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昆仑 |
释义 | § 人物履历 王昆仑 王昆仑(1902—1985),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2年参加国民党。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因不满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参加反蒋民主运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为争取国民党上层人士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与王炳南、屈武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1943年与谭平山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赴美国考察,1949年1月回国。同年参加筹备并代表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民革第二至四届中央常委,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10月当选为民革第五届中央副主席,1981年 12月当选为中央代主席,1983年12月当选为民革第六届中央主席。1978年3月、1983年6月先后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8月23日在北京病逝。 王昆仑是国内著名的红学家,他在抗战期间撰写的《红楼梦人物论》,是最早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一部专著。 起初陆续发表在抗战期间曹孟君主编的《现代妇女》杂志上,共19篇。 解放后,又经作者修改合并成14篇,在《光明日报》上重新发表;1983 年,作者再次修改,并增补为17篇,由三联书店出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外,昆曲剧本《晴雯》(与女儿王金陵合著)在北京演出时,也深得观众喜爱。 [1] § 主要经历 王昆仑 王昆仑先后在北京新开路小学、第四中学和北京大学读书。在北大期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他曾积极参加了爱国宣传和示威游行活动。1922年初,北洋政府委派彭允彝出任教育总长,激起北京爱国学生的义愤。王昆仑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南下上海寻求各界的支持,其间拜见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孙中山的启发和鼓励下,他参加了中国国民党. 回到北京后,他根据孙中山关于宣传革命、组织起来的教导,在北京学生中团结进步青年,进行革命活动。 1922年7月,王昆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8月,应聘为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老舍、范文澜等都是他当时的同事,曹禹、冯至和王瑞骧等都是他当时的学生。 1926年初,王昆仑从北京到广东,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同年7月,随军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他在南京担任了以陈铭枢为首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的秘书长。但因不满蒋介石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独裁统治,不久便愤而辞职,南走桂粤,投奔孙科、 李济深。后又返回江苏,奔走于南京、无锡、上海之间,开始在国民党内部从事反蒋民主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昆仑为寻觅拯救中华的正确道路,在无锡姚宝巷17号家中鼋头渚太湖别墅内,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著作,联络进步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第二年他同孙翔风、华方增等人,在无锡创办《人报》。2月26日,《人报》正式出版发行。王昆仑用 “大鱼”、 “戡天”等笔名,为该报撰写了《问无锡青年》、《对抗日到底,对内争取自由》、《朝鲜的光荣与中国的耻辱》等许多文章。 1933年王昆仑同孙晓村、曹孟君、钱俊瑞、张锡昌等,组织了革命团体南京读书会。这时候,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开始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不久由中共南京市委负责人卢志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利用国民党老党员的合法身份,长期从事爱国民主运动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1935年8月,王昆仑同钱俊瑞、曹亮、孙晓村等,在无锡鼋头渚太湖别墅内的万方楼召开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上海、无锡、南京读书会的部分骨干狄超白、华应中、陈佩珊、薛葆宁、秦柳方、钟潜加、汪季琦等人。会上,曹亮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俊瑞作了分析世界革命形势和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王昆仑陈述了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于右任、经享颐等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情况。会议共商了抗日救国的大计,并决定在读书会的基础上建立救国会,以推动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同年秋天,王昆仑随孙科重回南京国民政府,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又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36年 l1月,王昆仑和孙晓村在张继的支持下,帮助南京救国会在中央饭店公开举行南京各界援助冯玉祥、方振武领导的绥远前线抗日将士大会。何香凝、柳亚子等都到会签了名。之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潘汉年等曾到成贸街无锡同乡会驻地看望过他。1937年春,他在国民党的一次中央全会上,把陕北传来的中共中央批评国民党长期对内反共、对外投降的长电公开宣读,借以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冯玉祥在会上给予支持。 “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当局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释放遭受非法逮捕的上海救国会七君子。 9月,王昆仑和潘汉年陪同出狱不久的沈钧儒,由上海专程到南京,参加南京各界救国会联合会成立大会。会后,他们又陪沈钧儒从南京到无锡,住在王昆仑家中多日,共商国是。