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狗镇之主》
释义

§ 基本信息

狗镇之主

更多中文片名:

狗镇议员

导演:

凯瑟琳·哈德威克  Catherine Hardwicke

编剧:

斯泰西·佩拉塔  Stacy Peralta  ....(written by)

影片类型:

动作  /  剧情  /  运动

片长:

107分钟

国家/地区:

美国  /  德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  数字化影院系统  /  SDDS

MPAA评级:

Rated PG-13 for drug and alcohol content, sexuality, violence, language and reckless behavior - all involving teens.

级别:

Singapore:PG / Australia:M / UK:15 / USA:PG-13 / USA:Unrated / Sweden:7 / Finland:K-11 / Norway:11 / Germany:12 / Brazil:16 / Argentina:16 / UK:12A / Switzerland:14 / Philippines:R-13 / Ireland:15A / Czech Republic:U

制作成本:

$25,0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Columbia Pictures Industries, Inc.

拍摄日期:

2004年4月2日 -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 演职员表

导演 | 编剧 | 演员 | 制作人 | 原创音乐 | 摄影 | 剪辑 | 选角导演 | 艺术指导 | 美术设计 | 布景师 | 服装设计 | 视觉特效 | 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 Director:

凯瑟琳·哈德威克 Catherine Hardwicke

编剧 Writer:

斯泰西·佩拉塔 Stacy Peralta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埃米尔·赫斯基 Emile Hirsch ....Jay

约翰·罗宾逊 John Robinson ....Stacy

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 ....Skip

维克多·罗塞克 Victor Rasuk ....Tony Alva

迈克尔·安格拉诺 Michael Angarano ....Sid

约翰尼·诺克斯维尔 Johnny Knoxville ....Topper Burks

瑞贝卡·德·莫妮 Rebecca De Mornay ....Philaine

妮基·瑞德 Nikki Reed ....Kathy Alva

马克·库柏 Mark Kubr ....Donnie's Friend

劳拉·莱姆希 Laura Ramsey ....Gabrielle

亚美莉卡·费雷拉 America Ferrera ....Thunder Monkey

索菲娅·维加拉 Sofia Vergara ....Amelia (as Sofia Vergara)

耐德·巴拉米 Ned Bellamy ....Peter Darling

乔·沃兹 Joe Virzi ....Capitola Race Starter

白灵 Ling Bai ....Punky Photographer (as Bai Ling)

亚历克西斯·阿奎特 Alexis Arquette ....Tranny

威廉·麦鲍瑟 William Mapother ....DonnieJulio Oscar Mechoso ....Mr. AlvaVincent Laresca ....ChinoBrian Zarate ....MontoyaPablo Schreiber ....Stecyk埃尔登·汉森 Elden Henson ....Billy ZMitch Hedberg ....Urethane Wheels GuyBenjamin Nurick ....BrowserStephanie Limb ....Peggy OkiMike Ogas ....Bob BiniakCheyne Magnusson ....Jim 'Red Dog' MuirDon Nguyen ....ShogoKristian Peterson ....Wentzle Ruml

梅罗妮·迪亚兹 Melonie Diaz ....BlancaRene Rivera ....Mr. Peralta (as René Rivera)Chad Fernandez ....Reef RyanJim Muir ....Security Guard (as Jim 'Red Dog' Muir)Chris Chaput ....Russ HowellMatt Malloy ....Contest OfficialJack Smith ....Del Mar AnnouncerSteve Badillo ....Ty Page比尔·库萨克 Bill Cusack ....Del Mar JudgeKirk Ward ....Bill Bahne

艾迪·卡希尔 Eddie Cahill ....Larry GordonSarah Cartwright ....Vickie (as Sarah Blakely-Cartwright)Bob Biniak ....Restaurant ManagerEric 'Tuma' Britton ....Marty GrimesChuck 'Chaz' Hosack ....Irate Husband (as Chuck Hosak)Chelsea Hobbs ....CarolineReid Harper ....Lookout BoyPaulette Ivory ....Magazine ReporterRaphael Verela ....Topper's BodyguardJay Adams ....Party GuestTony Alva ....Oregon Man at Party

