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态文化 |
释义 | § 简介 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 § 评价 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可持续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基础的、前提的、决定性地位,换言之,没有可持续发展,既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而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一个崭新的指导思想。 一、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人用文化来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改善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状态,并通过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和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我们迄今为止的传统文化。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 生态文化起于生态意识的觉醒。其主旨强调,人类只不过是复杂的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虽然拥有无与伦比的能动性,但是不可能超脱自然生态关系的制约。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生态科学的带动下,在生态环境现实问题的促使下,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化开始逐渐形成。在此之前,人类文化无非是两种类型:一是自然中心主义的原始文化;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文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是前所未有的文化类型。它起于现代,属于未来。 二、可持续发展将人与自然视为共同体,从而形成新的生态文明观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包括人类与自然界共同进化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就是资源的永续利用。没有资源的永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包涵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宏观概念。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点在于认为生态危机是人类社会内部危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表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一个新文明的路标具有深刻的哲学根基。它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共同体,自然作为人发展的自身要素纳入人类发展的内涵,自然不再是一个被征服的对象或客体,不再仅仅是供使用的工具或手段。自然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的“伙伴”和“同行者”,因而,其意义与价值不再只属于人类,自然也具有自己内在的价值具有生存的权利。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的基石和理论基础,也是目前正在形成的新型生态文明观的理性内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按生态学的原则,文化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这样一来,人类文明的进程即成为人类文化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协同进化的进程。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荣。这种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在改造自然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即生态文明突出强调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把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是实现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可持续发展呼唤生态文化建设 今天,当人类面临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时候,在人们重新审视人和自然关系的时候,认识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必须承担人对自然进行保护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而这种义务和责任的形成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全新的文化,即生态文化。把传统文化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生态文化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从而建设崭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构建,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我们要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使人们全面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建立起全新的生态文化理念:人既有改造自然的权利和自由,同样也有保护自然的义务和责任。人有责任有义务尊重自然和其它物种存在的权利。因为,人与其它物种都是宇宙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享用自然并非人类的独有特权,而是一切物种共有的权利。要使人和自然共同迈向未来,人类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规范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国情与现代化的惟一选择,也是全球人类共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作为核心目标。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总趋势,生态文化的形成是必然的。作为文化模式,从人类的长远发展来说,它被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所选择也是必然的。只有选择生态文化模式,文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主体选择与历史客观规律的统一,人类才能真正摆脱生态危机,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参考资料:http://www.lwcj.com/introduce/lwactive/lwactive081008024/lwactive081008024.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