这期间,他们在无锡师范大礼堂和锡师附小大礼堂,举办无锡暑期学术讲座,先后请孙晓村、曹孟君、李公朴、抄千里、薛暮桥等作报告和讲演,掀起无锡抗日救亡热潮。 同年12月,南京沦陷。王昆仑随国民党政府的迁移,来到了武汉.第二年年初,他同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等联名发起创办《全民抗战》三日刊,特别是为徐州突围和武汉保卫战编写了不少宣传、鼓动文章。8月,他同抗战中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曹孟君女士结婚.10月,武汉三镇沦陷.他又从武汉到了重庆,在重庆,王昆仑除继续担任原职外,还兼任了中山文化教育馆总干事,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并同侯外庐、翦伯赞等主编了《中苏文化》杂志。他以自己的合法身份、社会交往和历史关系,为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为掩护和营救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以及进步青中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王昆仑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的支持下,与王炳南、屈武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在国民党内部坚决主张抗战到底,反对倒退,反对分裂。1943年,他又与潭平山等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积极进行抗日民主活动。 1945年5月5日至21日,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复兴关(现名浮图关)举行.会上,王昆仑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伪,制造分裂,策划内战的阴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蒋介石很恼火,立即把他的名字从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候选人的名单中勾去。同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秦邦宪等代表中共中央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王昆仑等组织中苏文化协会成员热烈欢迎。8月31日,毛泽东还专门会见并宴请了柳亚子和王昆仑,就时局同他们交换了意见。 1946年9月,冯玉祥为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监视, 以“赴美考察”之名出国。王昆仑、曹孟君等到上海公和祥码头热情欢送。一年多之后,王昆仑也申请“出国考察”,于1948年1月带了女儿王金陵去了美国。在美国,他同冯玉祥联系密切,积极协助冯玉祥在旅美华侨中开展一系列反蒋民主活动。 1949年1月,王昆仑父女俩道经苏联回国, 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并代表民革出席了同年9月在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政务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他历任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从1955年年底起,他担任了北京市副市长,积极参加新中国的政权建设。 1956年,王昆仑率领中苏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苏联。 1960年,他又率领中国潮剧团访问柬埔寨。 1964年5月23日,他随同陈毅副总理在北京接见了柬埔寨王家国会代表团,并陪同该团到外地参观访问。 “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林彪、康生、江青一伙的诬陷,被非法判刑,关入牢狱长达7年之久。在狱中,他坚持真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贵品质。直到1975年3月28日,才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得以恢复自由。 1981年12月20日,王昆仑当选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接着,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为了架起海峡两岸的金桥,他同朱蕴山、屈武等热情接待从海外回大陆观光的爱国人士,并经常撰写诗文,发表谈话,呼吁台湾和海外的老同事、老朋友,响应伟大祖国的召唤,为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伟业面共同努力。 1985年春,王昆仑病重卧床。8月23日与世长逝。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在追悼会上致悼词,称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卓越领导人”。 § 文学研究 王昆仑 王昆仑一生爱好文学,抗战时期,他在重庆极为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红楼梦》,写成《红楼梦人物论》一书,脍炙人口,成为人们注意的红学家。1962年起,王昆仑对其中主要篇章作了重新修订,在《光明日报》上陆续发表。这时,这些文章显然引起了一贯关心红学研究的毛泽东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在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称王昆仑为新红学家之一。 《红楼梦人物论》在80年代重新出版,在书中,王昆仑论述了袭人、晴雯、平儿、贾母、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以及“贾府的奴仆们”、“贾府的太太奶奶们”、“贾府的老爷少爷们”、“大观园中的遁世者”等各种类型的人物。 袭人“控制宝玉、顺应环境、内收羽翼、外结奥援”,“她今天已获得了最有希望的处境,到明天她最理想的命运就只有进而攀取得宝玉‘姨奶奶’的地位”。她“恰好是奴仆群中委曲婉转以媚主求荣的奴才代表。”对贾宝玉,王昆仑认为是曹雪芹“笔下最富自己主观色彩的人物”,“他是贾府家系的命脉,是恋爱故事的中心”,“作者以宝玉来反映贾氏家族的命运,反映许多女性的情感生活,反映当代贵族阶级优异青年的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对王熙凤,王昆仑认为“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至于王熙凤,“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控制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朝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曹雪芹刻划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王昆仑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分析真是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