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昶雄
释义

§ 个人概述

王昶雄,原名王荣生,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日治时代作家,战后,自承有一段时期“浑浑噩噩”过日子,“消声匿影”当了文学逃兵,但终究还是认定“文学创作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在封笔二十年后,又重现文坛,用中文写杂文、散文,文字风格与战前不同。 公元一九一六年,王昶雄出生于淡水,一九三二年离开淡水到日本念中学,毕业于日本大学齿学系,返台开设牙医诊所。

他原先考取的是文学系,第二年才“承父命”转入齿学系,自认是当了文学逃兵。不过,王昶雄在学生时代即加入《青鸟》月刊及《文艺草纸》月刊等同仁杂志,开始写诗、写小说。一九四二年回台后,加入张文环主持的《台湾文学》为同仁,同时也在《兴南新闻》等发表作品,一面行医,一面写作。小说《奔流》是他日治时代文学的代表作,迄今为止,也只有《奔流》一篇被译成中文发表。

§ 文学风格

《奔流》描写一位和他自己非常相像的齿科开业医生,也是自日本留学归来,又雅好文学。偶然于求诊患者中认识了在中学教书的“伊东春生”。伊东是改了姓名的台湾人,原姓朱,娶日本女子为妻,和岳母同住,以自己的父母为耻,不仅对自己父母冷漠、鄙夷,甚至参加父亲的丧礼都不耐烦,显得厌恶不堪。伊东要把自己完全改造成日本人,厌恶自己身上所流的血液。在伊东服务的学校念书的林柏年,是伊东的表弟,也是医生热心公益、照拂剑道比赛学生而认识的忘年之交。林柏年不齿表哥的行为。不肯照顾自己父母的伊东,对表弟却关爱有加,甚至主动赞助、鼓励他到日本留学,以便出人头地。林柏年除了谴责表哥因皇民化而遗弃父母的行为外,并不厌恶皇民化,自己也参加学校的剑道比赛,力争上游,也要去日本留学,知道留学是台湾青年的进身之阶。有人把《奔流》归为“皇民文学”,可能是因为“医生”没有站出来谴责皇民化运动,但伊东春生的行为,也不曾得到一点肯定或肯定的暗示,同样也找不到一丝皇民文学的证据,或许说它是伪装的皇民文学较为中肯。

《奔流》是描写日据末期在皇民化运动下的本土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挣扎。”“当时在日帝淫威下,作者能让林柏年那种威武不能屈的硬汉粉墨登场,已经堪称‘勇冠三军’了。”不可否认的,小说中的三个青年,同样都是皇民化运动下,充满彷徨、困惑、苦闷的一代,虽然各自有不同的求生手段,却同处在一个黑暗、没有光的时代,作者只是试着呈现他们的内心样貌,描写他们心的奔向和流动,仍然牢牢守着台湾人的立场。 王昶雄战后的文学,呈现的是与战前不尽相同的风貌,可以说是“散文家”或“杂文家王昶雄”的时代。大量用来关怀战后文化文艺运动发展的文章,从诗歌到绘画、雕刻、歌仔戏、掌中戏、民主战士、原住民的舞蹈、淡水线的火车、古都沧桑……,显示他宽泛的文学兴趣,也是自觉地扮演了推动文艺向前运动的鼓手。

《驿站风云》和《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两本结集出版的文集,记录了他战后文学的“足迹”。 不过,王昶雄的整个战后文学行程留下的脚印,恐怕不敌他一首偶然写下的歌谣的光芒,那就是他用来当作书题的《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一九五六年,本土作曲家,也是他的“音乐之友人生之友”吕泉生,邀他合作这首歌谣,而一曲成名, 只要仔细吟咏,不难感受到,这是活在黑暗、封闭得足以叫人窒息的时代里的人,唱出来的充满幽怨的哀歌,这首歌从绝望的黑暗底层升起,暗夜唱歌的人,小心地提醒同在黑暗中的人们,不妨尝试用自己的手,打开一扇窗来,相信必然可以看见外界的光明。不过,窗外的春光只能暂时消解一些腹内的辛酸,春天无法久留,黑暗中的人,要紧的是不要失去自己心头的春光。

《春光》在台湾人的语汇里,是一语双关的,既指外界带进来的光明,又指内心郁闷消解、人生步入顺适快意的坦途而言。五○年代的台湾人,活在“二二八”的阴影里,也活在白色恐怖的乌云下,是看不到光的,郁卒、苦闷可想而知,彷徨、痛苦不难理解,如果只是自怨自艾,岂能看得见光?“挺身而出”,“在这纳闷的生活中自勉勉人”是诗人写这首歌的原始动机。唱这首歌,可以体会到文学家为黑暗时代点灯的心意。 不论诗人呼吁众人打开的是心内的窗,还是心内的门,只有肯去打开的人,才看得见外面的世界。也不必问,看到的是“五彩的春光”、“心爱彼个人”、“故乡的田园”还是“青春的美梦”,都非长久之计,只是暂解“辛酸”“思念”或“怨叹”而已,真正的“春天”和美梦,要靠自已掌握。文学家终将因这首歌留芳后世,也是美丽的“意外”,然而,寥寥几句歌词,却是画龙点睛地,把这位从日治时代奋战迄今的老作家、深层的作家魂勾勒出来。