查尔斯·纳佩尔 Charles Napier ....NudieSkip Engblom ....Seattle Race Starter

斯泰西·佩拉塔 Stacy Peralta ....TV DirectorDaniel Venegas ....VatoTony Hawk ....Astronaut

乔尔·麦克哈尔 Joel McHale ....TV Reporter

希亚·温汉 Shea Whigham ....Drake LandonLucas Gasperik ....Jay CloneRay Flores ....Long Beach AnnouncerTravis Peterson ....Young SurferRebeca Silva ....Sid's NurseArnold Chun ....Magazine Photographer (uncredited)Marat Oyvetsky ....Punk Rocker (uncredited)Victoria Spark ....Nurse (uncredited)Noah Abrams ....Agent (uncredited)William Alva ....Stoned Surfer (uncredited)Benjamin Anderson ....Long Beach Judge (uncredited)Jeffrey G. Barnett ....Val (uncredited)Leslie Berger ....Cashier (uncredited)Melanie Berry ....Local Girl (uncredited)David Burden ....Magazine Photographer (uncredited)Shelley Burkard ....Topper's Girlfriend 2 (uncredited)Mary Grace ....Hippie Girl (uncredited)Noël John Howard ....Infinity skate team (uncredited)Tuukka Jantti ....Paramedic official (uncredited)Reef Karim ....Dr. Angelo Gamboa (uncredited)Samantha Lockwood ....Topper's Girlfriend 1 (uncredited)Allie McCulloch ....Party Girl (uncredited)Dax McKeever ....Security (uncredited)DeWalt Mix ....G&S team skater (uncredited)Megan Orphanos ....Pretty Brunette (uncredited)Tom Peha ....Alva skate team (uncredited)Camilla Rantsen ....Lotje Alva (uncredited)Stan Strocher ....Capitola Classic Fan (uncredited)Bridgetta Tomarchio ....Party Girl (uncredited)Tarita Virtue ....Fan (uncredited)Eric West ....James Smith (uncredited)Katie Whicker ....Topper's Lady (uncredited)Cori Zigman ....Malibu Girl (uncredited)Christian Petersen ....Wentzle Ruml (as Kristian Peterson)Sarah Blakely-Cartwright ....VickieJeremiah Bitsui ....Cholo (uncredited)Christopher Estes ....G&S team skater (uncredited)Eric Gerleman ....Restaurant Manager (uncredited)Joe Koons ....Groupie #2 (uncredited)

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 ....Jay Adams Manager (uncredited)Jane Schmidt ....Del Mar Fan (uncredited)Frank J. Tsacrios ....Judge (uncredited)Stone Van Gorder ....Judge (uncredited)Gina Venditti ....Surfer Girl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executive producerBeanie Barnes ....associate producerJoseph Drake ....executive producer (as Joe Drake)Kareem Elseify ....associate producerCanada Johanna Gordon ....associate producer (as Canada Gordon)

阿特·林森 Art Linson ....executive producerJohn Linson ....producerGinger Sledge ....co-producer

约翰·林森 John Linson ....produ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马克·马瑟斯鲍夫 Mark Mothersbaugh

摄影 Cinematography:

艾略特·戴维斯 Elliot Davis

剪辑 Film Editing:

Nancy Richardson

选角导演 Casting:

Victoria Thomas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克里斯·戈拉克 Chris Gorak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Seth Reed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

Gene Serdena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辛迪·伊万斯 Cindy Evans

视觉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Gray Marshall ....Gray Matter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Vernon Davidson ....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Stephen P. Del Prete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reshootsThomas Robinson Harper ....second unit directorJames Alan Hensz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Catherine M. McDonal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Jay Ostrowski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Kenneth Roth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Kenneth B. Roth)John O'Rourke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uncredited)[1]

