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秀英炮台
释义

§ 简介

秀英炮台海南岛海口古称海口浦,是海南岛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海南岛北端,北临琼州海峡,与祖国大陆雷州半岛相望。明代,筑城设防,称海口所城;清代,修炮台,置海口水师营,巩固海防设施。   秀英炮台,与天津大沽口炮台、上海吴淞炮台、广东虎门炮台同为清代晚期闻名遐尔的海岸炮台,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秀英炮台位于海口市海秀大道秀英村。1890年,清政府为抵御法军入侵,命令各军严防沿海各口岸。两广总督张之洞临琼视察海口形势后,下令建造秀英炮台。[1] 炮台建筑在离海岸约200米的小山丘上,面向大海,居高临下,遥控着整个琼州海峡。有大小炮台五座,拱北、镇东、定西为三大炮台,振武、振威为两小炮台。五座炮台自东向西成一直线,朝北并列,虎视大海,威风凛凛。五尊大炮均购自德国克虏伯炮厂。炮台东南侧设有指挥室,背后有操练场和营房。整个台区占地3.3万平方米。秀英炮台是海南古代宏大的军事设施,也是中国古代规模较大的军事设施之一。  现在,这处重要遗址被省政府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确定为海口市国防教育基地。[1]

§ 结构

秀英炮台秀英炮台整个炮台区占地约3万多平方米,在200米长的海岸小山丘上东西直线而筑。设“镇东”、“拱北”、“定西”三座大炮台和“振武”、“振威”两座小炮台,自东向西一字排列,长跨240米,五门产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大炮卧于炮位,炮口朝北面向大海镇守着琼州海峡。  炮台内部采用明台暗室结构,全部用红毛土(洋水泥)与青石筑成。每个炮台均设有指挥室、藏身洞、弹药库、送弹孔,兵房顶部设有空气流通孔,五个炮台巷道相通。凹形掩体内安放着从德国购买的三门24公分口径、两门15公分口径的克虏伯大炮,使用开花铁蛋。[1] 沿着台阶登上炮台路,明台暗室的炮台结构,周围是茂盛的绿树和灌木,有很大的隐蔽作用,使人远远的很难发现大炮。五座依次排开的炮台隐蔽在炮位里,走到跟前才能看清伸出的炮口。大炮都安放在在中轴的炮座上,炮口可以根据需要移动方向,保存最完整的是最秀英炮台振威台后一座振威炮台,那门15厘米口径的大炮炮口向外,似乎严阵以待时刻警惕着来犯之敌。

南部还备有的操练场和营房,由海口水师营镇守要塞,参将陈良杰曾任第一任台长。 秀英炮台是我国的四大炮台之一,是清代镇守海疆的重要军事设施,与上海的吴淞炮台、广州的虎门炮台、天津的大沽口炮台齐名。[2]

§ 史话

秀英炮台秀英炮台的历史,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中法战争局势日益紧张,两广边境沿海纷纷告急,清政府为了抵御法军的入侵,下令各地严守海防口岸。 当时新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视察了海口,认为这里地势险要是扼守海岸的要地,需要坚固的工事和火力配备。如果布防薄弱,法军船坚炮利一旦从海上入侵很难有效防御,万一阵地丢失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下令由雷琼道台朱采督办和参将陈良杰负责,在海口城外秀英海岸沿线的金刚岭高地修筑秀英炮台。[3] 秀英炮台修筑历时四年之久,耗资白银20余万两,挖运土方5万立方米,是海南岛第一炮台。  历史上秀英炮台曾经怒吼过两次。 第一次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秀英炮台竣工时,张之洞再临琼洲,观看试炮,秀英炮台发出了震撼列强的第一声怒吼。  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9月,日军飞机轰炸海口、府城,妄图侵占海南。国民党驻琼守军为了加强防备,将秀英炮台列为重要的防御设施。1939年2月,日军军舰在琼洲海峡游弋,驻守秀英炮台的琼崖警备司令王毅下令开火以示警告。1939年2月10日,在国民党军队撤离时,秀英村的炮兵利用清末修建的炮台,痛击来犯日寇,打响了海南人民抗日第一炮。[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