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曾 |
释义 | § 简介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 § 经历 王曾 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曾咏梅花诗:“未须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又言:“平生志不在温饱。”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中状元后,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为著作郎,值史馆。景德初(1004),知制诰,真宗大建玉清昭应宫,王曾力陈五害以劝谏,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对其甚为敬重。 王曾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后,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出知应天府,徙天雄军后,复参知政事。真宗贺崩,王曾辅佐十一岁的仁宗即位,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当时王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王钦若病逝,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佑元年(1034),为枢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因不容吕夷简专断,同被罢相,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 § 成绩 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画。在朝为官,进退有礼,平时寡言少笑。去世十余年后,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又改其乡曰:“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王曾著有《王文正公笔录》。 § 故事 王曾(978-1038)字孝先,宋泉州晋江旌贤乡人。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为王审邽之裔孙,八岁而孤,叔父王宗元收养了他,后随父兄迁居于山东省青州县益都,少力学,他眉目如画,一表人才,为人端厚,进止有礼,闲时平居,寡言少语,拜同里张震为师。他才思敏捷,擅长诗文,研习文史。他在《有教无类赋》解元试一诗写道:神龙异慕,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酋而相假。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乡试,会试、廷试皆第一,连夺三元,成为北宋第27名状元。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联捷三元者仅见17人,王曾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泉州人骄傲和自豪。 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监丞,便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圭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后以监丞升山东济宁州通判;因政绩突出而得到皇上的赏识,被擢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判官。当时,宋朝与辽和议,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询问王曾可否?王曾通晓司礼,毫无迟疑地说:“称他们国号就足够了 ,受到皇上的赞许,维护了宋国的尊严。宋真宗曾经几次召王曾问事,王曾的提出的每一个建议,都颇有见地,受到朝臣们较高的评价和敬重。宋朝景泰年间,王曾升为右正言,奉诏负责制诰,起草诏令,同时兼任史馆修撰。累迁至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使,通使银台司、右谏议大夫等职。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正月,升任参知政事即副相。当时,真宗在王钦若、丁谓的怂恿下,恣意封禅,制造天书。王曾力谏“封禅之举劳民伤财,但未被采纳。翌年,王曾因与贺皇后为家住宅之事发生争执,被免去参知政事即副相之职。真宗病重后,王曾主张由皇后听政。这时,奸相王钦若结党营私,排斥异已,王曾被视为眼中钉,被除为礼部侍郎。天禧元年(1017)王钦若、丁谓不时奏罢王曾,让他出知应天府。不久,王曾调往天雄军,旋即复任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仁宗即位后,章献刘太后听政,宋乾兴元年(1022)七月拜王曾为宰相,朝廷倚以为重,王钦若、丁谓终于败在王曾的手下。位居参知政事的王曾办事果敢,为人端厚,正直大臣都很信赖他。刘太后见状,遂擢王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不久,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玉照应官使。但后因几件事不肯与刘太后通融,惹得刘太后很不高兴。当初是他坚持刘太后只能摄政,不能专权,刘太后因此对王曾极为不满。宋天圣七年(1029)六月宋真宗兴建的玉清昭应宫,因遭雷击起火,被化为灰烬。刘太后借故罢了王曾的相职,让他出任青州知州,天雄军、河南府地方官,颇有政绩,百姓为他画像立祠。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寿终正寝,仁宗亲政,王曾才被召回朝廷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判河南府。景佑二年(1035)王曾再次拜相,任命他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枢密使。封为沂国公。其时王曾为相,进退人士都不让外人知道。名相范仲淹对王曾说: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王曾答道: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已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范仲淹叹服,时人称他为贤相。后因与专权的宰相吕夷之间屡起纷争,宋景佑四年四月两人同时被罢相。其后。王曾又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郓州通判。 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王曾去世,时年六十一岁,赐谥号为 文正”。宋仁宗还亲自为书写碑文,称为旌贤之碑;其安葬之地晋江廿九都太和山之乡称为“旌贤乡 (一说“清蒙”取其“旌贤”的谐音)。其妻李氏是名相李沅的女儿。王曾无子,其弟王皋之子王绎,出继王曾为嗣。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清乾隆间,在泉州府城隍庙之左建五贤祠,合祀宋郡韩国华、子魏国公韩琦,赠仆射王易子沂国公曾,朱文公熹。[1] § 历史评价 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画。在朝为官,进退有礼,平时寡言少笑。名相范仲淹对王曾说: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王曾答道: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范仲淹叹服,时人称他为贤相。后因与专权的宰相吕夷之间屡起纷争,宋景祐四年四月两人同时被罢相。其后。王曾又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郓州通判。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王曾去世,时年六十一岁,赐谥号为 文正”。宋仁宗还亲自为书写碑文,称为旌贤之碑;其安葬之地晋江廿九都太和山之乡称为“旌贤乡 (一说“清蒙”取其“旌贤”的谐音)。其妻李氏是名相李沅的女儿。王曾无子,其弟王皋之子王绎,出继王曾为嗣。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清乾隆间,在泉州府城隍庙之左建五贤祠,合祀宋郡韩国华、子魏国公韩琦,赠仆射王易子沂国公曾,朱文公熹。 § 诗 词 送钱易 籍其声名喧魏阙,幽奇风物指吴乡。 上饶此去逾千里,莫惜临岐酒满觞。 皇帝阁立春帖子 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 年年金殿里,宝字贴宜春。 送何水部蒙出牧袁州 雉省荣迁拜命新,鱼符重佩出关频。 停骖却访枌榆社,恋阙回瞻析木津。 水薤有谁裨政术,江山终日助吟神。 一麾岭外遥相望,应合趋庭问狷人。 送李寺丞归临江 辞荣知退出尘埃,泽国皆推隐逸才。 清世不为王事累,白云重向帝乡来。 僧因好古留棋诀,鸥为忘机恋钓台。 应见酒旗回马首,远烟沉淡百花开。[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