§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美国

USA 2005年6月3日 芬兰

Finland 2005年6月15日......(Midnight Sun Film Festival) 瑞士

Switzerland 2005年7月15日......(Italian speaking region) 意大利

Italy 2005年7月15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5年7月20日......(French speaking region) 法国

France 2005年7月20日 西班牙

Spain 2005年7月22日 南非

South Africa 2005年7月22日 阿联酋

United Arab Emirates 2005年8月3日 瑞典

Sweden 2005年8月19日 芬兰

Finland 2005年8月19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5年8月25日 爱沙尼亚

Estonia 2005年9月2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5年9月7日 德国

Germany 2005年9月8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5年9月8日 丹麦

Denmark 2005年9月13日......(Buster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瑞士

Switzerland 2005年9月15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希腊

Greece 2005年9月15日......(Athens Film Festival) 英国

UK 2005年9月16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5年9月22日 巴西

Brazil 2005年9月25日......(Rio de Jane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墨西哥

Mexico 2005年10月7日 巴西

Brazil 2005年10月21日 冰岛

Iceland 2005年10月27日......(Ice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以色列

Israel 2006年1月10日......(video premiere) 阿根廷

Argentina 2006年1月10日......(video premiere) 匈牙利

Hungary 2006年1月24日......(DVD premiere)

§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美国]

Indelible Pictures [美国]

Linson Films [美国]

Senator International [德国]

Art Linson Productions

发行公司:

LK-TEL [阿根廷] (2006) (Argentina) (DVD)/(2006) (Argentina) (VHS)

TriStar Pictures [美国] (2005) (USA)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2006) (Argentina) (all media)

博伟国际 (2005) (Switzerland) (theatrical)

Falcon [捷克] (2005)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Gaumont/Columbia TriStar Films [法国] (2005) (France)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德国] (2006) (Germany) (DVD)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菲律宾] (2005) (Philippines)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西班牙] (2005) (Spain)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德国] (2005) (Germany)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意大利] (2005) (Italy)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新加坡] (2005) (Singapore) (theatrical)

索尼电影娱乐公司 [美国] (2005) (USA) (theatrical)

RTL Entertainment (2007) (Netherlands) (TV) (first national airing) (RTL7)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巴西] (2006) (Brazil) (DVD)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2005) (Netherlands) (DVD)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荷兰] (2005) (Netherlands) (theatrical)

特技制作公司:

Pacific Title [美国] (opticals)

Graphic Nature Ltd. [美国]

Gray Matter FX [美国] (visual effects)

AFX Studios [美国]

Effects Group, The

其他公司:

Geffen Records [美国] soundtrack

Kaleidoscope Films Group [美国] titles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dollies

DeLuxe Laboratories [美国] prints

FotoKem Digital Film Services [美国] digital intermediate

FotoKem Laboratory [美国] color (as Fotokem)

Hal Jepsen Films additional footage

Hollywood Camera [美国] additional camera equipment

The Inflatable Crowd Company Ltd. [英国] inflatable mannequins

Ira Opper Films additional footage

Panavision, Dallas [美国]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cameras and lenses

索尼影视电影厂 [美国] post-production services

The Reel Team [美国] voice casting

UCLA Film and Television Archive [美国] additional footage

§ 剧情介绍

加州,威尼斯海滩,狗镇,粗犷干燥的街头,对于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日常景致,由于遭遇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公园中所有的泳池变成了旱池,但正海报