§ 著作

《淡水河的涟漪》、《梨园之歌》、《镜子》、《王昶雄集》、《驿站风情》、《奔流》、《海鸣集》、《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孤苦人群录》、《王昶雄散文精选集》。还有《回头姑娘》、《流浪记》、《小丑的叹气》、《流放荒岛》、《两个女郎》、《阿飞正传》、《演千鸟》、《某壮士之死》、《阿锻做姑娘》、《心中的岁时记》、《当绯樱开的时候》等十一篇短篇小说。

§ 年表

1916年

生于淡水镇九坎街(今之永吉里重建街)的海商人家,本名荣生。

1923年

就读淡水公学校(今之淡水“国小”)。

1928年

负笈日本,入郁文馆中学。

1933年

入日本大学文学系攻读文学。

1934年

家父逝世,重新考入日本大学齿学系。

1935年

一月,加入日本《青鸟》杂志为同仁,诗〈我的歌〉发表于《青鸟》第二卷。

1937年

加入日本《文艺草纸》季刊为同仁。

1938年

九月,诗《陋巷札记》发表于《台湾新民报》。

1939年

中篇小说《淡水河之涟漪》发表于《台湾新民报》。

1941年

四月,诗〈树风问答〉发表于《台湾新民报》。

1942年

齿学系毕业,自日本返回台湾,在淡水开设牙科诊所。

加入张文环《台湾文学》杂志为同仁。

十一月,诗《海的回忆》发表于《兴南新闻》。

1943年

与淡水家女画家林玉珠女士结婚。

七月,中篇小说《奔流》发表于《台湾文学》三卷三期,后收录在《台湾小说集》,大木书房出版。

1944年

六月,诗《当心吧!老友》发表于《台湾艺术》。

1946年

任纯德女中历史老师。

1950年

自淡水搬至中山北路,仍执牙科医务。

1965年

十月,杂感《吹不散的心头人影—王井泉快人快事》发表于《台湾艺术》第九期。

1974年

四月,评论《感慨话文评》发表于《台湾文艺》四十三期。

1978年

十月,出席联合副刊主办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座谈会,参加者另有巫永福、杜聪明、王诗琅、郭水潭、龙瑛宗、廖汉臣、杨逵、杨云萍、陈逢源、黄得时、叶石涛、刘捷、郭秋生等人,座谈记录《传下这把香火》22日—24日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1980年

十一月三日,随笔《人生是一幅七色的画》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1981年

五月,杂感《无论来与往,俱是梦中人—悼念廖汉臣兄》发表于《台湾文艺》七十二期。

1982年

八月,杂感《老兵过河记》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一期。

1983年

三月,诗《追悼文环兄》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一期。

五月,杂文《性的升华—从我国传统观念谈起》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二期。

十一月,杂感《王白渊(1902—1965)点点滴滴》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五期。

1984年

一月,人物介绍《坐拥颜色连城—颜云连“看云的日子”》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六期。

七月,札记《灵感与气氛》发表于《路工》四十九卷七期。

1985年

一月十九日,杂感《陋巷出清士—哀悼王施琅兄》发表于《自立晚报》副刊。

1986年

五月,杂感《一股傻劲的冲力》发表于《台湾文艺》一○○期。

§ 出版书籍

1980年 《翁闹、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卫。

1991年 《王昶雄集》,台北:前卫。

1993年 《驿站风情》,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6年 《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台北:前卫。

1998年 《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王昶雄散文精选集》,台北:前卫。

2002年 《王昶雄全集》,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共分为散文、随笔、翻译、诗歌。)

§ 期刊、报纸、散篇

1970年 《宝岛心影─发人深省的延平邵王祠》,《今日生活》4卷4期,5月30日页 2-5。

1983年 《追悼文环兄》,《台湾文艺》81期,页57-86。

1983年 《“性”的升华 : 从我国传统观念谈起》,《台湾文艺》82期,页80-84。

1993年 《巴尔札克在家吗》,《联合报》4月30日43版。

1983年 《不信童年唤不回》,《学前教育》6卷7期,页1。

1985年 《乐天知命一学人:悼念吴本立先生》,《文讯月刊》21期,页274-279。

1999年 《浩劫当中悼斯人》,《文讯月刊》169期,页95至96。

2000年 《安魂歌》,《淡水牛津文艺》7期,页62-63。

2000年 《安魂歌》,《淡水牛津文艺》7期,页62-63。

2000年 《王昶雄自订日治时期著作目录》,《文讯月刊》34期,页68-78。

2000年 《感慨谈家山─沪尾风情画》,《淡江史学》11期,页265-267。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