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潼南大佛寺
释义

§ 简介

潼南大佛寺大佛寺传承法系为临济宗,传法兴寺祖师有释德修、释蒲智、释界远法师等。另外,道士王了知、居士邓利成亦为著名兴寺大德。大佛寺历史上曾重建三次,前两次(1151年、1278年)分别由邓利成、冯辑、清晖所建;最后一次是民国十一年重建。寺内有八丈金仙为镇寺之宝;乾隆临驾大佛寺时黄罗帐为重要文物;另有僧舍利塔一座,塔主是悟法禅师。

大佛寺现任住持是寂扶法师,73岁,四川阆中人,师从海果法师。他还同时兼任碧云寺法师。

§ 地理位置

潼南大佛寺大佛 大佛寺位于四川省潼南县城西一公里定明山下。寺创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宋朝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改称“大佛寺”。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盖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今尚完好,寺内古壁上存有历代名人题咏,其中飞霞、天开图画等,颇有艺术价值。该寺现在尚存大佛殿、观音殿、玉皇殿等木结构建筑,多系清末遗物。其中大佛殿堪称壮观,殿高33米,依山傍水,高阁飞檐,结构独特。殿内存释迦牟尼坐像一尊,周身贴金,金光灿灿。像高27米,结跏趺坐,头系螺髻,袒胸,套双领外衣,左手置于膝间,右手平胸,施无畏印,形态庄严肃穆,双目炯炯传神,气势尤为雄伟。

§ 历史简介

据碑记所载,潼南大佛始凿于唐朝末年,先凿佛首,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开雕佛身,至南宋绍兴辛末(1151年)全像竣工,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为“蜀中四大佛”之一。寺院区内存有大小造像七百余躯,宋至清朝题刻碑碣83则,是重庆境内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大佛寺侧的崖壁上,集中了七个年号的洪水题记。题刻始刻于明,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五年、民国三十四年、1981年历次大洪水标记线和题记。此崖壁集多个年份不同的洪水题刻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洪水在此境内的高程,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1]

§ 名胜古迹

以大佛为中心,在东西长达里许的崖壁上,留有历代骚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咏、碑碣、造像等83则;镏金楹联镌刻20则;水文题刻5则;龛窟104个,佛像700余躯。另有“石磴琴声”、“顶天佛”、“鉴亭”、“翠屏秋月”等名胜古迹,与“八丈金仙”共称十八胜景。[2]

§ 大佛修缮

大佛重庆潼南千年金大佛“穿金”修复启动以来,修复专家昨天已将金佛表面清洗完毕,露出佛像“真身”,一些千年来尚未被发现的秘密也随着旧金箔的脱落浮现出来,负责“穿金”工程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所专家詹长法首次对外披露潼南金大佛在修缮中的新发现。

潼南金大佛在文史记录中高八丈,在后期的史料中,大佛高18.43米,近期的修复中,修复专家用三维激光精确扫描,并确定金大佛高度为17.8米。

修复从头部开始,清洗至眉眼时,剥落掉风化的金箔,发现大佛的眉间有很清晰的白毫印迹,白毫,即“佛家指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其眉间白色毫毛,放有光明,称白毫相”。这在金大佛的所有文献资料中都没有记载。

詹长法介绍,初步估计白毫是清同治年第三次修复中加入,但目前还不清楚制成的材料。詹长法还透露,潼南金大佛和国内很多佛像不同的一点,大佛的眼珠是由楠木制成,而不是传统使用的石材或宝石,目前专家们还不清楚古代工匠为何选择木胎做眼珠。詹长法推测,用木胎做眼珠,里面可能藏有经书、舍利、五谷杂粮等物品。而四川省社科院佛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则猜想,按照中国五行说法,“金木水火土”代表人的五脏六腑,而木主肝脏,可能取“明目”之意。

潼南金大佛还有一处未解之谜,大佛的唇间舌头微露,“的确很罕见!”参与了多处佛像修复的詹长法也感叹,经过检测,舌头部分是民国十年做的,他们在修复时将维持现状。大佛经历多次修复,佛像本身的变化也体现出不同的工艺手法,对后人研究大佛文化有实证参考。对于大佛为什么会露出舌头,研究了30多年洛阳龙门石窟的研究员温玉成表示,金大佛是弥勒佛,舌头伸出可能意喻正在诵经。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50:45