是这些枯涸的泳池为一群酷爱冲浪的男孩们(斯特西•佩拉塔、托尼•阿尔瓦、杰•亚当斯……)带来了灵感,让冲浪的技术进化到泳池壁上,给滑板加上了更为安全可靠的聚氨酯滑轮,从此极限运动的重要组成项目——U台滑板诞生了,男孩们自称为“西风少年”(Z-Boys)从扑天的巨浪到废弃的码头再到城市中的水泥荒地,他们成为职业冲浪选手的梦想也渐变为职业滑板选手的梦想,但唯一未变的却是蔑视危险与死亡的态度,生活的贫苦磨砺出他们坚韧的生存态度,小小的聚氨酯滑轮渐渐涌动成为一波自由随意的运动美学,传统的滑冰选手不知该如何去理解他们,但女孩们尖叫声却毫不吝啬地献与了他们,嗅觉灵敏的开发商蜂拥而至,少年玩伴之间的消遣摇身成为了取之不尽的商业资源……

§ 幕后制作

滑板背景与编剧背景

滑板运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阳光明媚的南加州海滩。第一代滑板是固定在轮滑的铁轮子上的一块50×50厘米的木板,相当落后简单,笨重而无弹性;第二代滑板诞生于1962年,是由橡木多层板压制而成的15×60厘米的板面,滑轮为塑料制成,低弹性,附着摩擦力小,耐磨性差,易失控;1973年,一个叫弗兰克·纳斯沃西的滑板爱好者第一次把聚氨酯作为滑轮材料,滑轮由此变得柔韧、耐磨,急行转弯时更为安全稳定,第三代滑板诞生了。70年代初的滑板文化基本上是带有冲浪印记的文化,加州圣莫尼卡的“西风”滑板队把废弃的钥匙孔型泳池作为练习场地,一时间在加州“寻找泳池热”蔚然成风。从那时起,滑板运动与冲浪运动不仅是从器材、场地,也从人员上彻底独立出来,开始异军突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技巧、服饰风格和音乐品味,发展成新生的、以城市为主导的滑板次生文化。

本片编剧斯泰西·佩拉塔(Stacy Peralta)就是当年“西风”滑板队的主力队员,被视为现代滑板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5岁就开始学习滑板,在“西风”滑板队成名之后,他成为第一个与赞助商合作的滑板手。在声名显赫之时,19岁的佩拉塔决定退出滑板运动,与乔治·鲍威尔(George Powell)一同组建“鲍威尔-佩拉塔”滑板制造公司。5年后,该公司成为业内的领军企业,并组建了当今著名滑板队Bones Brigade,托尼·霍克(Tony Hawk)等6位世界级滑板冠军均出自该队。1984年,佩拉塔开始制作滑板录影带。1990年,他成为了电视界的全职编导,在随后的6年中为多家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喜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2000年,佩拉塔执导了热门纪录片电影《Dogtown and Z-Boys》,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赢得导演奖和观众奖。2002年,该片获选独立精神奖的最佳纪录片。2004年,佩拉塔执导的第二部纪录片《破浪巨人》成为第一部在圣丹斯电影节开幕式上映的纪录片。

《狗镇之主》

再现“西风”

1999年,美国音乐杂志《Spin》刊登了一篇详细讲述“西风”男孩成长史的文章。这篇聚焦于狗镇经历的文章引起了多家好莱坞制片商的关注,其中包括当时就职于福克斯公司的制片人约翰·林森(John Linson)。“我是在圣莫尼卡长大的,”林森说,“所以我对这项运动非常了解,一直希望将其拍成电影。”林森立即开始与杰伊·亚当斯(Jay Adams)等多位原“西风”队员取得联系,希望在他们的协助下拍摄本片。

不过,斯泰西·佩拉塔抢先了一步,将他们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Dogtown and Z-Boys》,影片不但好评如潮,而且拿到了多个大奖,可谓爆出冷门。对于佩拉塔和其他原“西风”队员来说,让好莱坞演绎他们的历史存在种种疑虑。这些狗镇人经历了从穷光蛋到明星的转变,过上了明星的生活,但幸存下来的已经为数不多,所以这个故事必须属实。在用纪录片呈现出真实故事之后,佩拉塔准备创作一个有虚构内容的剧本。他说:“在参加过圣丹斯电影节之后的2001年春天,我开始动笔,在完成《狗镇之主》剧本之前,我先后放弃了5个剧本。勿庸置疑,这个剧本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难题,一筹莫展时,我将自己连续两周锁在家中,不接听任何电话,直到僵持的思路出现转机。”

