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祯和
释义

§ 生平简介

王祯和与张爱玲合照1940年10月1日,出生于台湾莲花,十八岁之前从未离开过家乡;

1947年,就读花莲小学;

1954年,就读花莲中学初中部;

1957年,就读花莲中学高中部;

1959年,花莲高中毕业,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

1961年,一月于台大校内刊物《台大青年》发表短篇小说《真相》;3月发表《鬼?北风?人》于《现代文学》,7月发表《永远不再》于《现代文学》,后张爱玲访台游花,负责招待;

1963年,5月发表《寂寞红》于《作品杂志》,台湾大学第十八届毕业,入伍服役;

1964年,10月发表《快乐的人》于《现代文学》;

1965年退伍,回花莲中学任英语教员;

1966年,任台南亚洲航空公司职员;

1967年,发表《来春姨悲秋》、《嫁妆一牛车》、《五月十三节》;

1968年发表《三春季》;

1969年,发表《那一年冬天》、《永远不再》,并与林碧燕小姐结婚;

1970年,发表《月蚀》和《寂寞红》;

1971年,发表《春姨》、《两只老虎》;

1972年,应邀去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研究;

1973-1989年,发表了多部著作;

1990年,病逝,得年50。

§ 主要作品

王祯和作品《嫁妆一牛车》

《鬼?北风?人》

《五月十三节》

《香格里拉》

《三春记》

《美人图》

《小林来台北》

《玫瑰玫瑰我爱你》

《寂寞红》

《素兰要出嫁》

《快乐的人》

《人生歌王》

《永远不再》

《那一年冬天》

《月蚀》

《老鼠捧茶请客》

《两只老虎》

《大车拼》

《伊会念咒》

《两地相思》

《来春姨悲秋》

剧本《春姨》、《望你早归》

电影评论集《从简爱出发》

§ 作品风格

王祯和代表作王祯和的大部分小说取材于六十年代以来的台湾底层社会的生活。六十年代是台湾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种种问题交织使生活于底层社会的人民极端贫困,人格也遭到践踏、蹂躏。王祯和的很多作品以他家乡花莲为背景,多方面描写他们生活的困苦和不幸。王祯和在说他为什么关注小人物时曾说:“也许就因为我也是‘小人物’吧!他们于我而言是那么亲切!他们的乐,也是我的乐;他们的辛酸,也是我的辛酸;他们的感受,也是我的感受。他们是我自己,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街邻。”

王祯和六十年代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小说中的人物不管如何挣扎奋斗,最终仍摆脱不了厄运的笼罩。作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平静淡然地叙述他们生活中的种种悲剧。王祯和七十年代的小说的色彩渐趋明朗,作者也逐渐摒弃以前的冷漠,在塑造人物时常常渗透着他自己的喜怒哀乐,笔下人物的态度也更为积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小林来台北》、《素兰要出嫁》、《香格里拉》等。《小林来台北》是一篇有鲜明思想倾向性的小说,作品通过来自农村的纯朴青年小林的眼睛,以航空公司为整个社会缩影,抨击了崇洋媚外的社会风尚。 王祯和的创作视野广阔,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后期的一些作品如《小林来台北》、《美人图》、《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的描写,深入到人的道德层面,表现人性的失落,道德的沉沦,心态的扭曲,呈现出台湾社会的种种痼疾,发人深省。

王祯和小说艺术特色突出的有两点:一、精湛多样的嘲讽手法的运用。王祯和的大部分小说写的是悲剧人物,却洋溢着一种浓烈的喜剧色彩,即以喜剧形式蕴含悲剧内容。《嫁妆一牛车》中一贫如洗的万发,希望能拥有一辆牛车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最终如愿以偿,却是以承认妻子和施舍人成衣商的暧昧关系为条件的。小说赋予悲剧以喜剧形式,使悲剧益发显得悲哀。王祯和将悲剧归结为“命运”的播弄和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包括生理上的缺陷。尽管这样回答并不完全正确,但他提示的苦难是真实的,他对小人物的同情往往深藏于嘲弄之中。《快乐的人》中为人情妇的含笑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却鄙视为生活所逼当暗娼的邻居绿珠。作者取一个充满嘲弄意味的题目,对含笑那种莫名其妙的满足感加以无情讽刺。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他将矛头指向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和丧失国格、人格的无耻之徒。他的奇特之处是巧妙借用台湾方言的特殊读音,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小林来台北》中许多人的名字,在小林听来,不是“屁屁真”(P.P.曾);就是“倒过来拉屎”(道格拉斯),还有“踢屁股”(T.P.顾),“烂尸”(南施)等,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寄寓了作者对洋化倾向的蔑视与鞭挞。二、善于运用西洋戏剧中人物场景直接明快的表现手法。王祯和念大学时就喜欢西洋戏剧,后来又从事影视的编导工作,因此他善于将戏剧表现手法引进小说创作中来。《香格里拉》明显借鉴了戏剧手法把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绘和人物行动及其置身的场景结合起来,借助环境气氛的渲染和人物动作的配合,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中人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思维,都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有戏剧效果。《小林来台北》也吸收了话剧的结构方法,将时空高度集中,以小说作为生活记录的历史镜子,表现了反崇洋媚外、反殖民的思想。 王祯和到了70年代,在《小林来台北》、《伊会念咒》等作品中,把讽刺的烈火烧向洋迷心窍的一群。在一些作品中,他已分明指出小民百姓的不幸,是那些有钱有势而骑在别人头上的人造成的。

