排华法案为背景。当时,严重的种族歧视不仅摧残了华人社区,更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和性功能障碍。直到影片结尾,凭借一种来自中国的特殊茶叶的帮助,一对夫妻的正常生活才得以恢复,“茶”在这里具备了精神支柱和文化脐带的双重寓义。

§ 参考资料

http://base.verycd.com/entries/0000013471/

http://www.pcpop.com/movie/71356_2_0_71.html

 http://hi.baidu.com/uproar/blog/item/b0383f4eb3ca660bb2de0565.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