佩拉塔与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相识已久,两人曾在80年代共同学习表演,并且后来经常相遇。2003年,佩拉塔看到了哈德威克的导演处女作《芳龄十三》 ,惊喜万分的他挂电话给制片人约翰·林森:“你必须看这部电影,因为凯瑟琳·哈德威克是我们的理想导演。”林森对《芳龄十三》中的开头场景印象极深,非常同意佩拉塔的看法。

早在1986年,身为制作设计师的哈德威克就曾参与滑板电影《Thrashin‘》的拍摄,该片根据杂志上的图文故事发展而成,哈德威克曾与两位作者会面,对滑板运动有一定了解。所以当她接到约翰·林森的电话,立即答应签约执导。

哈德威克称本片是她的梦想之作,她住在威尼斯海滩,喜欢冲浪,而且认识很多与滑板有关的人。她不但看了佩拉塔的剧本,还与索尼公司的副主席艾米·帕斯卡(Amy Pascal)碰面。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准备后,影片的拍摄计划终于亮起了绿灯。

为了确保真实性,制片方决定尽可能多的聘请前“西风”队员参与影片拍摄并担任技术顾问。已经在体坛活跃30多年的世界著名滑板冠军托尼·阿尔瓦(Tony Alva)立即应邀加盟,他不仅要负责设计出各种高难度的滑板动作,还要教会演员们以“西风”男孩的风格驾驭滑板。

再现70年代

运动场景的权威性是影片拍摄的关键,斯特西?佩拉塔等原西风队成员受聘成为了影片的技术顾问,为了保持故事的真实性和时代感,托尼?阿尔瓦负责为片中角色设计特技动作,他不仅要教授演员们如何玩滑板,更重要的是还得教会他们如何以“西风少年”的风格去玩。

当年的托尼?阿尔瓦是西风队中崛起最快的明星,杰?亚当斯则被誉为“U台霸主,最天才的滑板选手”,所以为这两位当年的风云人物选择适合的演员去诠释着实让导演思度了一番,最终,凭借《少年维特的成长》脱颖而出的维克托?拉苏克、《邻家女优》的主演埃米尔?赫斯基成为了两位主人公的新时代诠释者,其中赫斯基还专门赶往夏威夷拜访了为坚持业余叛逆的街头精神而拒绝成为职业化运动员而最终隐退的杰?亚当斯。

“把我们的技术风格与他人做比较,简直就是拿汽车去和马车做比较”是斯特西?佩拉塔在1982年放出的豪言,对于此类的狂人,主演过《大象》一片的约翰?罗宾逊拿捏其不羁的性感与幽默倒是颇为顺手。而凭借《爱国者》、《骑士传奇》等影片在好莱坞成功出位的希斯?莱吉尔能够参演本片则完全是受纪录片《狗镇少年》的感召所致,来自澳洲的他就是在冲浪板上长大的,他的第一块滑板就是“鲍威尔-佩拉塔”牌的,现在他每年还保持着冲浪2-3回的习惯。

如何再现自然而未经规划的上世纪70年代的海滩景象?现在的威尼斯海滩酒店、咖啡店林立,一派兴隆,但当年的威尼斯海滩就像是一片无主之地,是一个除了孩子和自寻短见的人都不会待见的地方,最终,剧组在圣佩德罗找到了一片未被“星巴克”化的海滩,再塑了当年的威尼斯海滩。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西风队的大本营——太平洋公园、出售冲浪用品的“西风”商店、可以尽飙技艺的长50英尺、宽25英尺、深10英尺的U台“狗碗”都恢复了当年的模样。仅仅56个工作日,影片的拍摄工作在南加州全部完成。

