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祝晨 |
释义 | § 王祝晨(1882~l967) 名王世栋,绰号“王大牛”。山东齐河人。1909年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任山东提学司科员,后改任省教育报主编。1913年秋,会同刘冠三等创办济南私立正谊中学。1915年任聊城省立第二中学校长。1918年秋被选为省议会议员。后回故乡捐献私产,创办强恕学校。1922年任济南省立第一师范校长。1925年12月因发表救国救民的演讲被撤职。1927年1月,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识了周恩来、董必武。继而随革命军到武汉,入党义训练所受训,结业后,服务于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农民运动促进会。1928年先后在曲阜省立二师、济南省立一师等校任教。1929年参与领导排演《子见南子》剧,反对封建礼教,一时轰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山东联合中学学生徒步到湖北、四川。1943年任教于绵阳国立六中。1946年后在济南齐鲁中学等任教。济南解放后,任济南中学(后改为济南一中)校长。1950年1月后,任济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其协商委员会一至三届副主席,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并当选为第一、二届山东省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祝晨先生(1882-1967)是山东教育事业的先驱者、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曾先后在山东省立一师附小(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山东省立一师任校长。 § 2 王祝晨, 本名王士栋,字祝晨,1882年出生,山东齐河人。幼年读私塾,智力超群,博闻强识,有“神童”之称。1902年中秀才,1904年考取山东师范学堂,时年22岁。 1905年,山东师范学堂设立分类优级科,培养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教师,聘用的教师多数是中国学界名流,有不少是日本留学生。王祝晨惜时如金,刻苦钻研,学问大有长进,老师们对他十分器重。他曾经担任班长,为同学服务一丝不苟,很受敬重。学习之余,王祝晨常与同班同学鞠思敏(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之首)、于明信(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等人纵论国家大事,表现出以教育复兴中国的强烈愿望。 1919年王祝晨任山东省立一师附小主任(校长)。 山东省立一师附小(济南师范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省立一师学生的实习园地,分初小和高小两部,当时规模比较大,但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比较陈旧。教师是清一色的男教师,学生是清一色的男学生,教材是清一色古文教材。这些都阻碍着小学教育的发展。王祝晨任主任(校长)后,对附小进行了三方面的革新:第一,在社会上公开招聘女教师,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第二,公开招收女学生,实行男女生同校;第三,推广白话文教学,采用白话文教科书。上述三项改革,在山东小学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为了办好附小,王祝晨还亲自率领附小教师利用暑假机会,去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小学参观学习,并聘请印度诗人泰戈尔,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及国内知名人士胡适、冰心、周作人、杨杏佛、李石岭等人来附小讲学。此外,在他的带领下,省立一师附小还成立了小学教材研究会,自编白话文活页教材,成为山东省白话文教材的编辑中心。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深情回忆道:“我们的老‘牛’校长从事教育工作四五十年,这是多么崎岖多么漫长的一条道路啊。老‘牛’校长闯关似的,也闯过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1927年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因袭照搬,开一代新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站就是数十年,这是容易的吗?这是人人能办到的吗?我亲爱的老‘牛’校长,我忘不了你给我的思想教育,我常常因为想到你而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摘自2002年5月12、19日星期日的《济南时报》)。当代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教授曾为王祝晨的传记题写书名,并赋诗:“堂堂正正憨如牛,笑骂刘三小贼头。指点乱臣明大道,身同太史立春秋。” 王祝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朴素的精神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始终坚持进步立场,并不断改革,为山东的教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