§ 人物评价

《老鼠捧茶请人客》王祯和作品《嫁妆一牛车》收录于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名34,《玫瑰玫瑰我爱你》被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葛浩文翻译成英文出版。王祯和是位创作态度相当严谨的作家,他并不追求高产,一生只发表了近二十篇短篇小说,但几乎每一篇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受到普遍的赞誉。这些数量虽不多但扎扎实实的作品,奠定了王祯和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祯和创作语言的功力是众所肯定的,李鸥梵说:“王祯和的叙事语言,却不尽是台湾口语,内中夹杂了不好独创的句法;有些是文言文,有些是乡俗俚语,甚至间或也有一两句西化语法。这些不同的句法混在一起,形成了王祯和所独特的文体。”姚一亭也说:“他的语言是独特的,混合了台语、国语、英语、日语,特别是台湾化的日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方式;而且有时也夹进文言,可以说很多地方是神来之笔。”不同语言的巧妙运用,使王祯和的小说充满了趣味的效果。然而,王祯和的语言艺术不仅在运用多种语言,更能运用词性的移位来强化语言,例如:有钱便当归鸭去,姓简底衣贩和阿好凹凸好上了。将名词、形容词转化为动词,既简洁有力,又有形象化的效果。此外,有些句子的精简程度,已接近诗的境界。王祯和在处理他的语言上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绝不是随意写出来的。王祯和的小说,为语言艺术开创了许多新的典范,称他为“语言艺术师”,真是实至名归。

§ 作品赏析

王祯和《美人图》王祯和,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台大外文系毕业,大学期间曾在白先勇等人编的《现代文学》上发表文章。《美人图》属于他中(后)期的作品,完成于1981年,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语言非常生活化、口语化,可以归为文学性小说中的大众化亲民类作品。《美人图》,小说分为两章节,通过在台北一家航空公司做小工的青年小林的眼睛,描绘出航空公司里一幅崇洋媚外、虚伪势利、唯利是图的各层职员的卑劣群像,每一章节的故事也可以相对独立成篇。第一章里,故事的矛盾是小林要为农村家中准备结婚的二哥筹钱的困境,由此带出另外一个和小林既有着相同背景、又是小林性格对立面的人物—小郭,也是从农村来到台北打工,但头脑比小林机伶得多,靠着几句半吊子的日语,在旅行社接陪日本游客,很会发掘赚钱的门路。相比之下,小林性格老实淳朴,在公司常常受人欺负,被人呼来喝去不敢吭声,还要在夜校为考文凭刻苦读书。第二章的故事发生在中美建交之际,台湾社会纷纷抗议,小林打工的航空公司也组织了一次“致卡特总统的信”的众人签名运动,从中暴露出公司里那些已经移民或正在申请移民的媚外职员的不同反应,后因签名运动并未被记者报道,悄然无声,于是这一摞签了名的信也失去了作用,没有寄给卡特,倒是直接进了垃圾桶。中间还加入了小邝为职员老张打抱不平的插曲,揭露公司高层以权欺人的恶劣行径。

《美人图》是一部非常典型的讽刺小说,作者曾对标题做过说明,“美人”,这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外貌美丽的人,而是一群“向往美国的人”,另一方面,“美”又与“丑”形成对比,对那些人丑陋的内心形成反讽。这番说明虽然非常清晰,但是《美人图》这一标题的双关反讽,是巧妙还是略有蹩脚,或许值得探讨。小说的语言辛辣诙谐,谑而不虐,对讽刺的对象多为热讽,而非冷嘲,语言尖锐但不刻薄,有一种生活的谐趣,但是有些名字的谐音,象P.U.T公司变成流鼻涕公司、T.P.顾叫成踢屁股,Dorothy翻成倒垃圾,会不会让人觉得油气太重,恐怕会有争议,个人观点,既然小说面向的是大众,这类俗文字,倒给文章添了几分调皮的乐趣。此外,对话中台语、粤语方言的运用,也使小说读来更亲切活泼。[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