在拍摄一个动作场景时,凯瑟琳?哈德威克从U台上失足跌下,昏厥了2分钟之久,吓得大部分的演员与剧组成员惊惶失措地认为她已经死亡。当哈德威克苏醒后,在场的职业滑板选手却耸了耸,调侃说道:“现在你终于体会到了滑板的滋味了,欢迎加入俱乐部。”     《狗镇之主》

关于演员

在“西风”男孩中,托尼·阿尔瓦是成名最快的明星,杰伊·亚当斯曾称其为“U台霸主和史上最具风格的滑板手”。联合制片人毕妮·巴恩斯(Beanie Barnes)推荐由维克多·罗塞克来扮演托尼·阿尔瓦。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认识了罗塞克,由他主演的《少年维特的成长》是当年电影节上的热门作品,哈德威克相信他具有扮演阿尔瓦的好斗魅力。不过,罗塞克是在纽约长大的演员,要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去掉身上的纽约味。

哈德威克致电给罗塞克,告诉他影片相关内容,并要他立即启程,因为必须让制片方相信他不是特征鲜明的纽约人。罗塞克很快赶到威尼斯海滩,不但成了哈德威克的邻居,还与当地年轻人打成一片,第一天就跟着托尼·阿尔瓦学习滑板。虽然罗塞克是滑板和冲浪的门外汉,但很快便掌握了要领。

在来到加州之前,罗塞克心里难免有些畏惧,不仅因为即将面对的托尼·阿尔瓦是世界级的大明星,还因为他从没玩过滑板。让他意外的是,阿尔瓦随和并颇具耐心,不但教他怎样滑好滑板,还告诉他很多奇闻轶事和个人经历,对他塑造人物很有帮助。

物色适合扮演斯泰西·佩拉塔的演员并不简单,毕妮·巴恩斯向哈德威克推荐了一部电影,那就是约翰·罗宾逊主演的《大象》,看过电影的哈德威克热切希望罗宾逊能扮演佩拉塔。佩拉塔本人也非常赞同,他说:“突然间你的生活要变成电影,你肯定会认真考虑谁能扮演你。当我看到约翰,我想起了年少时的我,那感觉蛮奇怪的。我是那种很安静的孩子,总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喜欢观察自己的处境。约翰和那时的我很相近。”令佩拉塔意外的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俄勒冈州人,罗宾逊爱好滑雪和冲浪,片中超过半数的滑板特技都能亲自完成。

在片中扮演杰伊·亚当斯的埃米尔·赫斯基是导演哈德威克早就看好的不二人选,在哈德威克看来,赫斯基不但外形很像亚当斯,滑板风格也如出一辙,让人觉得亚当斯已经占据了他的身体。这些都归功于赫斯基为扮演角色付出的努力,他曾赴夏威夷拜访亚当斯,深入了解人物的故事和特点。虽然赫斯基从10岁就开始玩滑板,掌握了很多街头滑板技巧,但竞技滑板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所以他在片中的大多特技动作是由替身完成的。

可以说斯齐普·英格布洛姆(Skip Engblom)对“西风”男孩的成名起着关键作用,当得知本片的拍摄计划后,英格布洛姆认为只有一个人适合扮演自己,那就是希斯·莱杰。英格布洛姆回忆说:“我是在《爱国者》中看到他的,当我提出我心中的理想之选是希斯·莱杰时,所有人都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成了大牌明星。后来凯瑟琳被确定为影片导演,我再次说出想法,没想到几周后,凯瑟琳打来电话,称希斯·莱杰同意出演,我真是难以置信。”

莱杰之所以会看好本片是因为佩拉塔的纪录片,而且在澳洲出生的他是在冲浪板上长大的。莱杰说:“我的第一个滑板就是鲍威尔-佩拉塔公司生产的,16岁时,我离开家乡,也停止了冲浪,后来每年只有两、三次机会。这部电影成了重回往昔的绝佳借口。看过《芳龄十三》之后,我曾与凯瑟琳会面讨论戏份,我知道制片方找对了导演,而且拍摄《芳龄十三》的摄影师也将为本片掌镜,这让我很兴奋。”

《狗镇之主》

关于拍摄

为了呈现出片中70年代的威尼斯海滩,影片制作设计师克里斯·哥拉克(Chris Gorak)需要作出一系列重要决定。哥拉克曾以艺术指导的身份与哈德威克多次合作,而当时的哈德威克正是制作设计师,所以两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昔日的圣莫尼卡和威尼斯海滩早已面目全非,哥拉克和外景制片必须找到适合拍摄影片的替代之处。哥拉克说:“当时的威尼斯海滩是无人之地,除了孩子和好事者没人愿意去那儿。于是我们赶赴圣佩德罗,那里很像当年的威尼斯海滩。”

经过剧组人员的共同努力,“西风”队的大本营--太平洋公园、出售冲浪用品的“西风”商店、以及施展滑技的长50英尺、宽25英尺、深10英尺的U台“狗碗”都恢复了当年的模样。影片拍摄历时56天,全部在南加州的外景地拍摄完成。

§ 花絮

在拍摄一个动作场景时,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从U台上失足跌下,昏厥了2分钟之久,大部分演职人员惊惶失措的认为她已经死了。当哈德威克苏醒后,在场的前“西风”队员对她说:“现在你终于找到感觉了,欢迎加入俱乐部。”

最初大卫·芬奇和其他制片人选定弗里德·杜斯特(Fred Durst)执导本片,随着杜斯特的加入遭到置疑,大卫·芬奇决定亲自执导,甚至准备搭建布景和聘请罗杰·阿夫瑞重写剧本。后来芬奇转而担纲其他电影,于是凯瑟琳·哈德威克成为本片导演。

埃米尔·赫斯基为筹备角色而赶赴夏威夷拜访杰伊·亚当斯时,后者刚刚出狱和结婚不久,亚当斯曾因贩毒和暴力犯罪而被捕入狱。[2]

点评

寻找出轨的可能

因为本片直接衍生于滑板运动纪录片《狗镇男孩》、想当然地秉承了其纪实风格、将上世纪70年代的那群运动文化明星的叛逆始末忠实地搬上了银幕,所以上映后诸多的媒体亦对此诟病不已。

认为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手中操控的预算虽然从《芳龄十三》时的150万一跃为现今的2500万,但在叙述故事的能力上却没丝毫的长进。

纪录片难道还需要再次翻拍?既然制片方对于影片的定位在于“像《美国风情画》、《开放的美国学府》等片一样都是关于青春文化的启蒙”,那么在题材的选择与表现上,也应该向那块冲出轨道的滑板学习一下,多去寻找一些新的可能。

§ 相关影评

势造英雄。此话一点不假。当时正好经历干旱,当地的泳池全部把水抽干作别的用了。于是问题少年们天天偷偷溜到别人家的泳池里玩滑板,滑板运动也在此时开始从平地走上了“U台”。吉他轰鸣,镜头快速翻转,爽得我是血脉喷张,脚尖乱抖一气。不消说,背景音乐当然是来自于70年代那帮老哥们:Jimi Hendrix、Iggy Pop、Nei Young、Black Sabbath、Pink Floyd、Rod Steward……可见,本片虽激情飞扬,但其基调并不是积极向上励志啥的,而是相反,颓废与叛逆。颓废到骨子里的叛逆,叛逆到骨子里的颓废。

回到剧情。冲浪店老板把问题少年们组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滑板队,参加当地比赛,声名鹊起。当然,是没有工资的,老板还利用小子们的名气卖了很多他自己制作的滑板,收益不错。可很快就有很多具备商业头脑的人闻风而至,用大把金钱来挖这个“西风滑板”队的墙角。三个明星队员:托尼、斯黛西和杰西,命运各异。托尼和斯黛西各自找到了有钱老板作后盾,开始了香车美女的生活。而杰西,是真正颓废到骨子里的人,他坚决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与爱好跟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于是有了文章最开始的那一幕(当然,他最后在一次大赛前也不得以找了一家小赞助商,那是因为他再不挣钱就没地方住了)。

那次全国瞩目的滑板大赛,原来情同兄弟的三个家伙却变得谁也不待见谁。我他妈真希望杰西能够大出风头,打败其他人拿到冠军,尽管我知道这挺俗。不过杰西在做一个当时没有人见过现在却一点也不新鲜的高难度动作时,重重地摔了下来。然后他带着“爱咋咋地”的表情把那只印有他名字的劣质滑板随便给了个小观众,就离开了赛场。

杰西此后再也没参加过什么比赛。他仍然在街头,在别人家泳池里,在巨大的水泥管中自顾自地玩着滑板。他把一头飘逸的长发剃光了,显得越发颓废。I love him so much。演员叫埃米尔•赫斯基,这名字我一点也不熟悉。不过好像听说就是因为演这个片子被谁谁谁看中了,又演了个啥啥啥。管他呢,懒得去查了。总之,埃米尔•赫斯基的表演非常出色。说到颓废,我们想到的可能就是穿得很邋遢,不刮胡子,说话有气无力,去哪手里都拿着酒瓶之类的,其实不一定,看完本片之后,埃米尔•赫斯基的眼神和稍稍掘起的嘴唇也同样会告诉你什么叫颓废。顺便再说下演斯黛西的演员约翰•罗宾逊。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他演技不怎么样,哪怕是在《大象》里。本片中他的表演也并不令人满意,要说如果他的角色没给影片拖后腿的话,那完全是得益于他一头浅黄色的长发,

以及略带东方人气质的很秀气很英俊的长相。本片他给我的感觉还是有些“隔”。说叛逆和颓废吧,他又显得太乖巧,有点“隔”;他成大明星有了香车美女之后吧,又显得太文太不自在,仍然有点“隔”。冲浪店老板是另一个颓废到骨子里的人,跟杰西一路货。希斯•莱吉尔把这家伙演绝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透露着“爱谁谁”的味道,很颓废很性感,哪怕是他背着队员们将卖滑板所得现金全装进自己口袋的表情和动作,连自私都自私得这么性感。尤其是在PARTY上耍酒疯那一段,看着自己的队员们马上要被挖走,又舍不得把利益拿出来分给大伙,丫大打醉拳,不知所云,然后爬到房顶,骂骂咧咧地把自己亲手做的冲浪板扔下来摔断,最后索性把一条腿垂在空中就那么躺在上面睡着了,酒瓶应声坠落。帅啊!

影片结尾有点俗。不过也无可厚非,主要是拍得很好看,很令人激动。三人终于屏弃前嫌,一块玩起了滑板,仍然是在干涸的泳池里。

写得有些乱了,基本是想到哪写到哪。还有另一个场景我特别喜欢。杰西比赛输了,剃了光头之后,回到那个废弃的冲浪海滩,而海滩所有设施当时因为一场大火,终于彻底玩完了。冲浪店老板也在这,两人唏嘘了几句后,杰西拿起酒瓶喝了一口,并流下了热泪。他背后是汹涌的海浪。是的,Life sucks,对杰西来说是这样,对冲浪店老板来说,亦如此(他从老板变成了一个冲浪板制作工匠)。可这又如何呢,不想做的事情就是不想去做,不想改变的地方就是不愿意去改变,改变对他们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妥协,还不如说是一种毁灭。写到这我想起了国内一个摇滚乐爱好者群体的口号:死磕到底。是的,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这跟你牛不牛B没啥关系。

最后字幕告诉我们,托尼和斯黛西都“成功”了,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品牌,发家致富了,很好。杰西•亚当斯呢,“他被认为是(U台)滑板运动的真正创始人。XX年,自打从一次涉毒案件中假释之后,就在夏威夷享受着冲浪与滑板。”更好,更对我胃口。最牛比的人往往都是这结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